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題。張詠,字復之,濮州鄄城人。太平興國五年,郡舉進士,議以詠首薦。有夙儒張覃者未第,...

來源:國語幫 1.81W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題。張詠,字復之,濮州鄄城人。太平興國五年,郡舉進士,議以詠首薦。有夙儒張覃者未第,...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題。

張詠,字復之,濮州鄄城人。太平興國五年,郡舉進士,議以詠首薦。有夙儒張覃者未第,詠與寇準致書郡將,薦覃為首,眾許其能讓。會李沆、宋浞、寇準連薦其才,以為荊湖北路轉運使。奏罷歸、峽二州水遞夫。就轉太常博士。太宗聞其強幹,召還。張永德為並、代都部署,有小校犯法,笞之至死。詔案其罪。詠封還詔書,且言:“陛下方委永德邊任,若以一部校故,推辱主帥,臣恐下有輕上之心。”太宗不從。未幾,果有營兵脅訴*校者,詠引前事為言,太宗改容勞之。

出知益州,時李順構亂,王繼恩、上官正總兵攻討,頓師不進。詠以言激正,勉其親行,仍盛為供帳餞之。正由是決行深入大致克捷時寇略之際民多脅從詠移文諭以朝廷恩信使各歸田裏。

初,蜀士知向學,而不樂仕宦。詠察郡人張及、李畋、張逵者皆有學行,為鄉里所稱;遂敦勉就舉,而三人者悉登科。士由是知勸。

成平二年,夏,詠以工部侍郎出知杭州。屬歲歉,民多私鬻鹽以自給。捕獲犯者數百人,詠悉寬其罰而遣之。官屬請曰:“不痛繩之,恐無以禁。”詠曰:“錢塘十萬家,飢者*,苟不以鹽自活,一旦蜂聚為盜,則為患深矣。俟秋成,當仍舊法。”

五年,真宗以詠前在蜀治行優異,覆命知益州。會遣謝濤巡撫西蜀,上因令傳諭詠曰:“得卿在蜀,朕無西顧之憂矣。”

詠與青州傅霖少同學。霖隱不仕。詠既顯,求霖者三十年,不可得。至是來謁,閽吏白傅霖請見,詠責之曰:“傅先生天下賢士,吾尚不得為友,汝何人,敢名之!”

(選自《宋史·張詠傳》,有刪節)

1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有夙儒張覃者未第       第:府邸

B.有小校犯法,笞之至死   笞:用鞭、杖、竹板抽打

C.不痛繩之               繩:約束、制裁

D.覆命知益州             知:掌管

16.下列文句中,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正由是決行深入/大致克捷時/寇略之際/民多脅從詠/移文諭以朝廷恩信/使各歸田裏

B.正由是決行深入/大致克捷時/寇略之際/民多脅從/詠移文諭以朝廷恩信/使各歸田裏

C.正由是決行深入/大致克捷/時寇略之際/民多脅從詠/移文諭以朝廷恩信/使各歸田裏

D.正由是決行深入/大致克捷/時寇略之際/民多脅從/詠移文諭以朝廷恩信/使各歸田裏

1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張永德被懲辦後不久,果然有士兵聯合控告*校的事發生,張詠又提及以前的建議,太宗才意識到張詠的意見是對的。

B.當李順叛亂的時候,張詠激勵上官正出兵*,並盛情地陳設帷帳為他餞行。

C.在歉收時,張詠對販私鹽的人從輕處分,部下提出意見後,他建議秋天豐收後再依法嚴辦。

D.真宗認為張詠現在在四川治理的成績很好,所以讓他改知益州,並通過謝濤傳達了自己對張詠的讚賞。

18.將文中劃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屬歲歉,民多私鬻鹽以自給。捕獲犯者數百人,詠悉寬其罰而遣之。

(2)詠責之曰:“傅先生天下賢士,吾尚不得為友,汝何人,敢名之!”

【回答】

15.A

16.D

17.D

18.

(1)因當年歉收,民眾有很多人私自賣鹽來自給,捕獲犯法的人數百個,張詠全都減輕刑罰然後遣散他們。(採分點“歉”“鬻”各1分,“數百人”定語後置1分,句意分2分)

(2)張詠責罵説:“傅先生是天下賢士,我尚還不能跟他做朋友,你是何人,竟敢直呼其名!”

(採分點“責” “名”各1分,“傅先生天下賢士”判斷句1分,句意分2分)

【解析】

試題分析:

15.此題考查文言實詞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題,可聯繫答題區間第一段,由上文“郡舉進士,議以詠首薦”和下文“詠與寇準致書郡將,薦覃為首”可推斷出C項,第:科舉考中。所以選C。

【考點定位】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技巧點撥】要正確理解和解釋文言實詞的意義,首先,必須通過一定量的誦讀,增強語感;其次,要掌握一批常用實詞的常用義項和用法;再次,就是在上述基礎上進一步把知識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即掌握一些推斷文言實詞意義的方法。常見的文言實詞就存在於傳統經典的篇目中。所以我們一定要熟透課文,做到遷移,所謂高考試卷中的解釋文言實詞,無非是經典課文中的常見文言實詞搬個家。據統計,常見的文言實詞有120個。然後再聯繫上下文具體語境分析判斷,例如本題選項C,答題區域在第一段,根據“有夙儒張覃者未第”的具體語境很容易判斷出該項的解釋是錯誤的。

16.此題考查文言斷句的能力。本題可先根據句子的大意內容從整體上斷開,然後再根據文言標誌*詞語斷句,例如,表時間的“時”;名詞作主語或賓語的“民”;人名作主語的“詠”等。

【考點定位】能為文言文斷句。能力層級為運用E級。

【技巧點撥】斷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讀幾遍,以便對全文內容有整體的感知,把能斷開的先斷開,然後逐步縮小範圍,再集中精力分析難斷句,憑藉和語境(上下文)的關係,作出相應調整,然後再注意常見的句末語氣詞“者、也、矣、乎、歟”和句首語氣詞“故、夫、蓋、惟”,同時還需注意陳述主語的變化和事件的切分。例如本題,可先根據語感將能斷開的先斷開,然後再根據那些文言標誌*詞語再斷句,據此排除其它選項,從而得出D。

17.此題要在準確把握文意的基礎上,帶着選項回到原文,從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的混淆和關鍵詞語的誤譯等角度進行比較分析,作出判定。D項,“所以讓他改知益州”理解錯誤,由原文可知,此處應是真宗再次命他做益州知州。所以選D。

【考點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常見的設誤角度有:曲解詞義、誇大其詞、以偏概全、張冠李戴、顛倒是非、因果混淆、時序錯位(時間順序顛倒)、無中生有、添枝加葉。其中一個錯誤項的錯誤設置有隱蔽*和迷惑*,它往往在大體正確的前提下設置一些與原文時間、地點、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內容、詞語。做題時要仔細推敲,認真比對。例如本題中的“改作”與“再次命”是不相同的,因此本題犯了曲解詞義的錯誤。

18.此題考查翻譯句子的理解能力。譯文時,應將待譯句子放回語境去理解,也應注意儘可能直譯,將句中重點詞語的意思落實,補出省略成分,將特殊句式按現代漢語習慣譯出。翻譯時要重點翻譯的關鍵詞:“歉”“鬻” “責” “名”。

【考點定位】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易錯*示】句子翻譯題,最容易丟失分數的原因在於一些重點實詞、虛詞意義、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成分省略和詞類活用等沒有翻譯出來,翻譯時,除了要準確把握文意的基礎外,還要關注以上容易忽略的地方,然後再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用規範的現代漢語把它表達出來即可。例如本題的定語後置句“數百人”;判斷句“傅先生天下賢士”,翻譯時,都要按照正常的語序譯出。

【參考譯文】

張詠,字復之,濮州鄄城人。太平興國五年(980),濮州推舉進士,輿論以張詠為首位被推薦人。當地有個叫張覃的老儒生還沒考中進士,張詠便與寇準寫信給本州守將,推薦張覃做首選,眾人讚許張詠能夠謙讓。正好遇上李沆、宋..、寇準連續推薦他的才幹,張詠因此做了荊湖北路轉運使,上奏建議撤去歸、峽二州的送水夫,被就地轉為太常博士。

宋太宗聽説他的強幹,召他回朝。張永德任並代二州部署,有個小校官犯了法,被他鞭打至死。皇帝下詔審治他的罪。張詠將詔書封起退還,並説:“陛下正委派張永德擔任邊疆守護大職,若因為一個小校官,使主帥受辱,臣恐怕下級會有輕視上級心理。”太宗不聽從。不久,果然有士兵聯合控告*校的事發生,張詠引用前次的事來議論,太宗改變態度慰撫他。

出任益州刺史,當時李順叛亂,王繼恩、上官正統兵攻討,但停兵不進。張詠用話激勵上官正,勸勉他親自出擊,然後盛情地陳設帷帳為他餞行。上官正從此決意出兵深入,終於大獲全勝。當叛*攻城略地之際,民眾有很多被脅迫跟隨參加叛*,張詠下達公文將朝廷的恩德和信義告諭民眾,使他們各自回到田裏。

當初,蜀地士子知道讀書向學,但不喜歡做官入仕。張詠考察益州人張及、李畋、張逵等人都有學問品行,受當地人稱讚;於是敦促鼓勵他們參加科舉考試,這三個人果然全都考取了進士,士子們從此懂得了進取。

鹹平二年(999),這年夏天,以工部侍郎身份出任杭州知州。因當年歉收,民眾有很多人私自賣鹽來自給,捕獲犯法的人數百個,張詠全都減輕刑罰然後遣散他們。部下屬官請求説:“不嚴厲用法律制裁他們,恐怕無法禁止此事。”張詠説“:錢塘一帶十萬家民眾,受飢餓的人九萬,如果不靠鹽來救活,一旦蜂擁而起做強盜,那就會釀成大患了。等秋天收穫了,當會依舊按原來的法律辦事。”

鹹平五年,真宗因張詠以前在蜀郡政績優異,又命他再次出任益州知州,恰好朝廷派遣謝濤巡視西蜀,皇上因此令他轉告張詠説:“有卿在蜀,朕無西顧之憂了。”

張詠與青州人傅霖少年同學。傅霖不做官。張詠顯貴之後,請傅霖出來做官,請了三十次也沒請動,到這時他卻來謁見。守門人來報告説傅霖求見。張詠責罵説:“傅先生是天下賢士,我尚還不能跟他做朋友,你是何人,竟敢直呼其名!”

知識點:人物傳記類

題型:文言文閲讀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