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題目。留侯張良者,其先韓人也。韓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為韓...

來源:國語幫 3.2W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題目。留侯張良者,其先韓人也。韓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為韓...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題目。

留侯張良者,其先韓人也。韓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為韓報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韓故。

沛公之從雒陽①南出轘轅,良引兵從沛公。沛公欲以兵二萬人擊秦嶢下*,良説日:“秦兵尚強,未可輕。臣聞其將屠者子,賈豎易動以利。願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為五萬人具食,益為張旗幟諸山上,為疑兵,令酈食其②持重寶啖秦將。”秦將果畔,欲連和俱西襲咸陽,沛公欲聽之。良曰:“此獨其將欲叛耳,恐士卒不從。不從必危,不如因其解擊之。”沛公乃引兵擊秦*,大破之。遂至咸陽,秦王子嬰降沛公。

漢元年正月,(沛公)使請漢中地。項王乃許之。良因説漢王日:“王何不燒絕所過棧道,示天下無還心,以固項王意。”乃使良還。行,燒絕棧道。項王以此無西憂漢心,而發兵北擊齊。良亡,間行歸漢王。至下邑,漢王下馬踞鞍而問日:“吾欲捐關以東等棄之,誰可與共功者?”良進日:“九*王黥布,楚梟將,與項王有郄;彭越與齊王田榮反樑地,此兩人可急使。而漢王之將獨韓信可屬大事,當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則楚可破也。”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張良多病,未嘗特將也。常為畫策臣,時時從漢王。漢四年,韓信破齊而欲自立為齊王,漢王怨。張良説漢王,漢王使良授齊王信印。其秋,漢王追楚至陽夏南,戰不利而壁固陵,諸侯期不至。良説漢王,漢王用其計,諸侯皆至。漢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日:“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擇齊三萬户。”良日:“始臣起下邳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願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户。”乃封張良為留侯。高帝崩,後八年卒,諡為文成侯。

(選自《史記·留侯世家二十五》,有刪改)

【注】①雒陽:洛陽。   ②酈食其:人名。

1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始臣起下邳/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願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户

B.始臣起下邳/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願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户

C.始臣起下邳/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願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户

D.始臣起下邳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願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户

1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説,不正確的一項是

A.侯,古爵位名,為春秋時期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燭之武退秦師》中晉侯比秦伯低一等。

B.廟號是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起的名號,如高帝、太宗。

C.崩,古代稱帝王或王后死叫“崩”,稱諸侯或大官死叫“薨”,稱大夫死叫“卒”,“卒”後為死亡的通稱。

D.諡,封建時代在人死後根據其生前事蹟評定褒貶給予的稱號,稱為諡或諡號;

1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張良輕財愛國。韓國破亡之時,張良家有僮奴三百人。他拿出全部家財來尋求刺客*秦王,為韓國報仇。

B.張良為人精明。他獻計劉邦,利誘秦朝將領,從而沒費一兵一卒,一舉拿下咸陽。

C.張良足智多謀。敗蟯下秦*,破項羽疑,薦舉良才,解除危難,為漢王朝立下汗馬功勞。

D.張良作為謀臣考慮周全。韓信想自立為齊王,惹怒漢王。張良獻計後,漢王派張良前去授予韓信齊王王印。

1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願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為五萬人具食,益為張旗幟諸山上,為疑兵。

(2)王何不燒絕所過棧道,示天下無還心,以固項王意。

【回答】

11.B

12.A

13.B

14.

(1)希望沛公暫且留守*營,派人先出發,替五萬人準備糧食,在各山頭張掛很多旗幟,作為疑*。(願、留壁、具、益各1分,句意1分)

(2)大王為什麼不燒斷所經過的棧道,向天下表示不再回來的決心,以此穩住項王的心。(絕、還、固各1分,句意2分)

【解析】

試題分析:

11.本題考查文言斷句,文言斷句的題目,注意一些常見的標誌*的虛詞,注意結構的對稱,這是基礎,一般考核較 少,一般集中在人稱的轉換和在句中的充當的成分,答題時注意選項的對比,然後結合文意進行分析。通過“下邳”“留”“陛下”這些標誌可以判斷。原文標點:始臣起下邳,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願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户.

【考點定位】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技巧點撥】對於文言斷句類型的題目,不要急於答題,應當先誦讀這個篇段,通過誦讀,力求對全文的內容有個大體的瞭解,憑語感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範圍,然後再集中精力分析難斷處,遵循先易後難的原則。找虛詞、察對話 、依總分 、據修辭 、對稱 、反覆、辨句式。斷句有一個重要的方法,抓虛詞看位置:①“夫、惟、蓋、凡、竊、請、敬”等發語詞和表敬副詞,經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語氣詞“其、蓋、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斷句,常用於句首的相對*的歎詞,如嗟夫、嗟乎、嗚呼等,前後都可斷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關聯詞,如“苟”“縱”“是故”“於是”“向使”“然而”“無論”“至若”“是以”“繼而”“縱使”“然則”等前面大多可以斷句;常在句首的時間詞,如“頃之”“向之”“未幾”“已而”“斯須”“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幫助斷句。②“乎、哉、也、矣、歟、焉”等語氣詞經常放在句尾;句末語氣詞“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後面可斷句。③“以、於、為、而、則”等連詞經常放在句中。(2)對話、引文標誌: 文言文的對話、引文常常用“曰”、“雲”為標誌,兩人對話,一般第一次對話出現人名,以後就用“曰”而省略主語。關於利用虛詞斷句,這裏有一個口訣,或許對同學們斷句會有些幫助:“曰”後冒(:),“哉”後歎(!),“夫”“蓋”大都在句前。 “於”“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後面畫圓圈(。)“耶”“乎”經常表疑問(?),“也”“者”作用要停頓。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記牢。

12.本題考查識記文學常識的能力。A項中 “為春秋時期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表述錯誤,侯是二等爵,比伯高一等。

【考點定位】識記文學常識。能力層級為識記A。

【名師點睛】周代諸侯的五等爵,載在先秦兩漢文獻中,是灼然無疑的。但是,由於近代考古學的發展,學術界發現在地下出土的青銅器銘文中,諸侯的五等爵名並無定稱。針對地下材料與傳世文獻的矛盾現象,國學大師王國維率先撰《古諸侯稱王説》一文,旨在強調“古者天澤之分未嚴。諸侯在其國內自有稱王之俗” ,但並未否定周代諸侯的五等爵問題。其後,傅斯年、郭沫若、楊樹達等一批學界名宿,依據金文中諸侯爵名無定稱的現象,遽然否定了周代諸侯的五等爵制。他們的論斷也就成為在史學界佔支配地位的説法。

13.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B 項中“沒費一兵一卒”錯,原文第二節“秦兵尚強,未可輕。臣聞其將屠者子,賈豎易動以利。願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為五萬人具食,益為張旗幟諸山上,為疑兵,令酈食其②持重寶啖秦將。”可以判斷出。

【考點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技巧點撥】這道題目是概括歸納文章內容。解答此類題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對正誤。特別是在時間、地點、官職,人物的行為、實效方面,應仔細查對原文的詞句,全面理解,綜合分析,兩者間的差別正是把握全文的關鍵所在。對似是而非處,要有借題解文的意識。比如本題,只要到文中找到原句,然後進行比較選項即可發現錯誤。

14.文言翻譯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內容,翻譯註意直譯,把句子中的每一個字都要落到實處,不能翻譯的助詞等刪掉,省略的內容根據上下文補充,這樣才能做到不丟分。平時訓練時注意自己確定句子 的賦分點,翻譯時保*賦分點的落實,如此題中的“願”、“留壁”、“具”、“益”、“絕”、“還”、“固”等實詞的落實。還要注意翻譯完之後一定要注意對句子進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順。建議翻譯時打草稿。

【考點定位】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技巧點撥】本題首先要找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官職等;然後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後再確定關鍵字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於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 文言文閲讀翻譯四字訣:首覽全文,掌握大意。詞不離句,句不離詞。詞句難解,前後聯繫。跳躍句子,補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譯。省略倒裝,都有規律。常見虛詞,因句而異。實詞活用,領會語意。翻譯整句,句子流利。對照原文,務求直譯。字詞句篇,連成一氣。翻譯完畢,檢查仔細。

參考譯文:

留侯張良,他的祖先是韓國人。韓國滅亡時,張良家有僮奴三百人。他的弟弟死後沒有厚葬,而是用全部家財來尋求刺客*秦王,為韓國報仇,因他祖父、父親歷任韓國五代國君之相的緣故。

沛公從洛陽向南穿過軒轅山時,張良率兵跟隨沛公。沛公打算率領兩萬人馬去攻擊嶢山下的秦*,張良勸説道:“秦*還很強大,不可輕視。我聽説他們的將領是屠户的兒子,買賣人容易用利益來動搖。希望沛公暫且留守*營,派人先出發,替五萬人準備糧食,在各山頭張掛很多旗幟,作為疑*,然後派酈食其帶着貴重的財寶去誘惑秦將。”秦*的將領果然反叛,打算和沛公聯合一齊向西襲擊成陽,沛公想接受他們。張良説:“這只是他們的將領想反叛罷了,恐怕士兵們不會聽從。如不聽從就一定會有危險,不如趁他們懈怠時去襲擊他們。”於是沛公率兵襲擊秦*,大敗秦*。於是到了咸陽,秦王子嬰投降沛公。

漢元年正月,沛公派人請領漢中地區。項王就答應了。張良於是勸告漢王説:“大王為什麼不燒斷所經過的棧道,向天下表示不再回來的決心,以此穩住項王的心。”漢王於是讓張良返回去。一邊走,一邊燒斷了棧道。

項王因此消除了西面對漢王的憂心,而向北發兵去攻打齊國。張良逃跑了,從小路偷偷歸依漢王。到了下邑,漢王下馬倚着馬鞍問:“我打算把函谷關以東地區捐送給別人,不知誰可以和我共建功業呢?”張良進言説:“九*王黥布是楚*的猛將,他和項王有隔閡;彭越和齊王田榮在樑地反叛,這兩個人馬上就可以使用。而漢王的將領只有韓信可以委任大事,獨當一面。如果打算捐棄關東之地,就送給這三個人,楚*就可以打敗了。”最後擊敗楚*的,正是靠了這三個人的力量。

張良體弱多病,不曾單獨領兵,經常作為謀臣,時時跟從在漢王身邊。漢四年,韓信打敗齊國以後想自立為齊王,漢王非常生氣。張良向漢王獻計,漢王才派張良前去授予韓信齊王王印。這年秋天,漢王追擊楚*到了陽夏的南面,因戰鬥失利而堅守固陵,諸侯們到了約定的時間還沒到。張良勸説漢王,漢王採用了他的計謀,諸侯們才都來到。漢六年正月,封賞有功之臣。高帝説:“在帷帳之中運籌謀劃,在千里之外決戰取勝,是子房的功勞。你自己在齊地選擇三萬户作為封地吧。”張良説:“當初我在下邳起兵,與陛下在留縣會合,這是上天把我授給了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計策,幸而時常料中,我希望封在留縣就滿足了,不敢接受三萬户的封地。”於是封張良為留侯。高帝駕崩,八年以後,留侯去世,諡號為文成候。

知識點:人物傳記類

題型:文言文閲讀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