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後小題。羅亨信,字用實,東莞人。永樂二年進士。仁宗嗣位,始召入為御史。監通州倉儲,巡按...

來源:國語幫 1.51W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後小題。羅亨信,字用實,東莞人。永樂二年進士。仁宗嗣位,始召入為御史。監通州倉儲,巡按...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後小題。

羅亨信,字用實,東莞人。永樂二年進士。仁宗嗣位,始召入為御史。監通州倉儲,巡按畿內。

英宗即位之三月,擢右僉都御史,練兵平涼、西寧。正統二年,蔣貴討阿台、朵兒只伯,亨信參其*務。至魚兒海,貴等以芻餉不繼,留十日引還。亨信讓之曰:“公等受國厚恩,敢臨敵退縮耶?死法孰與死敵?”貴不從。亨信上章言貴逗遛狀。帝以其章示監督尚書王驥等。明年進兵,大破之。亨信以參贊功,進秩一等。

父喪歸葬。還朝,改命巡撫宣府、大同。參將石亨請簡大同民三之一為*,亨信奏止之。十年進右副都御史,巡撫如故。時遣官度二鎮*田,一*八十畝外,悉徵税五升。亨信言:“文皇帝時,詔邊*盡力墾田,毋徵税,陛下復申命之,今奈何忽為此舉?塞上諸*,防邊勞苦,無他生業,惟事田作。每歲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復刈草八月以後修治關塞計一歲中曾無休暇。況邊地磽瘠,霜早收薄,若更徵税,*不復耕,必致竄逸。計臣但務積粟,不知人心不固,雖有粟,將誰與守?”帝納其言而止。

初,亨信嘗奏言:“也先專候釁端,以圖入寇。宜預於直北要害,增置城衞為備。不然,恐貽大患。”兵部議,寢不行。及土木之變,人情洶懼。有議棄宣府城者,官吏*民紛然爭出。亨信仗劍坐城下,令曰:“出城者斬!”又誓諸將為朝廷死守,人心始定。也先挾上皇至城南,傳命啟門。亨信登城語曰:“奉命守城,不敢擅啟。”也先逡巡引去。赤城、鵰鶚、懷來、永寧、保安諸守將棄城遁,並按其罪。

當是時,車駕既北,寇騎日薄城下,關門左右皆戰場。亨信與總兵楊洪以孤城當其衝,外御強寇,內屏京師。洪既入衞,又與朱謙共守,勞績甚著。景帝即位,進左副都御史。明年,年七十有四矣,乞致仕。許之。歸八年,卒於家。      (節選自《明史·羅亨信傳》)

11.下列對文中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説,正確的一項是 (      )

A.嗣位、即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詞還有登基、禪位、踐阼等等。

B.原文“正統二年”中的“正統”是年號。古代常用紀年法有干支紀年法(十天干與十二地支兩字相配,60年周而復始),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年號紀年法,年號干支兼用法,生肖紀年法等。

C.進士,*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朝廷最後一級考試者,稱為進士。古代科舉考試按照等級次序先後分為 院試、會試、鄉試、殿試。

D.車駕、陛下指皇帝,習慣上,唐朝以前對歿世的皇帝一般簡稱諡號,如漢武帝、隋煬帝;唐朝以後,由於諡號的文字加長,則改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兩代才用年號來稱呼,文中的年號還有“英宗”。

12.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

A.每歲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復刈草/八月以後/修治關塞/計一歲中曾無休暇

B.每歲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復/刈草八月/以後修治關塞計一歲/中曾無休暇

C.每歲/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復/刈草八月/以後修治關塞計一歲/中曾無休暇

D.每歲/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復刈草八月以後/修治關塞計一歲/中曾無休暇

1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朝廷派蔣貴出兵征討,羅亨信參與其中,蔣貴等人藉故在魚兒海逗留十天後返回,羅信很是不滿,上奏章説明情況。後來繼續進兵,終於大破敵*,羅亨信也因此晉級一等。

B.為防備也先入侵,羅亨信提議在正北要塞增置城衞,兵部雖然不很贊同,但還是接受了他的意見。為保衞宣府城,他持劍坐在城下,即使太上皇受到挾持,他都未曾打開城門。

C.皇上派遣官員測量*田,規定一*八十畝以外都要徵税五升,羅亨信援引先例,反對採取這一舉措,並提出如果*苦勞作、收入微薄而不堪賦税,*就會放棄耕種選擇逃逸。

D.敵人兵臨城下,形勢非常危急,亨信與總兵楊洪因為孤城處在交通要道,外御強敵,內保京城,浴血奮戰,盡職盡責。景帝即位時,他雖已七十三歲,還是被晉升為左副都御史。

14.把文言文閲讀材料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1)亨信讓之曰:“公等受國厚恩,敢臨敵退縮耶?死法孰與死敵?”   

(2)計臣但務積粟,不知人心不固,雖有粟,將誰與守?

【回答】

11.B 

12.A

13.B

14.(1)羅亨信責備他們説:“你們接受朝廷厚恩,敢臨陣退縮嗎?死於法度哪趕得上和敵人戰死?”(2)謀臣只知務求積糧,不知人心不穩固,即使有糧,將和誰一起來防守?

【解析】

11.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識記文學常識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識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曆法、樂律、地理、官職、科舉、姓名、宗法等。這類試題一般不考過於冷僻的內容,涉及的大多是科舉、姓名、禮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時知識的積累。本題A項禪位:君王將帝位禪讓給賢人或讓位。指帝王生前將帝位傳給子孫。不是皇帝登臨皇位。C項古代科舉考試按照等級次序先後分為院試、鄉試、會試、殿試。D項“英宗”是廟號,不是年號。

【考點定位】識記文學常識。能力層級為識記A。

【名師點睛】年號,是我國曆代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先秦至漢初無年號,漢武帝劉徹繼位後,始有年號的出現,始創年號元狩,並追建元狩以前年號為建元、元光、元朔。此後形成制度。歷代帝王凡遇到“天降祥瑞”或內訌外憂,遇到大事、要事,都要更改一下年號。一個皇帝所用年號少則一個,多則十幾個。一般認為,廟號起源於商朝,如太*為太宗、太戊為中宗、武丁為高宗(成湯有可能是太祖)。廟號最初非常嚴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凖,開國君主一般是祖、継嗣君主有治國才能者為宗。周朝確立諡號制度,對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為給予蓋棺定論的評價。廟號制度被廢止。秦朝連諡號制度也廢止了。如本題D項“英宗”是廟號,不是年號。古代科舉考試等級次序平時需要注意積累。

12.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文言斷句。文言斷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後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職名、文言虛詞、句子結構以及語段中動詞的賓語或補語等斷句。“每歲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復刈草八月以後修治關塞計一歲中曾無休暇”,這段話斷句的標誌有:人名詞,比如“瓦剌使臣”,“三月”“七月”“八月”表示不同的事件,應該斷開,藉助這些內容即可斷開。聯繫起來,這句話的意思是“每年從冬天到第二年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才開始耕種,七月又要割草,八月以後,修繕關塞,一年中幾乎沒有閒暇的時間”。

【考點定位】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名師點睛】對於文言斷句類型的題目,不要急於答題,應當先誦讀這個篇段,通過誦讀,力求對全文的內容有個大體的瞭解,憑語感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範圍,然後再集中精力分析難斷處,遵循先易後難的原則。找虛詞、察對話 、依總分 、據修辭 、對稱 、反覆、辨句式。抓虛詞看位置:①“夫、惟、蓋、凡、竊、請、敬”等發語詞和表敬副詞,經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語氣詞“其、蓋、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斷句,常用於句首的相對*的歎詞,如嗟夫、嗟乎、嗚呼等,前後都可斷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關聯詞,如“苟”“縱”“是故”“於是”“向使”“然而”“無論”“至若”“是以”“繼而”“縱使”“然則”等前面大多可以斷句;常在句首的時間詞,如“頃之”“向之”“未幾”“已而”“斯須”“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幫助斷句。②“乎、哉、也、矣、歟、焉”等語氣詞經常放在句尾;句末語氣詞“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後面可斷句。③“以、於、為、而、則”等連詞經常放在句中。(2)對話、引文標誌: 文言文的對話、引文常常用“曰”、“雲”為標誌,兩人對話,一般第一次對話出現人名,以後就用“曰”而省略主語。關於利用虛詞斷句,這裏有一個口訣,或許對同學們斷句會有些幫助:“曰”後冒(:),“哉”後歎(!),“夫”“蓋”大都在句前。 “於”“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後面畫圓圈(。)“耶”“乎”經常表疑問(?),“也”“者”作用要停頓。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記牢。如本題藉助人名詞,比如“瓦剌使臣”,“三月”“七月”“八月”表示不同的事件,應該斷開,藉助這些內容即可斷開。

13.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B項根據文本內容“兵部議,寢不行。及土木之變,人情洶懼。有議棄宣府城者,官吏*民紛然爭出”可知,兵部並沒有採納亨信的建議。

【考點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這道題目是概括歸納文章內容。解答此類題的方法是:①抓住題幹,讀全讀準。在閲讀題目時,須讀全、讀準題幹,切忌走馬觀花。所謂讀全,就是對題幹中的所有要求要一個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謂讀準,就是要準確地把握題幹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選對的還是選錯的,是概括內容還是分析觀點。只有對題幹作全面、準確的分析理解,才能準確地答題。②放回原文,查對正誤。特別是在時間、地點、官職,人物的行為、實效方面,應仔細查對原文的詞句,全面理解,綜合分析,兩者間的差別正是把握全文的關鍵所在。對似是而非處,要有借題解文的意識。B項根據文本內容“兵部議,寢不行。及土木之變,人情洶懼。有議棄宣府城者,官吏*民紛然爭出”可知,兵部並沒有採納亨信的建議。

14.

試題分析:主要重點詞語的翻譯:(1)固定人名保留“亨信”,“讓”譯為“責備”,“孰與”譯為“哪趕得上”或“與……相比,哪一個好”,“死法、死敵”譯為“死於法度、死於敵手”或“被法律處死、和敵人戰死”。(2)“但”譯為“只”,“雖”譯為“即使”,“誰與”譯為“和誰”。

【考點定位】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技巧點撥】本題首先要找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官職等;然後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後再確定關鍵字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如“死法”“讓”;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如“亨信”;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於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平時訓練時注意自己確定句子的賦分點,翻譯時保*賦分點的落實,如此題中的“讓”“死法”“雖”等詞語的落實。還要注意翻譯完之後一定要注意對句子進行必要的整理,如本題“孰與”。使句意通順。建議翻譯時打草稿。

【參考譯文】

羅亨信,字用實,東莞人。永樂二年考中進士。仁宗即位,才被召入朝庭擔任御史。監管通州糧倉,巡視京城。

英宗即位後的第三個月,被提拔為右僉都御史,在平涼、西寧*練兵馬。正統二年,蔣貴徵討阿台和朵兒只伯,羅亨信參預*務。到魚兒海,蔣貴等人因糧餉不繼,停留十日率*返回。羅亨信責備他們説:“你們這些人受到國家優厚的恩待,怎敢面對敵人就退縮?因觸犯國法而死與和敵人作戰而死,哪一個更值得呢?”蔣貴不聽從。羅亨信上奏章説蔣貴逗留的狀況。皇帝把他的奏章給監督尚書王驥等人看。第二年進兵,大破敵*。羅亨信憑藉參贊功勞,提高俸祿一個等級。

父親去世後回家送葬。返回朝廷,改任為宣府、大同巡撫。參將石亨請求選拔大同三分之一的百姓參*,亨信上書制止了這件事。正統十年,晉升為右副都御史,仍任宣府、大同巡撫。當時朝庭派遣官員測量這兩個地方的*田,每*八十畝,超過的每畝全都要徵收五升的税。羅亨信説:“文皇帝在位時,下詔讓邊防*隊盡力開墾荒田,不徵税,陛下又重申這條命令。現在為何忽然有這種舉動呢?塞上的*隊守衞邊疆非常*苦,沒有其他生計,惟有從事田耕。每年從冬天到第二年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才開始耕種,七月又要割草,八月以後,修繕關塞,一年中幾乎 沒有閒暇的時間。況且邊塞土地貧瘠,霜露早降,收入微薄,如果再徵税,那麼百姓不會再耕種,必然會導致逃逸。謀臣只知務求積糧,不知人心不穩固,即使有糧,將和誰一起來防守?”皇帝採納了他的話,停止了這種做法。

當初,羅亨信曾上奏説:“也先專等時機挑起事端,以圖入侵。應事先在正北要塞,增加城池的守衞來防備。不然,恐怕貽留大患。”兵部商議後,將這個意見擱置沒有施行。等到土木之變,人心惶恐不安,有建議放棄宣府城的,官吏*民紛紛爭着出城。羅亨信持劍坐在城下,下令説:“出城的斬頭。”又讓諸將發誓為朝廷死守,人心才安定下來。也先挾持太上皇到城南,傳令開門。羅亨信登城告訴他説:“奉命守城,不敢擅自開啟。”也先遲疑後帶兵離開。赤城、鵰鶚、懷來、永寧、保安諸守將棄城逃跑,一併追究他們的罪責。

正當這時候,皇帝被俘,敵騎兵日*近城下,關門左右都是戰場。亨信與總兵楊洪憑藉這座孤城守衞着交通要道,對外抵禦強敵,對內保衞京城。楊洪到京城守衞後,亨信又與朱謙共同守衞宣城,功勞顯著。景帝即位,晉升為左副都御史。第二年,亨信已經七十四歲了,請求辭官。皇帝答應了他。亨信回去八年後,在家中去世。

知識點:人物傳記類

題型:文言文閲讀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