(2019·濟寧)閲讀下文,回答問題。(*)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

來源:國語幫 2.51W

問題詳情:

(2019·濟寧)閲讀下文,回答問題。(*)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

(2019·濟寧)閲讀下文,回答問題。

(*)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乙)子曰:“驥不稱其力,稱其德。”誠以德為*所固有,非若力之賦於生初,而猶待培於生後也。是以驥之為驥,知之而*無所加,不知而*無所損。修其在已,聽其在人。辱於奴隸,弗顧也;死於槽櫪,不惜也;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不計也。文公所説千里馬,食以千里則馬顯,食非千里則馬晦。一若千里之權不*於已而聽於人。雖馬猶是馬,而固有之失不亦多乎!

(選自《古文筆法百篇》嶽麓書社1984年版)

(注)驥:千里馬。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不以千里稱也  稱:著稱 

B.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餵養

C.才美不外見  見:看見 

D.執策而臨之  臨:面對

2.下列句子中加點“而”字的意義和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

例句: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A.人不知而不愠 

B.康肅笑而遣之

C 野芳發而幽香

D.乃記之而去

3.下列對選文有關內容的解釋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是韓愈《雜説》中的一篇,“説”是古代用來陳述作者對某些問題看法的文體。

B.*文分析了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生動地表現了有才之士遭受的不公正待遇。

C.乙文認為判斷是不是千里馬的標準是自身品德修養,不能一味依靠別人賞識。

D.*乙兩文都將千里馬比作人才,重點闡述了應如何對待人才,洋溢着不平之氣。

4.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5.用“/“給下面的句子斷句(限斷兩處)。

一若千里之權不*於已而聽於人。

【回答】

1. C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實詞。解答時要注意詞語在特定語言環境中的意思以及詞語古今意義的聯繫和變化。C項中的“見”是個通假字,同“現”,是“表現,顯現”的意思。將“見”理解為“看見”是錯誤的。

2.A

(解析)本題考查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A項,“而”字的意義和用法與例句相同,都表示轉折關係,相當於“然而”、“可是”、“卻”。B項,而:連詞,表修飾,不用翻譯;C項,表並列;D項,而”表順承,就是“然後”的意思。

3. D 

(解析)此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解釋和分析能力。D項中“*乙兩文都重點闡述了應如何對待人才,洋溢着不平之氣”的説法不正確,*文重點強調了伯樂的重要*,告訴人們要珍惜人才,尊重人才,重視人才;乙文認為判斷是不是千里馬的標準是自身品德修養,不能一味依靠別人賞識。

4.示例:唉,難道(這世上)是真的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真的不認識千里馬吧!

(解析)本題考查句子翻譯。關鍵詞語要翻譯到位,應注意“嗚呼”“其”“邪”等的翻譯。

5.一若千里之權/不*於已/而聽於人。

(解析)此題考查斷句。解答此類題,首先應看清楚題目要求斷幾處,既不能多,也不能少。其次要根據句意從整體上將能斷開的斷開,無法斷開的,可根據主謂或動賓關係及文言虛詞斷句。如本題從整體上看,可從“權”之後,將句子一分為二,根據虛詞“而”可將後半句從其前面斷開。

(參考譯文)孔子説:“稱千里馬叫作驥,並不是讚美它的力氣,而是讚美它的品質。”其實,人的好品質不是生來就有的,不像力氣那樣與生俱來,它需要後天的培養。所以説,千里馬之所以為千里馬,是因為它本身所具備才能使然你,與別人知或不知沒有關係。畢竟優良品德的擁有與否,取決於自己,而不是別人説怎樣就怎樣。作為千里馬卻屈辱地被埋沒在平凡馬伕的手裏,甚至和普通馬一同死在馬廄裏,不僅僅是照管的不好;千里馬因吃不飽而力不足,才能和優點不能顯現出來,也不是不受重視的原因。韓愈所説千里馬,只有滿足其千里的食量,才能顯示千里的才能,一旦滿足不了這個條件,就無異於普通的馬。彷彿千里之權不被自己掌握,而是聽命於他人。這樣,即使馬還是那個馬,而它的本*、才能卻失去了很多。

知識點:散文類

題型:文言文閲讀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