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文言文,完成文後各題。淮*侯韓信者,淮*人也。始為布衣時,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商賈。常從人寄食...

來源:國語幫 6.25K

問題詳情:

閲讀文言文,完成文後各題。淮*侯韓信者,淮*人也。始為布衣時,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商賈。常從人寄食...

閲讀文言文,完成文後各題。

淮*侯韓信者,淮*人也。始為布衣時,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商賈。常從人寄食炊,人多厭之者。嘗數從其下鄉南昌亭長寄食數月亭長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時信往不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絕去。

信釣於城下,諸母漂,有一母見信飢,飯信,竟漂數十日。信喜,謂漂母曰:“吾必有以重報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

淮*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 於是信孰視之,俯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及項梁渡淮,信仗劍從之,居麾下,無所知名。項梁敗,又屬項羽,以為郎中。數以策幹項羽,羽不用。漢王之入蜀,信亡楚歸漢。坐法當斬,其輩十三人皆已斬,次至信,信乃仰視,適見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滕公奇其言,壯其貌,釋而不斬。與語,大悦之。言於上,上拜以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數與蕭何語,何奇之。至南鄭,諸將行道亡者數十人,信度何等已數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聞信亡,不及以聞,自追之。人有言於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居一二日,何來謁上。上且怒且喜,罵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誰?”何曰:“韓信也。”上覆罵曰:“諸將亡者以十數,公無所追。追信,詐也。”何曰:“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王曰:“吾亦欲東耳,安能鬱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計必欲東,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終亡耳。”王曰:“吾為公以為將。”何曰:“雖為將,信必不留。”王曰:“以為大將。”何曰:“幸甚!”於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將如呼小兒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乃可耳。”王許之。諸將皆喜,人人各自以為得大將。至拜大將,乃韓信也,一*皆驚。(節選自《史記•淮*侯列傳》)

8.對下列句子中劃線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A.始為布衣時,貧,無行     無行:沒有行動

B.數以策幹項羽             幹:求取

C.眾辱之,曰               眾:眾人

D.若雖長大                 若:如果

9.下列句子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嘗數從其下鄉/南昌亭長寄食數月/亭長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時/信往/不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絕去。

B.嘗數從其下鄉/南昌亭長寄食數月/亭長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時/信往不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絕去。

C.嘗數從其下鄉南昌亭長寄食/數月/亭長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時/信往/不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絕去。

D.嘗數從其下鄉南昌亭長寄食/數月/亭長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時/信往不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絕去。

10.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韓信因家裏貧窮,吃不上飯。在亭長家寄食幾個月後,亭長的妻子不給他飯吃,而一位漂母不僅給韓信飯吃,還説不圖韓信的報答。

B.韓信身材高大,並帶有*劍,面對別人的侮辱,沒有奮起反抗,因為他想到要報答漂母和成就大業,因而毫不猶豫地接受了胯下之辱。

C.韓信在犯法當斬時,滕公見他出語不凡,相貌堂堂,沒有斬他。滕公同他交談後,更是高興,就向漢王推薦,漢王讓他做了治粟都尉。

D.蕭何勸説漢王一定要重用韓信,不然他就會走掉。漢王開頭説看在蕭何的情面上讓韓信做將領,蕭何堅持讓韓信做大將,漢王最終同意。

11.把原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坐法當斬,其輩十三人皆已斬,次至信,信乃仰視,適見滕公。

(2)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將如呼小兒耳,此乃信所以去也。

【回答】

8.B

9.C

10.B

11.(1)韓信後來因為犯法判處斬刑,他的同夥十三人都被殺了,按次序輪到韓信,他卻抬頭仰視,正好看見滕公

(2)大王向來輕慢,不講禮節,如今任命大將*像呼喊小孩兒一樣。這就是韓信要離去的原因啊。

【解析】

8.

試題分析:A無行:行為不正,沒有品行;C眾:當眾;D若,你。此類題一定要結合語境理解選項句的含義,將所給的義項代入句子,看是否合乎語境。通常可採用以下方法進行推斷:(1)常識識記法。文言實詞的推斷還要求考生必須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識,如 “乞骸骨”(告老還鄉)、“下車”(官員剛到任)、“春秋”(年齡)、“結髮”(男子成年)等。(2)聯想遷移。近幾年文言文考查都堅持“課外材料課內考”這一原則,即考查的語段和內容是學生陌生的,但知識點卻是課內的,可從學過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語典故中找到相關依據。(3)通假代入法。有時對文言文中某個實詞無法理解時,不妨從通假角度考慮,從聲旁或形旁角度出發,(4)利用字形推。漢字是表意體系的文字,抓住字的形旁推測字義就是一種正確的理解途徑。(5)互文對舉。 幾個結構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詞語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對、相反的關係。 (6)語法推斷法。用語法分析法分析實詞所處的語法位置,推知它的詞*,進而推知它的意義。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9.

試題分析:斷句首先牢記一個前提―――領會大意。要通讀全文文段,領會基本意思,在此基礎上,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範圍,然後集中精力分析難斷句與上下文之間的聯繫。斷句的常用方法主要有:(1)善用標誌*詞語斷句,比如句首發語詞、句尾語氣,對話標誌詞(如曰、雲、語、言、道、白、對、謂等字),抓住了它們,也就抓住了一些捷徑或訣竅。(2)結合章法結構斷句,文言文中常用總説分承或分説總承的寫法,而“分承”或“分説”部分,又多用對稱句式,形成並列、排比。(3)瞭解固定結構斷句,固定結構是文言運用中逐漸形成的凝固的詞與詞之間的搭配關係,每一種固定結構都有其特定的使用範圍,熟悉每種固定結構的常規形式,有助於其前後句子的斷開。這些特點,均有益於斷句。該題正確的斷句是:嘗數從其下鄉南昌亭長寄食,數月,亭長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時,信往,不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絕去。意思是:他曾多次到下鄉南 昌亭亭長家裏去要飯吃,一吃就是幾個月,亭長的妻子對這事也很頭疼。於是就早早地在牀上把飯給吃了。到吃飯的時候韓信來了,就不再給他準備飯了。韓信也明白他們的用意,很生氣,從此就和他們斷絕了關係,離開了他家。“信往不為具食”是兩個分句,兩個主語,“不為具食”主語是亭長的妻子,因此中間要斷開,據此可以排除BD。信亦知其意怒,怒的主語是信,而非他們,因此要斷開。排除A.故選B。

考點: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10.

試題分析:這道題目是概括歸納文章內容。解答此類題的方法是:①抓住題幹,讀全讀準。在閲讀題目時,須讀全、讀準題幹,切忌走馬觀花。所謂讀全,就是對題幹中的所有要求要一個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謂讀準,就是要準確地把握題幹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選對的還是選錯的,是概括內容還是分析觀點。只有對題幹作全面、準確的分析理解,才能準確地答題。②放回原文,查對正誤。特別是在時間、地點、官職,人物的行為、實效方面,應仔細查對原文的詞句,全面理解,綜合分析,兩者間的差別正是把握全文的關鍵所在。對似是而非處,要有借題解文的意識。通常錯誤有張冠李戴,偷換概念,因果不當,時間錯位等。不一定想到報答漂母和成就大業,“毫不猶豫”與原文“孰視”不符合。接受侮辱重點是表現韓信好漢不吃眼前虧、忍讓之心。

考點: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11.

試題分析:翻譯以直譯為主,要求準確、通順。結合語句所在語境,整體把握大意,注意關鍵詞的落實翻譯,另外要關注是否有特殊語法現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該題第一句中坐、當、次、適等詞,第二句中素、慢、拜、所以等詞,都要特別留意。另外第一句省略主語要補出,第二句判斷句要體現出來。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於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

考點: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譯文

淮*侯韓信,是淮*人。當初為平民百姓時,貧窮,沒有好品行,不能夠被推選去做官,又不能做買賣維持生活,經常寄居在別人家吃閒飯,人們大多厭惡他。曾經多次前往下鄉南昌亭亭長處吃閒飯,接連數月,亭長的妻子嫌惡他,就提前做好早飯,端到內室牀上去吃。開飯的時候,韓信去了,卻不給他準備飯食。韓信也明白他們的用意。一怒之下,居然離去不再回來。

韓信在城下釣魚,有幾位老大娘漂洗滌絲棉,其中一位大娘看見韓信餓了,就拿出飯給韓信吃。幾十天都如此,直到漂洗完畢。韓信很高興,對那位大娘説:“我一定重重地報答老人家。”大娘生氣地説:“大丈夫不能養活自己,我是可憐你這位公子才給你飯吃,難道是希望你報答嗎?”

淮*屠户中有個年輕人侮辱韓信説:“你雖然長的高大,喜歡帶*佩劍,其實是個膽小鬼罷了。”又當眾侮辱他説:“你要不怕死,就拿劍刺我;如果怕死,就從我胯下爬過去。”於是韓信仔細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從他的胯下爬了過去。滿街的人都笑話韓信,認為他膽小。

等到項粱率*渡過了淮河,韓信持劍追隨他,在項梁部下,卻沒有名聲。項粱戰敗,又隸屬項羽,項羽讓他做了郎中。他屢次向項羽獻策,以求重用,但項羽沒有采納。漢王劉邦入蜀,韓信脱離楚*歸順了漢王。後來犯法判處斬刑,同夥十三人都被殺了,輪到韓信,他抬頭仰視,正好看見滕公,説:“漢王不想成就統一天下的功業嗎?為什麼要斬壯士!”滕公感到他的話不同凡響,見他相貌堂堂,就放了他。和韓信交談,很欣賞他,把這事報告漢王,漢王任命韓信為治粟都尉。漢王並沒有察覺他有什麼出奇超眾的才能。

韓信多次跟蕭何談話,蕭何認為他是位奇才。到達南鄭,各路將領在半路上逃跑的有幾十人。韓信揣測蕭何等人已多次向漢王推薦自己,漢王不任用,也就逃走了。蕭何聽説韓信逃跑了,來不及報告漢王,親自追趕他。有人報告漢王説:“丞相蕭何逃跑了。”漢王大怒,如同失去了左右手。過了一兩天,蕭何來拜見漢王,漢王又是惱怒又是高興。罵蕭何道:“你逃跑,為什麼?”蕭何説:“我不敢逃跑,我去追趕逃跑的人。”漢王説:“你追趕的人是誰呢?”回答説:“是韓信。”漢王又罵道:“各路將領逃跑了幾十人,您沒去追一個;卻去追韓信,是騙人。”蕭何説:“那些將領容易得到。至於像韓信這樣的傑出人物,普天之下找不出第二個人。大王果真要長期在漢中稱王,自然用不着韓信,如果一定要爭奪天下,除了韓信就再沒有可以和您計議大事的人了。但看大王怎麼決策了。”漢王説:“我是要向東發展啊,怎麼能夠內心苦悶地長期呆在這裏呢?”蕭何説:“大王決意向東發展,能夠重用韓信,韓信就會留下來,不能重用,韓信終究要逃跑的。”漢王説:“我為了您的緣由,讓他做個將*。”蕭何説:“即使是做將*,韓信一定不肯留下。”漢王説:“任命他做大將*。”蕭何説:“太好了。”於是漢王就要把韓信召來任命他。蕭何説:“大王向來對人輕慢,不講禮節,如今任命大將*就像呼喊小孩兒一樣。這就是韓信要離去的原因啊。大王決心要任命他,要選擇良辰吉日,親自齋戒,設置高壇和廣場,禮儀要完備才可以呀。”漢王答應了蕭何的要求。眾將聽到要拜大將都很高興,人人都以為自己要做大將*了。等到任命大將時,被任命的竟然是韓信,全*都感到驚訝。

知識點:人物傳記類

題型:文言文閲讀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