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何武字君公,蜀郡郫縣人也。武詣博士受業,治《易》。以*策*科為郎,與翟方進交志相友...

來源:國語幫 1.13W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何武字君公,蜀郡郫縣人也。武詣博士受業,治《易》。以*策*科為郎,與翟方進交志相友...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何武字君公,蜀郡郫縣人也。武詣博士受業,治《易》。以*策*科為郎,與翟方進交志相友。光祿勛舉四行,遷為鄠令,坐法免歸。武兄弟五人,皆為郡吏,郡縣敬憚之。武弟顯家有市籍,租常不入縣,數負其課。市嗇夫求商捕辱顯家,顯怒欲以吏事中商武曰以吾家租賦繇役不為眾先奉公吏不亦宜乎武卒白太守召商為卒吏州里聞之皆服焉。

九*太守戴聖,《禮經》號小戴者也,行治多不法,前刺史以其大儒,優容之。及武為刺史,行部隸囚徒,有所舉以屬郡。聖曰:“後進生何知,乃欲亂人治!”皆無所決。武使從事廉得其罪,聖懼,自免,後為博士,毀武於朝廷。武聞之,終不揚其惡。而聖子賓客為羣盜,得系廬*,聖自以子必死。武平心決之,卒得不死。自是後,聖慚服。

武為刺史,二千石有罪,應時舉奏,其餘賢與不肖故之如一。是以郡國各重其守相,州中清平。行部必先即學宮見諸生,試其誦論,問以得失,然後入傳舍,出記問墾田頃畝、五穀美惡,已乃見二千石,以為常。

武為人仁厚,好進士,將稱人之善。為楚內史厚兩龔,在沛郡厚兩唐,及為公卿,薦之朝廷。此人顯於世者,何侯力也,世以此多焉。然疾朋黨,問文吏必於儒者,問儒者必於文吏,以相參檢。欲除吏,先為科例以防請託。其所居亦無赫赫名,去後常見思。

武就國後,莽寢盛,為宰衡,*誅不附己者。元始三年,呂寬等事起。時,大司空甄豐承莽風指,遣使者乘傳案治黨與,連引諸所欲誅。武在見污中,大理正檻車徵武,武自殺。眾人多寬武者,莽欲厭眾意,令武子況嗣為侯,蓋武曰刺侯。

(節選自《漢書·何武傳》,有別改)

227.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顯怒/欲以吏事中商/武曰/以吾家租賦繇役不為眾先/奉公吏不亦宜乎/武卒白太守召商/為卒吏/州里聞之皆服焉

B.顯怒/欲以吏事中商/武曰/以吾家租賦繇役不為眾先/奉公吏不亦宜乎/武卒白太守/召商為卒吏/州里聞之皆服焉

C.顯怒/欲以吏事中商/武曰/以吾家租賦繇役不為眾先奉公吏/不亦宜乎/武卒白太守/召商為卒吏/州里聞之皆服焉

D.顯怒/欲以吏事中商/武曰/以吾家租賦繇役不為眾先奉公吏/不亦宜乎/武卒白太守召商/為卒吏/州里聞之皆服焉

228.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説,不正確的一項是

A.*策,漢代選士的考試方法之一,主試者將考試內容書於策上,應試者拈取其一作答。

B.市籍,秦漢時對商人專門設立的户籍,有市籍的商人要向官府繳納市租,社會地位較高。

C.傳舍,戰國時期貴族階層供門下食客食宿的地方,亦泛指古時供行人休息住宿的處所。

D.就國,是指臣子受到君主的分封而獲得相應的領地後,前往該地進行統治管理的行為。

229.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何武公平公正,寬容大度。他面對戴聖的不法行為,不礙於其聲名,派人調查;遭戴聖詆譭卻不揚其惡,在戴聖兒子犯法時秉公執法。

B.何武為官剛正,重視教育。他擔任刺史時對官吏的罪行即時檢舉揭發;巡行部屬時必先到學宮接見諸生,並考查他們的學業

C.何武關注民生,受民擁護。外出巡查時,他定要了解和詢問百姓的田產和收成;為官深受百姓敬重和愛戴,聲名遠揚。

D.何武唯才是舉,堅持原則。他先後推舉了兩龔、兩唐等賢才;選任官吏時一定會先制定好規則,以防止有人請求託付。

230.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聖曰:“後進生何知,乃欲亂人治!”皆無所決。

(2)大司空甄豐承莽風指,遣使者乘傳案治黨與,連引諸所欲誅。

【回答】

227.B

228.B

229.C

230.(1)戴聖説:“後進生知道什麼,竟然想擾亂別人的管理!"都沒有判決。

(2)當時大司空甄豐迎合王莽的意旨,派遣使者乘驛車清理懲治其同黨,牽連出許多王莽想要誅殺的人。

【分析】

227.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斷句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應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結合語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後要注意一些常見的句尾、句首標誌*的詞語,句子結構的對稱,文中詞語充當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敍事內容的變化等。如本題中,“不亦宜乎”指的是“奉公吏”,且“奉公吏”和“吾家租賦繇役不為眾先”分屬不同內容,故應在“先”和“奉”之間斷開,排除CD兩項;“白”是動詞,意思是“告訴”,賓語是“太守”,主謂賓俱全,結構完整,應斷開,排除A項,故選B。

228.本題考查學生識記文學常識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識面廣量大,涉及的點和麪很多,需要考生平時做個有心人,隨時看到隨時積累,並能舉一反三進行記憶。本題中,B項,“市籍,……有市籍的商人要向官府繳納市租,社會地位較高”錯誤,在*古代,商人即便有市籍,社會地位也不高。故選B。

229.本題考查學生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內容的題型,要基本瞭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後根據選項,在文中找到相關語句,分析選項是否概括全面,翻譯是否正確。這類題型設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錯位、語句翻譯錯誤等。做題時要回歸語境,理解翻譯選項涉及的相關句子,然後將原文內容和選項加以對比,即能發現問題。本題中,C項,“聲名遠揚”錯誤,倒數第二段説的是“其所居亦無赫赫名”,意思是“他做官也沒什麼顯赫的名聲”。故選C。

230.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語句翻譯,首先要找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官職等;然後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後再確定關鍵字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翻譯為沒有查處;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於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第一句中,第一句中,“何知”,賓語前置句,應為“知何”,知道什麼;“乃”,竟然;“欲”,想要;“亂”,擾亂;“治”,管理;“決”,判決。第二句中,“承”,迎合;“風指”,意旨,“指”同“旨”;“遣”,派遣;“傳”,驛車,驛站所備的車;“案治”,清理懲治;“黨與”,同黨;“連引”,牽連出;“諸”,許多;“所欲誅”,所字結構,許多想要誅殺的人。

【點睛】

文言文斷句,可以提供以下參考:(1)藉助古代的文化常識,如天文、曆法、地理、歷史、官職、科舉、姓名等。(2)根據互文、對偶、排比等修辭斷句,抓住這個特點,常能斷開一處,接着可以斷開幾處。(3)根據前後內容的關係,尤其是總領句或分承句。(4)根據韻文的特點斷句,把握一定的用韻規律。(5)藉助一些標誌*詞語斷句,文言對話常用“日”、“雲”等,句首常用如下語氣助詞“夫、蓋、盍、若夫、嗟夫”等,句末常用如下語氣助詞“者、也、矣、乎、哉、耶、耳、而已、歟(與)”等,(6)藉助一些固定結構,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與……乎”“為……所……”、“受……於……”“何異於……”等。

參考譯文

何武字君公,是蜀郡郫縣人。何武拜見博士從師學習,研習《周易》。憑考中*策*科做了郎,與瞿方進心志投合相互友好。光祿勛以四行推舉官吏,何武升任鄂縣縣令。犯法被罷免回家。何武兄弟五人,都是郡中官吏,那縣的人很敬畏他們。何武的弟弟何顯家有商人户籍,經常不給縣裏交納賦税,多次拖欠賦税。集市上負責收税的人求商抓住這點侮辱何顯家,何顯大怒,想要藉官吏職事中傷求商。何武説:“因為我們家交租賦服役不在眾人之前,奉行公事不和私情的官吏難道不應該這樣嗎!”何武最終報告太守,招納求商做了卒吏,州里的人聽説了這件事都很敬佩他。

九*太守戴聖,是《禮經》中號稱小戴的那個人,實行懲處多不遵守法令,前刺史因為他是大儒者,寬容了他。等到何武做刺史,巡行部屬審查記錄囚犯的罪狀,把檢舉出來的郡治罪。戴聖説:“後進生知道什麼,竟想擾亂別人的管理!”都沒有判決。何武派從事查訪到他的罪行,戴聖害怕,自己辭了官。後來他做了博士,在朝廷上誹謗何武。何武聽説了這件事,自始至終不宣揚他的惡行。後來,戴聖的兒子的賓客聚為盜羣,被官吏捕獲拘囚在廬*,戴聖自以為兒子一定會死。何武公平地裁決了這件事,戴聖的兒子最後得以不判死罪。從這以後,戴聖羞愧心服。

何武作制史,二千石官吏有罪,即時檢舉上報,其餘賢能與不賢能的官吏都很敬重,因此諸國都重視他們的郡守和國相,州中太平。巡行部屬一定要先到學官接見諸生,考查他們的誦讀和論辯,詢問他們政事的得失,然後進入傳舍,拿出記錄詢問耕種田地的數量,五穀的好壞,之後才會見郡守,把造作為慣常的次序。

何武為人仁愛厚道,喜歡舉薦士人,勸勉稱頌別人的好處。他做楚內史時厚待龔勝、龔舍二人,在沛郡時厚待唐林、唐尊二人,等到做了公卿,就向朝廷推薦他們。這些人之所以能顯赫於世,都是何候的力量,世人因此敬重何武。然而他憎惡朋黨,一定向儒者詢問考察文官,一定向文官詢問考察儒者,用來相互參考檢驗。要任命官吏,先制定科目條例來防止私相囑託。他做官也沒什麼顯赫的名聲,離任後常被人懷念。

何武回到封國後,王莽的勢力漸漸強盛起來,做了宰衡,暗地誅殺不依附自己的人、元始三年,呂寬等事情發生。當時大司空甄豐迎合王葬的意旨,派遭使者乘驛車清理整治其同黨,牽連引出許多王莽所想要誅殺的人。何武在被陷之列,大理正用楹車徵召何武,何武自殺。眾人多有認為何武冤枉的,王莽想平眾意,讓何武的兒子何況繼嗣為侯,諡何武為刺侯。

知識點:人物傳記類

題型:文言文閲讀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