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後各題。淮*侯韓信者,淮*人也。始為布衣時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常從人寄食飲人多厭之者。嘗...

來源:國語幫 5.91K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後各題。淮*侯韓信者,淮*人也。始為布衣時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常從人寄食飲人多厭之者。嘗...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後各題。

淮*侯韓信者,淮*人也。始為布衣時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常從人寄食飲人多厭之者。嘗數從其下鄉南昌亭長寄食,數月,亭長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時,信往,不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絕去。

淮*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於是信孰視之,俯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及項梁渡淮,信仗劍從之,居麾下,無所知名。項梁敗,又屬項羽,羽以為郎中。數以策幹項羽,羽不用。漢王之入蜀,信亡楚歸漢,未得知名。坐法當斬,其輩十三人皆已斬,次至信,信乃仰視,適見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滕公奇其言,壯其貌,釋而不斬。與語,大説之。言於上,上拜以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數與蕭何語,何奇之。至南鄭,何聞信亡,不及以聞,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居一二日,何來謁上,上且怒且喜,罵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誰?”曰:“韓信也。”上覆罵曰:“諸將亡者以十數,公無所追;追信,詐也。”何曰:“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王曰:“吾亦欲東耳,安能鬱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計必欲東,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終亡耳。”王曰:“吾為公以為將。”何曰:“雖為將,信必不留。”王曰:“以為大將。”何曰:“幸甚。”於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將如呼小兒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擇良日,沐浴齋戒,設壇場,具禮,乃可耳。”王許之。諸將皆喜,人人各自以為得大將。至拜大將,乃韓信也,一*皆驚。

(節選自《史記·淮*侯列傳》,有改動)

14.對下列句子中劃線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始為布衣時,貧無行             無行:不行動

B.不為具食                       具:準備

C.坐法當斬                       坐:犯罪

D.居一二日,何來謁上             居:過了

15.下列各組句子中,劃線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信亦知其意                     其出人也遠矣

B.若雖長大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C.諸將亡者以十數                 願以十五城請易璧

D.非信無所與計事者               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16.下列用“/”給文中畫波浪線部分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始為布衣時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常從人/寄食飲/人多厭之者

B.始為布衣時/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常從人寄食飲/人多厭之者

C.始為布衣時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常從人寄食/飲人多厭之者

D.始為布衣時/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常從人/寄食飲/人多厭之者

17.下列各句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韓信還是平民的時候,家境貧寒,生活無着,常常寄人籬下,曾經在一位亭長家混飯吃,一吃就是幾個月,惹得亭長妻子很不高興。

B.淮*有位賣肉的年輕人,認為韓信雖然身材高大並佩帶*劍,卻內心膽小。他當眾欺負韓信,要韓信從他胯下鑽過去。

C.劉邦能夠知人善任,他雖然沒有發現韓信有什麼特別出眾的地方,但依舊採納滕公的意見,拜韓信為治粟都尉。

D.蕭何追回韓信後,對劉邦説了韓信的長處,並勸説劉邦沐浴齋戒,修築壇場,舉行了隆重的儀式拜韓信為大將。

18.把文言文閲讀材料中加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信數與蕭何語,何奇之。至南鄭,何聞信亡,不及以聞,自追之。

(2)至如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

【回答】

14.A

15.C

16.A

17.C

18.(1)韓信多次跟蕭何談話,蕭何認為他是位奇才。到達南鄭,蕭何聽説韓信逃跑了,來不及報告漢王,親自追趕他。

(2)至於像韓信這樣的傑出人物,普天之下找不出第二個人。大王果真要長期在漢中稱王,自然用不着韓信,如果一定要爭奪天下,除了韓信就再沒有可以和您計議大事的人了。

【解析】

14.

試題分析:此類題目一定要在答題時把實詞放回到原文中進行結合具體語境和上下文來理解。無行:沒有好的品行。此處為古今異義詞。

【考點定位】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

【技巧點撥】文言實詞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閲讀重點考核的內容,課標卷近幾年有加大難得的趨勢,考的詞語一般在課本中沒有出現,要求學生根據文意進行推斷,答題時注意分析詞語前後搭配是否得當,注意詞*,如此題的無行:沒有好的品行。此處為古今異義詞。文言詞語大部分對應的是現代漢語的一個詞語,但也有詞義轉移的現象,答題時應該重點注意。

15.

試題分析:A項,前一個“其”是代詞,指“他的”;後一個“其”也是代詞,指“他們”。B項,前一個“若”是代詞,解釋為“你”;後一個“若”是連詞,解釋為“如果”。C項。兩個“以”都是介詞,解釋為“用”。D項,前一個“與”是介詞,解釋為“跟、同”;後一個“與”是動詞,解釋為“結交、親附”。

【考點定位】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

【技巧點撥】文言虛詞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閲讀重點考核的內容,課標卷近幾年有加大難得的趨勢,要求學生根據文意進行推斷,答題時注意分析詞語前後搭配是否得當,如此題的選項D.前一個“與”是介詞,解釋為“跟、同”;後一個“與”是動詞,解釋為“結交、親附”。此外還需要注意是否合語境,感**等。文言詞語大部分對應的是現代漢語的一個詞語,但也有詞義轉移的現象,答題時應該重點注意。

16.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文言斷句。文言斷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後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職名、文言虛詞、句子結構以及語段中動詞的賓語或補語等斷句。“始為布衣時貧 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常從人寄食飲人多厭之者”,這段話斷句主要理解句意。聯繫起來,這句話的意思是“當初為平民百姓時,貧窮,沒有好品行,不能夠被推選去做官,又不能做買賣維持生活,經常寄居在別人家吃閒飯,人們大多厭惡他”。

【考點定位】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名師點睛】對於文言斷句類型的題目,不要急於答題,應當先誦讀這個篇段,通過誦讀,力求對全文的內容有個大體的瞭解,憑語感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範圍,然後再集中精力分析難斷處,遵循先易後難的原則。找虛詞、察對話 、依總分 、據修辭 、對稱 、反覆、辨句式。抓虛詞看位置:①“夫、惟、蓋、凡、竊、請、敬”等發語詞和表敬副詞,經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語氣詞“其、蓋、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斷句,常用於句首的相對*的歎詞,如嗟夫、嗟乎、嗚呼等,前後都可斷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關聯詞,如“苟”“縱”“是故”“於是”“向使”“然而”“無論”“至若”“是以”“繼而”“縱使”“然則”等前面大多可以斷句;常在句首的時間詞,如“頃之”“向之”“未幾”“已而”“斯須”“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幫助斷句。②“乎、哉、也、矣、歟、焉”等語氣詞經常放在句尾;句末語氣詞“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後面可斷句。③“以、於、為、而、則”等連詞經常放在句中。(2)對話、引文標誌: 文言文的對話、引文常常用“曰”、“雲”為標誌,兩人對話,一般第一次對話出現人名,以後就用“曰”而省略主語。

17.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C項表述順序錯誤,劉邦拜韓信為治粟都尉後,並沒有覺察他有什麼出奇超眾的才能,並不是“他雖然沒有發現韓信有什麼特別出眾的地方,但依舊採納滕公的意見,拜韓信為治粟都尉”。

【考點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這道題目是概括歸納文章內容。解答此類題的方法是:①抓住題幹,讀全讀準。在閲讀題目時,須讀全、讀準題幹,切忌走馬觀花。所謂讀全,就是對題幹中的所有要求要一個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謂讀準,就是要準確地把握題幹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選對的還是選錯的,是概括內容還是分析觀點。只有對題幹作全面、準確的分析理解,才能準確地答題。②放回原文,查對正誤。特別是在時間、地點、官職,人物的行為、實效方面,應仔細查對原文的詞句,全面理解,綜合分析,兩者間的差別正是把握全文的關鍵所在。對似是而非處,要有借題解文的意識。C項表述順序錯誤,劉邦拜韓信為治粟都尉後,並沒有覺察他有什麼出奇超眾的才能,並不是“他雖然沒有發現韓信有什麼特別出眾的地方,但依舊採納滕公的意見,拜韓信為治粟都尉”。

【參考譯文】

淮*侯韓信,是淮*人。當初為平民百姓時,貧窮,沒有好品行,不能夠被推選去做官,又不能做買賣維持生活,經常寄居在別人家吃閒飯,人們大多厭惡他。曾經多次前往下鄉南昌亭亭長處吃閒飯,接連數月,亭長的妻子嫌惡他,就提前做好早飯,端到內室牀上去吃。開飯的時候,韓信去了,卻不給他準備飯食。韓信也明白他們的用意。一怒之下,居然離去不再回來。

淮*屠户中有個年輕人侮辱韓信説:“你雖然長的高大,喜歡帶*佩劍,其實是個膽小鬼罷了。”又當眾侮辱他説:“你要不怕死,就拿劍刺我;如果怕死,就從我胯下爬過去。”於是韓信仔細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從他的胯下爬了過去。滿街的人都笑話韓信,認為他膽小。

等到項粱率*渡過了淮河,韓信持劍追隨他,在項粱部下,卻沒有名聲。項粱戰敗,又隸屬項羽,項羽讓他做了郎中。他屢次向項羽獻策,以求重用,但項羽沒有采納。漢王劉邦入蜀,韓信脱離楚*歸順了漢王。因為沒有什麼名聲,只做了接待賓客的小官。後來犯法判處斬刑,同夥十三人都被殺了,輪到韓信,他抬頭仰視,正好看見滕公,説:“漢王不想成就統一天下的功業嗎?為什麼要斬壯士!”滕公感到他的話不同凡響,見他相貌堂堂,就放了他。和韓信交談,很欣賞他,把這事報告漢王,漢王任命韓信為治粟都尉。漢王並沒有察覺他有什麼出奇超眾的才能。

韓信多次跟蕭何談話,蕭何認為他是位奇才。到達南鄭,各路將領在半路上逃跑的有幾十人。韓信揣測蕭何等人已多次向漢王推薦自己,漢王不任用,也就逃走了。蕭何聽説韓信逃跑了,來不及報告漢王,親自追趕他。有人報告漢王説:“丞相蕭何逃跑了。”漢王大怒,如同失去了左右手。過了一兩天,蕭何來拜見漢王,漢王又是惱怒又是高興。罵蕭何道:“你逃跑,為什麼?”蕭何説:“我不敢逃跑,我去追趕逃跑的人。”漢王説:“你追趕的人是誰呢?”回答説:“是韓信。”漢王又罵道:“各路將領逃跑了幾十人,您沒去追一個;卻去追韓信,是騙人。”蕭何説:“那些將領容易得到。至於像韓信這樣的傑出人物,普天之下找不出第二個人。大王果真要長期在漢中稱王,自然用不着韓信,如果一定要爭奪天下,除了韓信就再沒有可以和您計議大事的人了。但看大王怎麼決策了。”漢王説:“我是要向東發展啊,怎麼能夠內心苦悶地長期呆在這裏呢?”蕭何説:“大王決意向東發展,能夠重用韓信,韓信就會留下來,不能重用,韓信終究要逃跑的。”漢王説:“我為了您的緣由,讓他做個將*。”蕭何説:“即使是做將*,韓信一定不肯留下。”漢王説:“任命他做大將*。”蕭何説:“太好了。”於是漢王就要把韓信召來任命他。蕭何説:“大王向來對人輕慢,不講禮節,如今任命大將*就像呼喊小孩兒一樣。這就是韓信要離去的原因啊。大王決心要任命他,要選擇良辰吉日,親自齋戒,設置高壇和廣場,禮儀要完備才可以呀。”漢王答應了蕭何的要求。眾將聽到要拜大將都很高興,人人都以為自己要做大將*了。等到任命大將時,被任命的竟然是韓信,全*都感到驚訝。

【小題5】

試題分析:主要重點詞語的翻譯:(1)固定人名字、地名保留“韓信”“蕭何”“南鄭”,“奇”譯為以……為奇;“至”譯為到達,“聞”譯為聽到,“自”譯為親自。(2)“如”譯為像,“王”譯為稱王,“必”譯為如果,“所與計事”譯為和您計議大事。

【考點定位】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技巧點撥】本題首先要找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官職等;然後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後再確定關鍵字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於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平時訓練時注意自己確定句子的賦分點,翻譯時保*賦分點的落實,如此題中的“奇”“至”“必”等詞語的落實,還要注意翻譯完之後一定要注意對句子進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順。建議翻譯時打草稿。

知識點:人物傳記類

題型:文言文閲讀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