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侯張良者,其先韓人也。及陳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餘人,屬沛公。良數以《太公兵法》説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

來源:國語幫 1.93W

問題詳情:

留侯張良者,其先韓人也。及陳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餘人,屬沛公。良數以《太公兵法》説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

留侯張良者,其先韓人也。及陳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餘人,屬沛公。良數以《太公兵法》説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後與良俱南,攻下宛,西入武關。沛公欲以兵二萬人擊秦*,良説曰:“秦兵尚強,未可輕。臣聞其將屠者子,賈豎易動以利。願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為五萬人具食,益為張旗幟諸山上,為疑兵,令酈食其持重寶啖秦將。”秦將果畔,欲連和俱西襲咸陽,沛公欲聽之。良曰:“此獨其將欲叛耳,恐士卒不從。不從必危,不如因其解擊之。”沛公引兵擊秦*,大破之。遂至咸陽,秦王子嬰降沛公。漢元年正月,沛公為漢王,王巴蜀。良因説漢王曰:“王何不燒絕所過棧道,示天下無還心,以固項王意。”行,燒絕棧道。後破項羽,大定天下,封功臣。良未嘗有戰鬥功,高帝曰:“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擇齊三萬户。”乃封張良為留侯,與蕭何等俱封。上已封大功臣二十餘人,其餘日夜爭功不決,未得行封。上在雒陽南宮,從複道望見諸將往往相與坐沙中語。上曰:“此何語?”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謀反耳。”上曰:“天下屬安定,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屬取天下,今陛下為天子,而所封皆蕭、曹故人所親愛,而所誅者皆生平所仇怨。今*吏計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屬畏陛下不能盡封恐又見疑平生過失及誅故即相聚謀反耳。”上乃憂曰:“為之奈何?”留侯曰:“上平生所憎,羣臣所共知,誰最甚者?”上曰:“雍齒與我故,數嘗窘辱我。我欲殺之,為其功多,故不忍。”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齒以示羣臣,羣臣見雍齒封,則人人自堅矣。”於是上乃置酒,封雍齒為什方侯。羣臣罷酒,皆喜曰:“雍齒尚為侯,我屬無患矣。”後八年卒,諡為文成侯。

(選自《史記·留侯世家》,有刪改)

1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今*吏計/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屬畏陛下/不能盡封恐/又見疑平生/過失及誅故即相聚謀反耳

B.今*吏計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屬畏陛下不能盡封/恐又見疑平生過失及誅/故即相聚謀反耳

C.今*吏計/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屬畏陛下/不能盡封恐/又見疑平生/過失及誅故即相聚謀反耳

D.今*吏計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屬畏陛下不能盡封/恐又見疑平生過失及誅/故即相聚謀反耳

15.下列對文中劃線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廟號是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起的名號,如高帝、太宗等。

B.崩,古代稱帝王或王后死叫“崩”,稱諸侯死叫“薨”,稱大夫死叫“卒”,稱士死叫“不祿”。“卒”後來成為死亡的通稱。

C.諡,封建時代在人死後根據其生前事蹟評定褒貶給予的稱號,稱為諡或諡號。

D.侯,古爵位名,為春秋時期五等爵位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燭之武退秦師》中晉侯比秦伯低一等。

1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張良先前是韓國人,後來他追隨漢王,屢獻奇策,幫助漢王攻入了咸陽,使秦王子嬰投降漢王。

B.作為一個謀士,張良料事如神,他從秦將是“屠者子”推斷出“易動以利”,並讓沛公“令酈食其持重寶啖秦將”,後來事態的發展果真如張良所料。

C.高祖站在天橋上看到一些將領坐在沙地上互相談説,引起了*覺。在瞭解情況之後,他向謀臣張良尋求對策。

D.由於漢王分封功臣時有失公正,“所封皆蕭、曹故人所親愛”,以致有些*吏想相聚謀反,幸虧張良及時獻計,讓漢王封平生最憎恨的雍齒為什方侯,才平息了一場可能發生的叛亂。

17.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臣聞其將屠者子,賈豎易動以利。

(2)秦將果畔,欲連和俱西襲咸陽,沛公欲聽之。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

(4)然則將*之仇報,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

(5)大王來何*?

【回答】

14.D

15.D

16.A

17.(1)我聽説他們的將領是屠户的兒子,生意人容易用利益來使之動搖。

(2)秦*的將領果然反叛,打算和沛公聯合一齊向西襲擊咸陽,沛公想聽從。

(3)依靠別人的力量,卻反過來損害他,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這是不明智的;用混亂相攻取代聯合一致,這是不符合武德的。

(4)這樣,將*的仇報了,燕國被欺侮的恥辱也除掉了。

(5)大王來時帶來了什麼東西?

【解析】

14.

試題分析:今*吏計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屬畏陛下不能盡封,恐又見疑平生過失及誅,故即相聚謀反耳。

【考點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技巧點撥】回答問題注重把握四個選項中不同的停頓點的正誤,然後按照排除法得出*。做好本題,要掌握文言斷句的基本原則:①要通讀全文,仔細體會詞、短語以及句子之間的聯繫。②要先易後難,把會斷的句子先斷開,逐步縮小範圍,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斷開。③要重視內容,斷完後根據句子的含義、文章的內容再核對一遍。

15.

試題分析:侯是二等爵,比伯高一等。春秋時的爵位是“公、侯、伯、子、男”五等。

【考點定位】識記文學文化常識。能力層級為識記A。

【技巧點撥】考常識,關鍵是懂常識。備考時應關注傳統文化中關於人物稱謂、作品命名、古代官職和科舉、地理常識和宗法禮俗、服飾和器物、古代音樂和歷代刑法等相關知識的積累。特別是涉及科舉、官職、禮俗、建築、典籍五方面的常識要勤梳理識記。本題考查的是古代爵位等級。

16.

試題分析:“其先韓人也”是説張良的祖先是韓國人。

【考點定位】篩選文中的信息。能力層級為C。

【技巧點撥】這類題一般以選擇題的形式考查,選項按原文順序,依次對內容進行分析、概括,其中一個錯誤項的錯誤設置有隱蔽*和迷惑*,它往往在大體正確的前提下設置一些與原文時間、地點、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內容、詞語。做題時要仔細推敲,認真比對。此類題目選擇肢中設錯類型可分為信息錯位、錯解詞語、強加因果(或因果倒置)、無中生有、顛倒是非將文中未然的信息説成必然等。解題時考生應審準題幹,依文索義,正確分析。

17.

試題分析:得分點:狀語後置句;畔:通“叛”; 敝:損害;被動句式;賓語前置句。

【考點定位】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技巧點撥】準確翻譯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語境中理解句子。無論何種句子,都不能脱離語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觀點和感情傾向。要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②要注意詞類活用、通假字這些文言現象,對這些文言現象的正確理解和把握,是翻譯好文言文語句的前提。③對句子中難懂的地方,不能採取忽略或籠統翻譯的辦法去逃避,而應該前後推導,認真理解。④要善於調動已學知識進行比較,辨析異同。特別是對一詞多義、古代文化知識的積累,有助於我們把握文言詞語在句子中的具體用法和含義。

【參考譯文】

留侯張良,他的祖先是韓國人。到陳涉等起義的時候,張良也聚集了一百多年輕人,歸屬沛公。張良多次根據《太公兵法》向沛公獻策,沛公認為他説得很好,經常採用他的計謀。後來和張良一起南下,攻下宛城,西入武關。沛公打算率領兩萬人馬去攻擊秦*,張良勸説道:“秦*還很強大,不可輕視。我聽説他們的將領是屠户的兒子,生意人容易用利益來使之動搖。希望沛公暫且留守*營,派人先出發,替五萬人準備糧食,在各山頭張掛很多旗幟,作為疑*,然後派酈食其帶着貴重的財寶去誘惑秦將。”秦*的將領果然反叛,打算和沛公聯合一齊向西襲擊咸陽,沛公想聽從。張良説:“這只是他們的將領想反叛罷了,恐怕士兵們不會聽從。如不聽從就一定會有危險,不如趁他們懈怠時去襲擊他們。”於是沛公率兵襲擊秦*,大敗秦*。於是到了咸陽,秦王子嬰投降沛公。漢元年正月,沛公封為漢王,在巴蜀地區做王。張良於是勸告漢王説:“大王為什麼不燒斷所經過的棧道,向天下表示不再回來的決心,以此穩住項王的心。”漢王於是一邊走,一邊燒燬了棧道。後來擊敗項羽,平定天下,封賞有功之臣。高帝説:“在帷帳之中運籌謀劃,在千里之外決戰取勝,是子房的功勞。”於是封張良為留侯。皇上已經封賞大功臣二十多人,其餘的人日夜爭功,不能決定高下,未能進行封賞。皇上在洛陽南宮,從橋上望見一些將領常常坐在沙地上彼此議論。皇上説:“這些人在説什麼?”留侯説:“陛下不知道嗎?這是在商議反叛呀。”皇上説:“天下已接近安定,為什麼還要謀反呢?”留侯説:“陛下以平民身分起事,靠着這些人取得了天下,現在陛下做了天子,而所封賞的都是蕭何、曹參這些陛下所親近寵幸的故舊親朋,所誅殺的都是一生中仇恨的人。如今*官們計算功勞,認為天下的土地不夠全部封賞,這些人怕陛下不能全部封到,擔心又被懷疑到平生的過失以至於遭受誅殺,所以就聚在一起圖謀*了。”皇上於是憂心忡忡地説:“這件事該怎麼辦呢?”留侯説:“皇上平生憎恨的,又是羣臣都知道的,誰最突出?”皇上説:“雍齒與我有宿怨,曾多次使我受困受辱。我原想殺掉他,因為他的功勞多,所以不忍心。”留侯説:“現在趕緊先封賞雍齒來給羣臣看,羣臣見雍齒都被封賞,那麼每人對自己能受封就堅信不疑了。”於是皇上便擺設酒宴,封雍齒為什方侯。羣臣吃過酒後,都高興地説:“雍齒尚且被封為侯,我們這些人就不擔憂了。”八年後留侯去世,諡號為文成侯。

知識點:未分類

題型:未分類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