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晁錯,潁川人也。錯為人峭直刻深。文帝時,天下亡治《尚書》者,獨聞齊有伏生,故秦博士...

來源:國語幫 2.03W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晁錯,潁川人也。錯為人峭直刻深。文帝時,天下亡治《尚書》者,獨聞齊有伏生,故秦博士...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晁錯,潁川人也。錯為人峭直刻深。文帝時,天下亡治《尚書》者,獨聞齊有伏生,故秦博士,治《尚書》,年九十餘,老不可徵。乃詔太常,使人受之。太常遣錯受《尚書》伏生所,還,因上書稱説。詔以為太子舍人,門大夫,遷博士。是時匈奴強,數寇邊,上發兵以御之。錯上言兵事,錯復言守邊備塞,勸農力本,當世急務二事。上從其言,募民徙塞下。錯又言宜削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書凡三十篇。文帝雖不盡聽,然奇其材。當是時,太子善錯計策,袁盎諸大功臣多不好錯。景帝即位以錯為內史錯數請間言事輒聽幸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遷為御史大夫請諸侯之罪過削其支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雜議,莫敢難,獨竇嬰爭之,縣此與錯有隙。錯所更令三十章,諸侯喧譁。後十餘日,吳、楚七國俱反,以誅錯為名。上與錯議出*事,錯欲令上自將兵,而身居守。會竇嬰言袁盎,詔召入見,上方與錯調兵食。上問盎曰;“計安出?"盎對曰:“願屏左右。”乃屏錯。對曰:“方今計,獨有斬錯,發使赦吳、楚七國,復其故地,則兵可毋血刃而俱罷。愚計出此,唯上孰計之。”乃拜盎為泰常,密裝治行。後十餘日,丞相青翟、中尉嘉、廷尉歐劾奏錯曰:“錯不稱勝下德信,欲疏羣臣百姓,又欲以城邑予吳,亡臣子禮,大逆無道。錯當要斬,臣請論如法。”制曰:“可。”錯殊不知。乃使中尉召錯,紿載行市。錯衣朝衣,斬東市。錯已死,謁者僕**公擊吳、楚叛將。還,見上,曰:“吳為反數十歲矣,發怒削地,以誅錯為名。其意不在錯也。臣竊為陛下不取也。”景帝然曰:“吾亦恨之!”乃拜*公為城陽中尉。

(節選自《漢書·晁錯傳》)

335.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景帝即位/以錯為內史/錯數請間言事/輒聽/幸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遷為御史大夫/請諸侯之罪過/削其支郡/

B.景帝即位/以錯為內史/錯數請間言事/輒聽/幸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遷/為御史大夫/請諸侯之罪過/削其支郡/

C.景帝即位/以錯為內史/錯數請/間言事輒聽/幸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遷/為御史大夫/請諸侯之罪過/削其支郡/

D.景帝即位/以錯為內史/錯數請/間言事輒聽/幸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遷為御史大夫/請諸侯之罪過/削其支郡/

336.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説,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尚書》,儒家經典之一,是現存最早的關於上古典章文獻的彙編。

B.博士,古代可以指通曉古今、能言善辯的人,也可以指學官名。

C.太子,指我國封建時代君主兒子中被確定君位的人,通常住在中宮。

D.景帝,漢文帝之子,繼承和發展漢文帝的事業,共同開創“文景之治”。

33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晁錯不負期望。晁錯被派去學習《尚書》,學成歸來,向朝廷上奏報告學習情況,稱道《尚書》,後被任命為太子舍人等。

B.晁錯憂國憂民。匈奴多次侵犯邊境,晁錯上書談論兵事,又上書闡述守邊備塞,鼓勵農耕等主張,隨後又説應該削諸侯。

C.晁錯曾受寵信。晁錯寫出了三十篇奏疏,漢文帝雖然沒有采納,然而對他的才華很是讚賞;當時,太子也稱讚他的計策。

D.晁錯死於東市。諸多大臣上奏*劾晁錯,認為晁錯應當受斬,晁錯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被騙上車,穿着朝服在東市被斬。

338.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雜議,莫敢難,獨竇嬰爭之,繇此與錯有隙。

(2)錯不稱陛下德信,欲疏羣臣百姓,又欲以城邑予吳,亡臣子禮,大逆無道。

339.晁錯因何被殺?請簡要概括。

【回答】

335.A

336.C

337.C

338.(1)皇帝命公卿、列侯、宗室*議論,沒有人敢反對,只有竇嬰爭議,因此同晁錯有了矛盾。 (2)晁錯不稱頌陛下德義誠信,想疏遠羣臣百姓,又想把城邑給吳,沒有臣子之禮,大逆無道。

339.①晁錯蒙受榮寵,招致大臣嫉妒;②晁錯力主削藩,招致諸侯嫉恨,成為他們反叛的藉口;③皇上為維護自身利益,不惜犧牲晁錯。

【詳解】

1.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間言事”是請求的賓語,“錯數請間言事”之間不能斷開,排除CD兩項;“遷”,升職,“為御史大夫”是指晁錯升任御史大夫,所以“遷為御史大夫”之間不能斷開,排除B項。

畫線句的意思是:漢景帝即位,讓晁錯擔任內史。晁錯經常請求皇帝私底下聽他談論國事,皇帝總是聽從,寵幸晁錯勝過九卿,法令多由他修改敲定。晁錯升任御史大夫(以後),呈請(查究)諸侯的罪過,削減他們支系親屬的封地。

故選A。

2.本題考查理解古代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

C項,“通常住在中宮”錯誤,東宮,是太子的住所和辦公地點,因為在皇宮東邊,所以稱為東宮。“東宮”也被用作代稱太子。

故選C。

3.本題考查對文言文內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C項,“漢文帝雖然沒有采納”錯誤,由原文“錯又言宜削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書凡三十篇。文帝雖不盡聽,然奇其材”可知,是沒有全部採納而不是沒有采納。

故選C。

4.本題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

得分點:

(1)雜議,*議論;難,反對;繇,自、從;隙,嫌隙、矛盾。

(2)稱,稱頌;德信,德義誠信;疏,疏遠;亡,通“無”,沒有。

5.本題考查篩選並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景帝即位,以錯為內史。錯數請間言事,輒聽,幸傾九卿”可知,晁錯多次請求祕密談論政事,景帝總是聽從,寵幸超過了九卿,招致大臣嫉妒。

由原文“錯又言宜削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書凡三十篇。文帝雖不盡聽,然奇其材。當是時,太子善錯計策,袁盎諸大功臣多不好錯”可知,晁錯進言議論應該削弱諸侯的事情,以及法令可以更改修定的地方,漢文帝認為他是個奇才,太子認為晁錯的計策好,袁盎等大功臣大多不喜歡晁錯,招致諸侯嫉恨,成為他們反叛的藉口。

由原文“對曰:‘方今計,獨有斬錯,發使赦吳、楚七國,復其故地,則兵可毋血刃而俱罷。愚計出此,唯上執計之。’……丞相青翟、中尉嘉、廷尉歐劾奏錯曰:‘錯不稱勝下德信,欲疏羣臣百姓,又欲以城邑予吳,亡臣子禮,大逆無道。錯當要斬,臣請論如法。’制曰:‘可。’”可知,袁盎建議殺晁錯平息事件,皇上為維護自身利益,不惜犧牲晁錯。

參考譯文:

晁錯是潁川人。晁錯為人嚴峻剛直苛刻。孝文帝時,朝廷沒有研究《尚書》的人,只聽説齊國有伏生,以前秦國的博士,研究《尚書》,九十多歲,年老不能夠徵召。於是皇帝命令太常派人去學習。太常就遣晁錯到伏生那裏學習《尚書》,回來後,趁機上書報告學習情況,稱讚解説《尚書》。文帝下詔任命他擔任太子舍人,門大夫,又任命為博士。那時候匈奴強大,屢次騷擾邊境,皇上派兵抵禦。晁錯上書就戰事發表意見,晁錯又論守邊備塞,鼓勵農耕,致力本業,當世的兩件緊急要務。皇上聽從了他的建議,募民遷徙到邊塞去。晁錯又進言議論應該削弱諸侯的事情,以及法令可以更改修定的地方,一共上書三十篇。漢文帝雖然沒有完全聽從他的意見,但是認為他是個奇才。當時,太子認為晁錯的計策好,袁盎等大功臣大多不喜歡晁錯。漢景帝即位,讓晁錯擔任內史。晁錯多次請求祕密談論政事,景帝總是聽從,寵幸超過了九卿,法令被修改的很多。晁錯升任御史大夫,呈請查究諸侯的罪過,削減他們支系親屬的封地。奏疏呈上之後,皇帝命公卿、列侯、宗室*議論,沒有人敢反對,只有竇嬰爭議,因此同晁錯有了矛盾。晁錯所更改的法令有三十章,諸侯都大聲叫嚷。後來過了十幾天,吳、楚七國全都*了,名義上是説要誅殺晁錯。皇帝與晁錯商議出兵的事,晁錯想讓皇上親自率兵,而自己留守。當時竇嬰正推薦袁盎,袁盎受詔入見,皇帝正與晁錯調動兵草。皇帝問袁盎説:“有什麼計策?”袁盎回答説:“請屏退身邊的人。”於是讓晁錯離開。袁盎回答説:“如今之計,只有斬殺晁錯,派人赦免吳、楚七國,恢復他們的土地,那麼不會流血就可以全都罷兵。我只能出此下策,希望皇上自習計劃。”乃授予盎為泰常,祕密整理行裝。十幾天後,丞相青翟、中尉嘉、廷尉歐上奏*劾晁錯説:“晁錯不稱頌陛下德義誠信。想疏遠羣臣百姓,又想把城邑給吳,沒有臣子之禮,大逆無道。晁錯應當受腰斬刑罰,臣請求按法論處。”皇上批示:“可以。”晁錯一點兒也不知道。就派中尉去叫晁錯,騙他乘車在街市上走。晁錯穿着朝服,在東市被斬。晁錯死後,謁者僕**公大白吳、楚的叛將。回到京城拜見皇上。*公説:吳王幾十年來都想謀反,(這次是)發怒於削奪他們的封地,(只是)借誅殺晁錯為名,他們的本意並不在於晁錯(而在於朝廷)。我私下認為陛下不該這樣做。景帝認為很正確,説:“我也感到遺憾了!”於是授予*公城陽中尉。

知識點:人物傳記類

題型:文言文閲讀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