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後各題。狄仁傑,字懷英,幷州太原人。為兒時,門人有被害者,吏就詰,眾爭辨對,仁杰誦書不...

來源:國語幫 2.7W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後各題。狄仁傑,字懷英,幷州太原人。為兒時,門人有被害者,吏就詰,眾爭辨對,仁杰誦書不...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後各題。

狄仁傑,字懷英,幷州太原人。為兒時,門人有被害者,吏就詰,眾爭辨對,仁杰誦書不置,吏讓之,答曰:“黃卷中方與聖賢對,何暇與吏語耶?”舉明經,調汴州參*。為吏誣,黜陟使閻立本召訊,異其才。謝曰:“仲尼稱觀過知仁,君可謂滄海遺珠矣。”薦授幷州法曹參*。親在河陽,仁杰登太行山,反顧,見白雲孤飛,謂左右曰:“吾親舍其下。”瞻悵久之,雲移乃得去。同府參*鄭崇質母老且疾,當使絕域。仁杰謂曰:“君可貽親萬里憂乎?”詣長史蘭仁基請代行。仁基諮美其誼,時方與司馬李孝廉不平,相語曰:“吾等可少愧矣!”則相待如初,每曰:  “狄公之賢,北斗以南,一人而己。”

稍遷大理丞,歲中斷久獄萬七千人,時稱平恕。左威衞大將*權善才、右監門中郎將範懷義坐誤斧昭陵柏,罪當免.高宗詔誅之。仁杰奏不應死,帝怒日:“是使我為不孝子,必殺之。”仁杰日:“漢有盜高廟玉環,文帝欲當之族,張釋之廷諍曰:  ‘假令取長陵一抔土,何以加其法?今誤伐一柏,殺二臣,後世謂陛下為何如主?’”帝意解,遂免死。數日,授侍御史。左司郎中王本立怙寵自肆,仁杰劾奏其惡,有詔原之。仁杰曰:“朝廷借乏賢,如本立者不鮮。陛下惜有罪,虧成法,奈何?臣願先斥,為羣臣戒。”本立抵罪。由是朝廷肅然。使岐州亡卒數百剽行人道不通官捕系盜黨窮訊而餘曹紛紛不能制。仁杰曰:“是其技窮,且為患。”乃明開首元格,出系者,稟而縱之,使相曉,皆自縛歸。帝歎其達權宜。

聖歷三年卒,年七十一。贈文昌右相,諡日文惠。仁杰所薦進,若張柬之、桓彥範、敬暉、姚崇等,皆為中興名臣。始居母喪,有白鵲馴擾之祥。中宗即位,追贈司空。

9.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A.左司郎中王本立怙寵自肆    怙:依仗

B.仁基諮美其誼             諮:讚歎

C.舉明經,調汴州參*       舉:提出

D.是其技窮,且為患         窮:窮盡

10.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A.使岐州/亡卒數百/膘行人道不通/官捕系盜黨窮訊/而餘曹紛紛不能制

B.使岐州/亡卒數百/膘行人道不通/官捕系盜黨/窮訊而餘曹紛紛不能制

C.使岐州/亡卒數百/膘行人/道不通/官捕系盜黨窮訊/而餘曹紛紛不能制

D.使岐州/亡卒數百剽行人/道不通/官捕系盜黨窮訊/而餘曹紛紛不能制

1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A.狄仁傑判案公正嚴謹,權善才、範懷義犯了誤伐昭陵柏樹的罪過,高宗要殺了他們,狄仁傑上奏説罪不該死,於是皇帝就免除了他們的死罪。

B.狄仁傑重視孝道,父母在河陽,他登上太行山,思念父母,感慨不已;同府的參**崇質母親年邁,狄仁傑就請求代替鄭崇質出使千里之外。

C.狄仁傑少時耽於讀書,還是小孩時,門人有人被害,官吏前來詢問情況,狄仁傑不停讀書,不予理睬,官吏責怪了他。

D.狄仁傑為人正直,擅長舉薦人才,所薦舉提拔的,像張柬之、桓彥範、敬暉、姚崇等人,都成為中興時期著名的臣子。

1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0分)

(1)為吏誣,黜陟使閻立本召訊,異其才。(5分)

(2)稍遷大理丞,歲中斷久獄萬七千人,時稱平恕。  (5分)

【回答】

9.C

10.D

11.A

12.(1)譯文:(狄仁傑)被衙役誣陷,黜陟使閻立本召他來問詢,認為他的才能出眾。(“為”“訊”“異”各1分,大意2分,共5分。)

(2)譯文:後官升大理丞,一年裏審判了長期不決的案件一萬七千人,當時人稱讚審判的公允並寬恕。(“遷”“獄”“平”各1分,大意2分,共5分。)

【解析】

9.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文言實詞的意思和用法。C項,“舉明經,調汴州參*”中的“舉”如解釋為“提出”,就與後面的“明經”不合;明經,漢朝出現之選舉官員的科目,始於漢武帝時期,至宋神宗時期廢除。被推舉者須明習經學,故以“明經”為名。龔遂、翟方進等皆以明經入仕。明經由郡國或公卿推舉,被舉出後須通過*策以確定等第而得官。故“舉”應解釋為“考取”。

【考點定位】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名師點睛】理解文言實詞的意思,可以採取因文定義法:由於任何一個實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只可能有一個意義,因此可因文來定義,即根據具體的上下文語境來判斷某個實詞的具體意項。答題時要把實詞放回到原文語境中,結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比如本題的C項,因為“明經”是選舉官員的科目,故應解釋為“考取”。可採取代入原文法、課內回顧法、成語遷移法。比如本題就可以採取課內知識遷移法解決。可將詞義代入文中,結合上下文的語境來判斷對錯。結合語境,理解實詞含義,要注意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字、詞類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義。從字音相同推測通假字,通過語法特徵推斷出詞*,用互文見義對照解釋前後詞。聯繫上下文,前後照應,保持一致。要把對實詞的解釋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語言環境。

10.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文言斷句。首先應將句子迴歸文本,結合語境理解大意,“使岐州亡卒數百剽行人道不通官捕系盜黨窮訊而餘曹紛紛不能制”,這句話的大意是:巡察岐州,逃亡的士兵幾百人搶掠過往行人,道路人不敢走。官府抓捕了搶劫者,嚴刑偵訊,而其他人繼續為惡不能制止。然後再根據句中的一些斷句標誌進行斷句,本句主要藉助句中的名詞(包括專有名詞)、動詞進行斷句,比如“岐州”“亡卒”“道”“官”“餘曹”。斷完之後還要重新讀一遍,看有無講不通的地方或者違反情理的地方。

【考點定位】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名師點睛】對於文言斷句類型的題目,不要急於答題,應當先誦讀這個篇段,通過誦讀,力求對全文的內容有個大體的瞭解,憑語感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範圍,然後再集中精力分析難斷處,遵循先易後難的原則。找虛詞、察對話 、依總分 、據修辭 、對稱 、反覆、辨句式。抓虛詞看位置:①“夫、惟、蓋、凡、竊、請、敬”等發語詞和表敬副詞,經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語氣詞“其、蓋、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斷句,常用於句首的相對*的歎詞,如嗟夫、嗟乎、嗚呼等,前後都可斷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關聯詞,如“苟”“縱”“是故”“於是”“向使”“然而”“無論”“至若”“是以”“繼而”“縱使”“然則”等前面大多可以斷句;常在句首的時間詞,如“頃之”“向之”“未幾”“已而”“斯須”“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幫助斷句。②“乎、哉、也、矣、歟、焉”等語氣詞經常放在句尾;句末語氣詞“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後面可斷句。③“以、於、為、而、則”等連詞經常放在句中。(2)對話、引文標誌: 文言文的對話、引文常常用“曰”、“雲”為標誌,兩人對話,一般第一次對話出現人名,以後就用“曰”而省略主語。關於利用虛詞斷句,這裏有一個口訣,或許對同學們斷句會有些幫助:“曰”後冒(:),“哉”後歎(!),“夫”“蓋”大都在句前。 “於”“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後面畫圓圈(。)“耶”“乎”經常表疑問(?),“也”“者”作用要停頓。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記牢。

11.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A項,原文第二段説,狄仁傑上奏説罪不應該死之後“帝怒”,然後狄仁傑又以漢文帝和張釋之的典故勸解皇帝,然後“帝意解“才”遂免死”,而不是“狄仁傑上奏説罪不應該死後皇帝就免除了他們的死罪”。

【考點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這道題目是概括歸納文章內容。解答此類題的方法是:①抓住題幹,讀全讀準。在閲讀題目時,須讀全、讀準題幹,切忌走馬觀花。所謂讀全,就是對題幹中的所有要求要一個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謂讀準,就是要準確地把握題幹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選對的還是選錯的,是概括內容還是分析觀點。只有對題幹作全面、準確的分析理解,才能準確地答題。②放回原文,查對正誤。特別是在時間、地點、官職,人物的行為、實效方面,應仔細查對原文的詞句,全面理解,綜合分析,兩者間的差別正是把握全文的關鍵所在。

12.

【試題分析】翻譯的時候,應先找名詞,再找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第一句中,“為吏誣”被動句,“為”,被;“訊”,問詢;“異”,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異,認為……不一般。第二句中,“稍遷大理丞”省略句,前面省略主語;“遷”,升職;“歲”,年;“獄”,古今異義,案件;“平”,公平。同時要關注句中的人名、官職等專有名詞,比如“黜陟使閻立本”“大理丞”。

【考點定位】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技巧點撥】本題首先要找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官職等;然後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後再確定關鍵字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於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

參考譯文:

【參考譯文】

狄仁傑,字懷英,幷州太原人。還是小孩時,門人有人被害,官吏前來詢問情況,眾人爭着爭辯對答,狄仁傑不停讀書,沒有放在心上,官吏責怪他,他回答説:“我正在給書中的聖賢對話,哪有時間同你這個俗吏説話呢?”考取明經科,任職汴州參*。(狄仁傑)被衙役誣陷,黜陟使閻立本召他來問詢,認為他的才能出眾,道歉説:“孔子稱道察看一個人所犯過錯的*質,就可以瞭解他的為人。你算是被埋沒的人才了。”舉薦狄仁傑,他被授予幷州法曹參*。狄仁傑的父母在河陽,狄仁傑登上太行山,回頭看故鄉,看見白雲之上有狐飛過,對身邊的人説:“我的父母就住在它的下面。”一邊看,一邊長久的感慨,雲*飄走了,他才離開。同府的參*鄭崇質母親年歲大而且有病,按規定他應該出使與外界不通的地方。狄仁傑對他説:“您能留下雙親在這裏,遠去千里之外,能不擔憂嗎?”狄仁傑到了長史蘭仁基那裏請求代替他前往。仁基讚歎他們的友誼,這時他正和司馬李孝廉關係僵化,相互自責説:“我們這些人能不稍稍有愧嗎!”’於是兩人的關係像當初一樣。常常説:“狄仁傑的品德,普天之下,一個人罷了。”

後官升大理丞,一年裏審判了長期不決的案件一萬七千人,當時人稱讚審判的公允並寬恕。左威衞大將*權善才、右監門中郎將範懷義犯了誤伐昭陵柏樹的罪過,罪責應該豁免,可高宗下詔要殺了他們。狄仁傑上奏説罪不應該死,皇帝非常惱怒,説:“這些人是讓我做不孝順的人,一定要殺了他們。”狄仁傑説:“漢朝時有人偷了高廟玉環,文帝要誅殺他的九族,張釋之在朝廷上抗爭説:‘假如取了長陵一塊土,用什麼法來處罰呢?’於是只判處殺了他一個人。犯了不該死的罪卻處死他們,為什麼呢?現在誤伐了一棵柏樹,殺了兩個大臣,後世人覺得您是什麼樣的帝王呢?”皇帝的怒氣稍稍小了些,最終免除了他們的死罪。幾天後,官授侍御史。左司郎中王立本仗着受寵,自行無忌,狄仁傑*劾上奏他的罪過,皇帝下詔寬宥他。狄仁傑説:“朝廷再缺少有才的人,但像王立本這樣的人卻不少。陛下憐惜有罪的人,敗壞了法律,將來怎麼辦呢?我請求您先教訓他,作為大臣們的*戒。”王立本受到懲處。於是朝廷上下都恭謹了起來。巡察岐州,逃亡的士兵幾百人搶掠過往行人,道路人不敢走。官府抓捕了搶劫者,嚴刑偵訊,而其他人繼續為惡不能制止。狄仁傑説:“這是辦法無力,致使漏網的人繼續幹壞事。”於是就公開審判那些為首的犯人,放出關押的人,交代他們以後放了,讓他們相互傳話,最大的都自己綁着自己來到衙門。皇帝讚賞狄仁傑事理通達,做事變通。

聖歷三年卒,年七十一。贈文昌右相,諡日文惠。仁杰所薦進,若張柬之、桓彥範、敬暉、姚崇等,皆為中興名臣,中宗即位,追贈司空。

知識點:人物傳記類

題型:文言文閲讀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