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題沛公*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於項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

來源:國語幫 2.44W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題沛公*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於項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題

沛公*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於項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項羽大怒曰:“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當是時,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沛公兵十萬,在霸上。范增説項羽曰:“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此天子氣也。急擊勿失!”

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張良。張良是時從沛公,項伯乃夜馳之沛公*,私見張良,具告以事,欲呼張良與俱去,曰:“毋從俱死也。”張良曰:“臣為韓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不可不語。”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張良曰:“誰為大王為此計者?”曰:“鯫生説我曰:‘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故聽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為之奈何?”張良曰:“請往謂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

8.下列加橫線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貪於財貨      常痛於骨髓

B.為擊破沛公*  且君嘗為晉*賜矣

C.具告以事      敢以煩執事   

D.為之奈何      何厭之有

9.下列句子句式不同於其他三項的是(   )

A.為擊破沛公*       B.沛公*霸上     C.沛公欲王關中       D.此天子氣也

10.下列對四部史書的表述有錯誤的一項是(    )

A.《戰國策》記載了戰國時期各國*、*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動,主要記錄了各國謀臣的策略和言論。作者在記敍歷史事件時,有時為了突出謀臣在歷史事件中的決定作用,甚至編造一些情節。

B.《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是一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偉大著作。全書分為本紀、世家、列傳、書和表五種體例,共一百三十篇。

C.《燭之武退秦師》選自我國第一部敍事較詳細的編年體著作《左傳》,作者相傳是魯國史官左丘明。

D.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是《春秋》,相傳由孔子編定。第一部國別體史書是西漢劉向編輯的《戰國策》。

【回答】

8.C

9.D

10.D

【解析】

8.

試題分析:該題中考核文言虛詞。C項中,“以”,把(①<動>用;使用。《涉*》:“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②<動>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如或知爾,則何以哉?”③<動>認為。《鄒忌諷齊王納諫》:“皆以美於徐公。”④<介>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藉的工具、方法,可視情況譯為“拿”、“用”、“憑”、“把”等。《廉頗藺相如列傳》:“願以十五城請易璧。”⑤<介>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廉頗藺相如列傳》:“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⑥<介>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等。《捕蛇者説》:“而吾以捕蛇獨存。”《廉頗藺相如列傳》:“且以強秦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⑦<介>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地點,可譯為“在”、“從”。《蘇武傳》:“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師。”⑧<介>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戰國策·周策》:“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與趙俱死。”⑨<連>表示並列或遞進關係,可譯為“而”、“又”、“並且”等,也可省去。《遊褒禪山記》:“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⑩<連>表示承接關係,“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行為的手段和方式,可譯為“而”,也可省去。《遊褒禪山記》:“予與四人擁火以入。”⑾<連>表示因果關係,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由於”。《廉頗藺相如列傳》:“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⑿<連>表修飾和被修飾關係。《歸去來辭》:“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⒀<連>表目的關係,可譯為“而”“來”“用來”等。《師説》:“作《師説》以貽之。”⒁<連>表示時間、方位、數量的界限或範圍,用法同現代漢語。《張衡傳》:“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⒂<連>表示在敍述某件事時又轉到另一件事上,可譯為“至於”。《柳毅傳》:“然自約其心者,達君之冤,餘無及也。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豈有意哉!”⒃<副>通“已”。已經。《陳涉世家》:“座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⒄<動>通“已”。停止。《齊桓晉文之事》:“無以,則王乎?”⒅<副>只是。《馮諼客孟嘗君》:“君家所寡有者,以義耳。”)。A項中,“於”,引出動作的對象/表示“痛”的程度、地步(①<介>介紹動作行為發生時間、處所,可譯為“在”、“到”、“從”等。《子魚論戰》:“宋公子及楚人戰於泓。”《出師表》:“受任於敗*之際。”②<介>介紹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由於”、“因為”。《進學解》:“業精於勤,荒於嬉。”③<介>介紹動作行為涉及的對象,可譯為“對”、“向”等。《師説》:“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捕蛇者説》:“餘將告於蒞事者。”④<介>介紹動作行為的主動者,可譯為“被”。有時動詞前還有“見”、“受”等字和它相應。《伶官傳序》:“而智勇多困於所溺。”《廉頗藺相如列傳》:“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⑤<介>介紹比較的對象,可譯為“比”。《勸學》:“*,水為之,而寒於水。”⑥<詞綴>用在動詞前,無義。《詩經·葛覃》:“黃鳥于飛。”);B項中,“為”,替/被(①<動>做;幹。《為學》:“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②<動>發明;製造;製作。《活板》:“慶曆中,有布衣畢昇,又為活板。”③<動>作為;當作。《公輸》:“子墨子解帶為城,以牒為械。”④<動>成為;變成。《察今》:“向之壽民,今為殤子矣。”⑤<動>是。《出師表》:“宮中府中,俱為一體。”⑥<動>治;治理。《論積貯疏》:“安天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驚者?”⑦<動>寫;題。《傷仲永》:“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⑧<動>以為;認為。《鴻門宴》:“竊為大王不取也。”⑨<動>叫做;稱做。《陳涉世家》:“號為張楚。”⑩<動>對待。《鴻門宴》:“君王為人不忍。”⑾<動>算作;算是。《殽之戰》:“秦則無禮,何施之為?”⑿<動>擔任。《鴻門宴》:“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⒀<動>對付。《鴻門宴》:“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⒁<介>表示被動。《韓非子·五蠹》:“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⒂<連>如果;假如。《戰國策·秦策》:“秦為知之,必不救矣。”⒃<助>用在句中,起提前賓語的用;用*尾,表示感歎或疑問。《蘇武》:“何以汝為見?”《鴻門宴》:“如今人方為*俎,我為魚肉。”);D項中,“之”,代詞/賓語前置的標誌(①<動>到……去。《為學》:“吾欲之南海。”②<代>指示代詞,相當於“這個”、“這”、“這種”等。《廉頗藺相如列傳》:“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③<代>第三人稱代詞,相當於“他”、“它”、“它們”、“他們”等。《論積貯疏》:“生之有時而用之無度。”《鄭伯克段於鄢》:“愛共叔段,欲立之。”④<代>指代説話者本人或聽話者的對方。《捕蛇者説》:“君將哀而生之乎?”⑤<代>第二人稱代詞,相當於“你”、“您”。《漢書·蒯通傳》:“竊閔公之將死,故吊之。”⑥<助>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表示修飾、領屬的關係,相當於“的”。《邵公諫厲王弭謗》:“防民之口,甚於防川。”⑦<助>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一般不必譯出。《師説》:“師道之不傳也久矣。”⑧<助>定語後置的標誌。《勸學》:“蚓無爪牙之利。”⑨<助>補語的標誌。用在中心詞(動詞、形容詞)和補語之間,可譯作“得”。《捕蛇者説》:“未若復吾賦不幸之甚也。”⑩<助>用賓語前置的標誌。《師説》:“句讀之不知。”⑾<助>用在表示時間的副詞後,補足音節,沒有實義。《赤壁之戰》:“頃之,煙炎張天。”⑿<助>用在“前”、“後”、“內”、“外”等詞語和它們的修飾語之間,表示對方位、時間、範圍等的限制。《教戰守策》:“數十年之後,*兵頓弊。”)。

【考點定位】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技巧點撥】針對文言虛詞的考查重點,18個常見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在語境中,結合語法和邏輯的分析,疏通文意;難點在於理解詞語的用法(即詞*)。方法應用上首先,分清虛實。如“因、何、若、之”等既可以是實詞,又可以是虛詞。其次,辨明詞*。一個虛詞大多有多種用法,如:“焉”可以是代詞、副詞、助詞。再次,對比古今。有的沿用下來,有的用法變化,有的作用完全消失。最後,注意特殊虛詞。兼詞、虛詞連用,如“何以”“孰與”等。

9.

試題分析:該題中考核文言句式。A項中,省略句,應為“為之擊破沛公*”;B項中,省略句,應為“沛公*於霸上”,狀語後置,“沛公於霸上*”;C項中,省略句,應為“沛公欲王於關中”,狀語後置,“沛公欲於關中王”;D項中,判斷句,“…也”。

【考點定位】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易錯*示】文言文句式總分兩大類:固定句式、特殊句式。其特殊句式又可分為:倒裝句、被動句、省略句、判斷句四大類,而倒裝句又分為:賓語前置句、狀語後置句(介賓短語後置句)、定語後置句、主謂倒裝句(謂語前置句)四類。文言文句式是每年高考語文必考考點之一,也是高中語文學習非常重要的一個版塊。一、判斷句式 :文言文判斷句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斷詞“是”來表示,而往往用名詞或名詞*短語直接充當謂語,用以對主語進行判斷。二、被動句式 :文言文中,被動句的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施事者。在古漢語中,被動句主要有兩大類型:一是有標誌的被動句,即藉助一些被動詞來表示;二是無標誌的被動句,又叫意念被動句。三、倒裝句式 :現代漢語的句子成分的順序,一般為“主—謂—賓”“定(狀)—中心詞”。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條件下,句子成分的順序會發生變化,這就是古漢語中所謂的倒裝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順序出現了前後顛倒的情況。四、省略句式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現代漢語中都有,不過,文言文中的省略現象更普遍。五、疑問句式 :文言疑問句,一般都有疑問詞,疑問詞包括疑問代詞“誰、何、曷、故、安、焉、孰”等,疑問語氣詞“乎、諸、哉、歟、耶”等,以及疑問副詞“豈、獨、其”等。但有時也不用疑問詞。六、否定句式 :文言否定句中常見的否定詞有否定副詞“不、非、勿、毋、弗、否”等,否定代詞如“莫”,以及否定*動詞如“無”。 七、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結構,或者凝固結構。它的語法特點就是由一些不同詞*的詞凝結在一起,固定成為一種句法格式,表達一種新的語法意義,世代沿用,約定俗成,經久不變。該題中考核的都是特殊句式——省略句、判斷句。

10.

試題分析:該題中考核文學常識。D項中,第一部國別體史書是《國語》。《國語》是*最早的一部國別體著作。記錄範圍為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約前947年),下至智伯被滅(前453年)。包括各國貴族間朝聘、宴饗、諷諫、辯説、應對之辭以及部分歷史事件與傳説。

【考點定位】識記文學常識。能力層級為識記A。

【技巧點撥】文學常識廣義指涵蓋文化的各種問題。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學中的地理,歷史各種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們眾所周知的文學習慣。高考對這一考點的要求是:①識記*重要作家及其時代和代表作;②識記外國重要作家及其國別和代表作;③識記文學體裁常識。“識記”是對能力的要求,要求考生能夠記住而且不能寫錯字。“重要作家”及“代表作”,意味着一般的或那些尚有爭議的作家作品,不會列入考題。識記重點為教材及其註釋中出現的文學常識。“文學體裁”,主要是指詩歌、小説、散文、戲劇四種常見的文體。除此之外,要對古代有關文體知識如詩、詞、曲等有一定的瞭解。該題中考核文學作品,如《國語》。

知識點:歷史事件類

題型:文言文閲讀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