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小題目。李燾字仁甫,眉州人。紹興八年,擢進士第。知雙流縣。仕族張氏子居喪而爭產,燾曰...

來源:國語幫 2.73W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小題目。李燾字仁甫,眉州人。紹興八年,擢進士第。知雙流縣。仕族張氏子居喪而爭產,燾曰...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小題目。

李燾字仁甫,眉州人。紹興八年,擢進士第。知雙流縣。仕族張氏子居喪而爭產,燾曰:“若忍墜先訓乎?盍歸思之。”三日復來,迄悔艾無訟。又有不白其母而鬻產者,燾置之理,豪強斂跡。

知榮州。夏秋率苦水潦,燾築防捍之。除潼川府路轉運判官,入境,劾守令不職者四人。縣多聚斂,燾括一路財賦額,通有無,酌三年中數,定為科約,上之朝,頒之州縣。

除直顯謨*、湖北轉運副使,總餉呂遊問入奏,燾攝其事。歲飢,發鄂州大*倉振之,僚屬爭執不可,燾曰:“吾自任,不以累諸君。”尋如數償之。遊問返,果劾燾專。上止令具析,不之罪也。

八年,直寶文*,帥潼川兼知瀘州,首葺石門堡以扼夷人,奏乞戒茶馬司市敍州羈縻馬毋溢額,戒官民毋於夷、漢禁山伐木造舟,奏移鎖水於開邊舊池,皆報可。

政和末,澧、辰、沅、靖四州置營田,募人開邊,範世雄等附會擾民,建炎罷之。乾道間,有建請復置者燾為轉運使嘗奏不當復已而提刑尹機迫郡縣行之田不能給。燾至是又申言之,請度田立額,且約帥臣張栻列奏,詔從之。境多茶園,異時禁切商賈,率至交兵,燾曰:“官捕茶賊,豈禁茶商?”聽其自如,訖無*。

淳熙十一年春,乞致仕,優詔不允。上數問其疾增損,給事中宇文價傳上旨,燾曰:“臣子戀闕,非老病,忍乞骸骨。”因叩價時事,勉以忠藎。又聞四川乞減酒課額,猶手札贊廟堂行之。

病革,除敷文*學士,致仕。命下,喜曰:“事了矣。”口占遺表雲:“臣年七十,死不為夭,所恨報國缺然。願陛下經遠以太祖為師,用人以昭陵①為則。”辭氣舒徐,乃卒,年七十。諡文簡,累贈太師、温國公。                    

(選自《宋史•李燾傳》,有刪改)

【注】①昭陵:唐朝皇帝唐太宗李世民與文德皇后長孫氏的合葬陵墓,這裏代指唐太宗。

1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有建請復置者/燾為轉運使/嘗奏不當復已/而提刑尹機迫郡縣行之/田不能給

B.有建請復置者/燾為轉運使/嘗奏不當復/已而提刑尹機迫郡縣行之/田不能給

C.有建請復置者/燾為轉運使/嘗奏不當復/已而提刑尹機迫郡縣/行之田不能給

D.有建請復置者/燾為轉運使/嘗奏不當復/已而提刑尹機迫郡縣/行之/田不能給

1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攝,指暫代官職。古漢語中,表示暫代或代理官職的詞還有“行”“署”“權”“假”。

B.政和、淳熙,都是皇帝的年號。漢武帝起開始使用年號紀年法。如《琵琶行》“元和十年”、《遊褒禪山記》“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等。

C.乞骸骨是古代官吏自請退職的説法,意為請求使骸骨歸葬故鄉。

D.諡號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後,根據其生平事蹟評定的稱號,如文簡、文正、太祖、太宗等。

1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李燾通曉人情,以理服人。如他任雙流知縣時,對服喪時為爭奪財產打官司的張家曉之以理,使這家人後來和睦相處,撤訴不打官司了。

B.李燾剛直不阿,秉公辦事。在任潼州府路轉運判官時,經調查研究,發現有不稱職官員四人,就上書*劾他們,讓朝廷及時地處理了他們。

C.李燾體恤民情,關心百姓疾苦。如在榮州,修築堤壩抵禦水患;在湖北,遇到饑荒,然決定動用鄂州大*糧倉的糧食賑濟災民。

D.李燾一心為國,事君盡忠。他多次向朝廷上奏,談論財賦、度田立額等事宜,去世前還口授遺表,希望皇上能夠效法宋太祖、唐太宗。

1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若忍墜先訓乎?盍歸思之。

(2)燾曰:“吾自任,不以累諸君。”尋如數償之。

【回答】

11.B

12.D

13.B

14.(1) 你們忍心放棄祖先的教誨嗎?為什麼不回家想想。(“若”1分,“墜”1分,“盍”1分,句意2分)(2)李燾説:“我自己承擔,不會連累各位。”不久照數償還了糧食。(“任”1分, “累”1分,“尋”1分,句意2分)

【解析】

11.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文言斷句。文言斷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後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職名、文言虛詞、句子結構以及語段中動詞的賓語或補語等斷句。本題正確斷句為“有建請復置者,燾為轉運使,嘗奏不當復,已而提刑尹機迫郡縣行之,田不能給。”解答此題,可以先整體閲讀文段,根據文段中虛詞“者”“ 之”、主語“燾”判定句讀。

【考點定位】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技巧點撥】對於文言斷句類型的題目,不要急於答題,應當先誦讀這個篇段,通過誦讀,力求對全文的內容有個大體的瞭解,憑語感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範圍,然後再集中精力分析難斷處,遵循先易後難的原則。找虛詞、察對話 、依總分 、據修辭 、對稱 、反覆、辨句式。本題就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根據文段中虛詞“者”“ 之”、主語“燾”判定句讀。斷句,有一個重要的方法,抓虛詞看位置:①“夫、惟、蓋、凡、竊、請、敬”等發語詞和表敬副詞,經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語氣詞“其、蓋、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斷句,常用於句首的相對*的歎詞,如嗟夫、嗟乎、嗚呼等,前後都可斷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關聯詞,如“苟”“縱”“是故”“於是”“向使”“然而”“無論”“至若”“是以”“繼而”“縱使”“然則”等前面大多可以斷句;常在句首的時間詞,如“頃之”“向之”“未幾”“已而”“斯須”“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幫助斷句。②“乎、哉、也、矣、歟、焉”等語氣詞經常放在句尾;句末語氣詞“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後面可斷句。③“以、於、為、而、則”等連詞經常放在句中。(2)對話、引文標誌: 文言文的對話、引文常常用“曰”、“雲”為標誌,兩人對話,一般第一次對話出現人名,以後就用“曰”而省略主語。關於利用虛詞斷句,這裏有一個口訣,或許對同學們斷句會有些幫助:“曰”後冒(:),“哉”後歎(!),“夫”“蓋”大都在句前。 “於”“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後面畫圓圈(。)“耶”“乎”經常表疑問(?),“也”“者”作用要停頓。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記牢。

12.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文學文化常識。這類題需要平時的識記與積累。D項中“太祖、太宗”不是諡號,解説有誤。

【考點定位】識記文學常識。能力層級為識記A。

【名師點睛】*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還有廟號、諡號、尊號和年號。這些稱號多見於史書。1.廟號 廟號始於西漢,止於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的名號。一般開國的皇帝稱祖,後繼者稱宗,如宋朝趙匡胤稱太祖,其後的趙光義稱太宗。也有個別朝代前幾個皇帝皆稱祖,如明朝朱元璋稱太祖,其子朱棣稱成祖。清朝努爾哈赤稱太祖,福臨(順治)稱世祖,玄燁(康熙)稱聖祖。但是在隋以前,並不是每一個皇帝都有廟號,因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廟奉祀。唐以後,每個皇帝才都有了廟號。2.諡號 諡號是後人根據死者生前事蹟評定的一種稱號,有褒貶之意。所謂“諡者,行之跡”,“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生於人。”諡號有帝王之諡,由禮官議上;有臣屬之諡,由朝廷賜與。還有稱諡,是門徒弟子或是鄉里、親朋為其師友上的諡號。帝王將相之諡在西周時即已出現。秦時曾一度廢除,漢代恢復,直至清末。私諡可能始於東漢,或謂春秋時期已有。*以後,稱諡在一段時間內仍存在。諡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愛民曰文,克定禍亂曰武,主義行德曰元等,這是美諡;殺戮無辜曰厲,去禮遠眾曰煬,好祭鬼怪曰靈等,這是惡諡;還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懷等。一般人的諡號多用兩字,如岳飛諡曰武穆,海瑞諡曰忠介。3.尊號 尊號是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詞組成的特殊稱號。或生前所上,或死後追加。追加者亦可視為諡號。尊號一般認為產生於唐代。實際早在秦統一*之初,李斯等人就曾為當時的秦王政上尊號曰“秦皇”。不過這時的尊號一詞的含義與唐代以後的不甚相同。尊號開始時,字數尚少,如唐高祖李淵的尊號為“神光大聖大光孝皇帝”。越到後來,尊號越長,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稱號為“高宗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除了廟號“高宗”二字外,其尊號竟有二十餘字之多。4.年號 年號是*皇帝紀年的名號,由西漢武帝首創,他的第一個年號為“建元”。以後每個朝代的每一個新君即位,必須改變年號,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國大事或重大祥瑞災異,常常改元。如漢帝在位五十四年,先後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漢、太始、徵和、後元十一個年號。唐高宗在位三十三年,先後用了永徽、顯慶、龍朔、麟德、乾封、總章。咸亨、上元、儀鳳、調露、永隆、開耀、永淳、弘道十四個年號。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開始,包括明、清兩代,每一個皇帝不論在位時間長短,只用一個年號,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在我國古代文獻中,對前代帝王多不稱姓名或尊號,都稱廟號、諡號或年號。

13.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B “讓朝廷及時地處理了他們”在文中沒有依據。原文第二節“除潼川府路轉運判官,入境,劾守令不職者四人。”並沒有提到。

【考點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技巧點撥】這道題目是概括歸納文章內容。解答此類題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對正誤。特別是在時間、地點、官職,人物的行為、實效方面,應仔細查對原文的詞句,全面理解,綜合分析,兩者間的差別正是把握全文的關鍵所在。對似是而非處,要有借題解文的意識。比如本題,只要到文中找到原句,然後進行比較選項即可發現錯誤。

14.

試題分析:此題翻譯時需要注意的關鍵詞句有:(1)“若” 你們,“墜” 放棄,“盍” 為什麼;(2)“任” 承擔, “累” 連累,“尋” 不久。文言文翻譯最主要是抓得分點,考生把兩句放到原文中,根據上下文意思,再結合句中得分點來翻譯句子。

【考點定位】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技巧點撥】本題首先要找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官職等;然後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後再確定關鍵字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於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 文言文閲讀翻譯四字訣:首覽全文,掌握大意。詞不離句,句不離詞。詞句難解,前後聯繫。跳躍句子,補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譯。省略倒裝,都有規律。常見虛詞,因句而異。實詞活用,領會語意。翻譯整句,句子流利。對照原文,務求直譯。字詞句篇,連成一氣。翻譯完畢,檢查仔細。

參考譯文:

李燾字仁甫,眉州丹稜人。紹興八年,考中進士。朝廷調李燾為華陽主簿,又調為雅州推官。因人事變動,李燾被任命為雙流知縣。士族張氏的兒子服喪時爭奪家產,李燾説:“你們忍心放棄祖先的教誨嗎?為什麼不回家想想。”三天以後再來,都後悔自怨不再爭訟。又有不告訴母親就自行賣掉產業的,李燾交給司法官處理,豪門強悍之家收斂行跡。

任榮州知州。榮州夏秋季總是被大水困擾,李燾修築堤壩抵禦水流。任職潼川府路轉運判官,進入轄境,*劾守令不稱職的四個人。縣裏苛捐雜税很重,李燾總計一路財賦數額,通計有無,酌取三年的平均數,定為收取的標準,上報朝廷,頒佈給各州縣。

任職直顯謨*、湖北轉運副使時,總管*餉的呂遊問入朝奏事,李燾代理他的職責。那年鬧饑荒,李燾打開鄂州大*糧倉賑濟災民,部屬爭執説不可以,李燾説:“我自己承擔,不會連累各位。”不久照數償還了糧食。呂遊問回來,果然*劾李燾自專。皇上只命令具體辨析,不判他罪。

乾道八年,李燾任直寶文*,為潼川府路守帥兼瀘州知州,首先修築了石門堡來扼制夷人,上奏皇上請求*告茶馬司買敍州的羈縻馬不要超過定額,*告官民不要到夷族和漢族的禁山上伐木造舟,上奏把封閉的死水引入開邊的舊池塘裏,皇上皆準。

政和末年,澧州、辰州、沅州、靖州四州設置營田,招募人去開墾邊地,範世雄等人藉此騷擾百姓,建炎時停辦。乾道年間,有建議請求重新設置的,李燾為轉運使,曾上奏説不應當恢復,後來提刑尹機強迫郡縣推行,田地無人耕種。李燾到這時又重申以前的意見,請求度量田地立下標準,而且約好帥臣張栻一同上奏,皇上採納了他的意見。轄境內有很多茶園,從前禁止一切商販,常常至於兵械相鬥,李燾説:“官*捕捉的是茶賊,怎能禁止茶商?”聽任他們自由貿易,於是沒有*報。淳熙十一年春,李燾請求退休,皇上特別下詔不允許。皇上多次詢問他病情的輕重,給事中宇文價傳達皇上旨意,李燾説:“臣子懷戀主上,不是年老多病,怎忍心討還這把老骨頭。”就向宇文價詢問當前政事,勉勵他忠心報國。又聽説四川請求減削酒税數目,還上手本稱讚皇上實行這事。

李燾病勢危急,授為敷文*學士,以此職退休。命令下達後,李燾高興地説:“事情完結了。”口授遺表説:“臣年紀已經七十,死了不算是夭折,所遺憾的是報國還不夠。願陛下經略遠大圖謀以太祖為師法,任用人才以唐太宗作為準則。”語氣舒緩,於是去世,享年七十歲。諡號文簡,累積追贈為太師、温國公。

知識點:人物傳記類

題型:文言文閲讀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