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留侯張良者,其先韓人也。及陳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餘人,屬沛公。良數以《太公兵法》...

來源:國語幫 1.65W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留侯張良者,其先韓人也。及陳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餘人,屬沛公。良數以《太公兵法》...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留侯張良者,其先韓人也。及陳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餘人,屬沛公。良數以《太公兵法》説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

後與良俱南,攻下宛,西入武關。沛公欲以兵二萬人擊秦*,良説曰:“秦兵尚強,未可輕。臣聞其將乃屠者子;賈豎,易動以利。願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為五萬人具食,益為張旗幟諸山上,為疑兵,令酈食其等持重寶啖秦將。”秦將果畔,欲連和俱西襲咸陽,沛公欲聽之。良曰:“此獨其將欲叛耳,恐士卒不從,不如因其解擊之。”沛公引兵擊秦*,大破之。遂北至藍田,再戰,秦兵竟敗。遂至咸陽,秦王子嬰降沛公。

漢元年正月,沛公為漢王,王巴蜀。良因説漢王曰:“王何不燒絕所過棧道,示天下無還心,以固項王意?”行,燒絕棧道。後破項羽,大定天下,封功臣,乃封張良為留侯。

上已封大功臣二十餘人,其餘日夜爭功不決,未得行封。上在雒[luò]陽南宮,從複道望見諸將往往相與坐沙中語。上曰:“此何語?”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謀反耳。”上曰:“天下甫安定,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引屬取天下,今陛下為天子,而所封皆蕭、曹故人所親愛,而所誅者皆生平所仇怨。今*吏計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恐又見疑平生過失及誅,故即相聚謀反耳。”上乃憂曰:“為之奈何?”留侯曰:“上平生所憎,羣臣所共知,誰最甚者?”上曰:“雍齒與我故,數嘗窘辱我。我欲殺之,為其功多,故不忍。”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齒以示羣臣,羣臣見雍齒封,則人人自堅矣。”於是上乃置酒,封雍齒為什方侯。羣臣罷酒,皆喜曰:“雍齒尚為侯,我屬無患矣。”

留侯素稱曰家世相韓及韓滅不愛萬金之資為韓報仇強秦天下振動今以三寸知為帝者師封萬户位列候此布衣之極於良足矣。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①遊耳。乃學辟穀、道引、輕身。

會高帝崩,呂后德留侯,乃強食之,曰:“人生一世間,如白駒過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強聽而食。後八年卒,諡為文成侯。

(選自《史記·留侯世家》,有刪改)

[注]①赤松子:傳説中的仙人。

9.下面句子中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

A.留侯素稱/曰家世相韓/及韓滅/不愛萬金/之資為韓報仇/強秦天下振動/今以三寸知為帝者師/封萬户/位列候/此布衣之極/於良足矣

B.留侯素稱曰/家世相韓/及韓滅/不愛萬金/之資為韓報仇強秦/天下振動/今以三寸知為帝者/師封萬户/位列候/此布衣/之極於良足矣

C.留侯素稱/曰家世相韓/及韓滅/不愛萬金之資/為韓報仇強秦/天下振動/今以三寸知為帝者/師封萬户/位列候/此布衣/之極於良足矣

D.留侯素稱曰/家世相韓/及韓滅/不愛萬金之資/為韓報仇強秦/天下振動/今以三寸知為帝者師/封萬户/位列候/此布衣之極/於良足矣

10.下列各個選項中,説法有錯誤的一項是                 (     )

A.古代皇帝聚會羣臣,最尊貴的皇帝座位是座北向南的。因此,古代常把稱帝叫作“南面稱孤”,而把稱臣叫作“北面稱臣”。大臣們一般面向北而坐,按官位高低以東往西排列。這樣,官位高的居右,官位低的居左,這也是古代“右為上”的道理。

B.古代食邑萬户以上,號稱“萬户侯”,後來泛指*貴爵;其中“侯” hóu為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

C.古代“布”指麻葛之類的織物,“帛”指絲織品;本文中的“布衣”就是指平民百姓的最普通的廉價衣服。

D.古代社會等級森嚴,連“死”都有不同説法。其中“崩”指天子之流死掉,“薨”用於諸侯,“卒”用於士大夫,而“死”一般用於庶民;由尊到卑是:崩、薨、卒、死。

1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張良祖先為韓國人,且世代相韓,韓為秦所滅時,張良曾不惜千金為韓報仇。後追隨漢王,屢獻奇策,幫助漢王攻入咸陽,使秦王子嬰投降漢王。

B.作為一個謀士,張良料事如神,他從秦將是“屠者子”推斷出“易動以利”,並讓沛公“令酈食其等持重寶啖秦將”,後來事態的發展果真如張良所料。

C.由於漢王分封功臣時有失公正,“所封皆蕭、曹故人所親愛”,以致有些*吏想相聚謀反,幸虧張良及時獻計,讓漢王封平生最憎恨的雍齒為什方侯,才平息了一場可能發生的叛亂。

D.秦朝末年在進攻咸陽過程中,張良設計打敗秦將攻陷秦都為漢王立下了汗馬功勞,因此被封為留侯,但張良卻“置榮利而不顧”,辭官歸隱,以致呂后也感慨“何至自苦如此乎”。

12.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秦將果畔,欲連和俱西襲咸陽,沛公欲聽之。良曰:“此獨其將欲叛耳,恐士卒不從,不如因其解擊之。

(2)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鴻門宴》)

【回答】

9.D

10.C

11.D

12.

(1)秦*的將領果然反叛(“畔”通“叛”),並打算(和沛公)聯合一齊(俱,一齊、一起)向西襲擊咸陽,沛公想聽從他們的計策。張良説:“這只是(獨,只是)他們的將領想反叛罷了,恐怕士兵們不會聽從,不如乘着(因,乘機,乘着)他們懈怠(“解”通“懈”)時襲擊他們。

(2)我進入函谷關後,像毫毛大小的東西(秋毫,像秋天鳥獸身上的毫毛般大小的細毛,細小的東西)都不敢靠近佔有(靠近、沾染,引申為佔有),登記(籍,名詞作動詞)官吏、百姓,封閉倉庫,來等待將*到來。派遣將領把守函谷關的原因(所以,……的原因),是為了防備其他盜賊進來和意外的變故(非常,古今異義,意外的變故)。

【解析】

9.

試題分析:這裏可根據實詞斷句法。即在讀懂全文,瞭解所點斷文章的大致內容的基礎上,通過找名詞與動詞來組句,先斷開能斷的句子。如果是敍述*的文章,就要弄懂故事的基本情節;若有人物對話,就要弄清誰與誰對話,講的什麼話。如是説理*文章,則要弄明白談了哪些問題,表明了怎樣的觀點。同現代漢語語法一樣,古文中的主語、賓語一般是名詞(代詞),謂語多是動詞,主語、謂語與賓語是句子的主幹,而謂語是句子的核心。因此,抓住謂語動詞,分析動詞與它前後詞語之間的關係,就能正確斷句。

考點: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10.

試題分析:D古代“布”指麻葛之類的織物,“帛”指絲織品,“布衣”指平民百姓的最普通的廉價衣服,布制的衣服,本文“布衣”借指平民。

考點:理解常見古代文化常識。能力層級為理解B。

11.

試題分析:D封為留侯,並非僅僅因為設計打敗秦*。解答此類題的思路是:先抓住題幹,讀全讀準。在閲讀題目時,須讀全、讀準題幹,切忌走馬觀花。所謂讀全,就是對題幹中的所有要求要一個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謂讀準,就是要準確地把握題幹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選對的還是選錯的,是概括內容還是分析觀點。只有對題幹作全面、準確的分析理解,才能準確地答題。再把選項放回原文,查對正誤。特別是在時間、地點、官職,人物的行為、實效方面,應仔細查對原文的詞句,全面理解,綜合分析,兩者間的差別正是把握全文的關鍵所在。對似是而非處,要有借題解文的意識。

考點: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12.

試題分析:此類題目在翻譯時首先要找出關鍵字或句式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除一些帶有比喻*的詞語然後再整體翻譯,並按現代漢語的規範,達到詞達句順。

翻譯文言文時,應注意以下幾點:(1)學會語法分析推斷。梳理主幹,劃分成分,落實語法功能。將句子主幹梳理好,可以幫助我們理清句子成分,從而判斷詞*、詞類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現象,以達到準確翻譯的目的。(2)組詞造句推斷詞義。文言文中很多單音節實詞的含義在現代漢語中由一個雙音詞來表示。在由單音節向雙音節轉換的過程中,又多以同義合併或反義合併或反義並列為構詞特徵。據此,我們可使用組詞方式猜讀難懂詞義。 (3)相似語言結構推斷。古漢語講究語言的工整對仗。文言文中整句較多,駢偶常見。在相似的語言結構中,出於對應位置上的詞語,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對的特點,據其一可推知其他。(4)語境分析推斷。翻譯既要聯繫句子本身的語言環境,又要聯繫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語境。

考點: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參考譯文】

留侯張良,他的祖先是韓國人。到陳涉等人起義時,張良也聚集了一百位多年輕人,歸屬於沛公。張良(曾經)多次用《太公兵法》給沛公講説,沛公認為他説得很好,經常採納他的計策。

後來(沛公)和張良一起南下,攻下宛城,向西進入武關。沛公打算用兩萬人馬攻打秦*,張良勸説道:“秦*還很強大,不可輕視。我聽説他們的將領是屠夫的兒子,作為生意人,容易用金錢利益來使之動搖。希望沛公暫時紮寨留守,派一部分人先出發,替五萬人準備糧餉,在周圍的山上多多張掛旗幟,設置疑兵,(然後)命令酈食其等人帶領貴重的財寶去賄賂秦將。”秦*的將領果然反叛,並打算(和沛公)聯合一齊向西襲擊咸陽,沛公想聽從他們的計策。張良説:“這只是他們的將領想反叛罷了,恐怕士兵們不會聽從,不如乘着他們懈怠時襲擊他們。”於是沛公率兵襲擊秦*,大敗秦*。(沛公)往北一直追擊(敗兵)到藍田,第二次交鋒,秦*最終大敗。於是到了咸陽,秦王子嬰投降了沛公。

漢元年正月,沛公被封為漢王,在巴、蜀地區稱王。張良藉機勸漢王説:“大王為什麼不燒燬斷絕所經過的棧道,告示天下的人你沒有再回來的想法,用(這個辦法)來穩住項王的心。”(漢王於是)一邊走一邊燒燬了棧道。後來擊敗項羽,平定天下,分封功臣,於是封張良為留侯。

漢高祖已封賞了有大功的臣子二十多人,其餘的因日夜爭功拿不定主意,未能進行封賞。高祖在雒陽南宮裏,從複道上望見將領們紛紛互相結伴坐在沙地上談論。高祖問道:“這些人在説什麼?”留候説:“陛下不知道嗎?這些人在密謀反叛啊!”高祖説:“天下剛剛安定,為什麼要反叛呢?”留候説:“陛下出身於平民,用這些人奪取了天下,現在陛下做了天子,然而封賞的都是蕭何、曹參這些陛下的故舊親朋,誅殺的都是陛下平時怨恨有仇的。現在*吏們在計算戰功,因天下的土地不夠全部封賞,(這些人)又害怕因為平時的過失被陛下懷疑而受到誅殺,所以就相聚在一起密謀反叛啊。”高祖於是憂愁地説:“怎麼對待這件事呢?”留侯説:“陛下平時所憎恨的,(而且是)大家所共知的,誰最厲害呢?高祖説:“雍齒和我有交情,但他曾多次讓我窘迫難堪受辱。我想殺掉他,因為他的功勞多,所以又不忍心。”留侯説:“現在趕快先封賞雍齒來給羣臣看,羣臣看到雍齒受到封賞,那麼人人自然都會情緒穩定。”於是高祖設酒宴,封雍齒做什方侯。羣臣吃完酒宴後,都高興地説:“雍齒尚且能封為侯,我們這一類人就沒有什麼禍患了。”

留侯平素時常説:“(我)家世代輔佐韓國,到韓國滅亡以後,不惜萬金資產,替韓國向強秦報仇,震動了天下。現在憑三寸之舌得到重用成為皇帝的老師,分封為萬户侯,官位排在侯爵之列,這是一個百姓所能達到的富貴的極點,對我張良來説很滿足了。(我)希望丟開人世間的事情,打算跟從赤松子交遊罷了。”於是學起了辟穀、導引、輕身的養生之術。

適逢高帝死去,呂后感激留侯的恩德,就強留讓他吃飯,説:“人生一世,如白馬在縫隙前跑過那麼短促,何必自找苦吃到像這種地步呢?留侯不能不如此,勉強聽從呂后的話後進食。八年以後,留侯去世,被諡為文成候。

知識點:人物傳記類

題型:文言文閲讀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