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後小題。  孫傅,字伯野,海州人,登進士第,為禮部員外郎。時蔡條為尚書,傅為言天下事,勸...

來源:國語幫 5.9K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後小題。  孫傅,字伯野,海州人,登進士第,為禮部員外郎。時蔡條為尚書,傅為言天下事,勸...

閲讀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後小題。  

孫傅,字伯野,海州人,登進士第,為禮部員外郎。時蔡條為尚書,傅為言天下事,勸其亟有所更,不然必敗。條不能用。遷至中書舍人。宣和末高麗入貢使者所過調夫治舟騷然煩費傅言索民力以妨農功而於*無絲毫之益宰相謂其所論同蘇軾奏貶蘄州安置。給事中許翰以為傅論議雖偶與軾合,意亦亡他,以職論事而責之過矣,翰亦罷去。靖康元年,召為給事中,進兵部尚書。上章乞復祖宗法度,欽宗問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豐法惠國,崇、觀法惠奸。”時謂名言。十一月,拜尚書右丞,俄改同知樞密院。金人困都城,傅日夜親當矢石,金兵分四翼噪而前,兵敗退,墜於護龍河,填屍皆滿,城門急閉。是日,金人遂登城。二年正月,欽宗詣金帥營,以傅輔太子留守,仍兼少傅。帝兼旬不返,傅屬貽書請之。及廢立檄至,傅大慟曰:“吾唯知吾君可帝*爾,苟立異姓,吾當死之。”金人來索太上、帝后、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謀匿之民間,別求狀類宦者二人殺之,並斬十數死囚,持首送之,紿金人曰:“宦者欲竊太子出,都人爭鬥殺之,誤傷太子。因帥兵討定,斬其為亂者以獻。苟不已,則以死繼之。”越五日,無肯承其事者。傅曰:“吾為太子傅,當同生死。金人雖不吾索,吾當與之俱行,求見二酋面責之,庶或萬一可濟。”遂從太子出。金守門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預?”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當死從。”是夕,宿門下;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於朔廷。紹興中,贈開府儀同三司,諡曰忠定。

                                                                      (節選自《宋史•孫傅傳》)

12.下列對加橫線點字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以職論事而責之過矣,翰亦罷去          過:過錯,罪過

B.帝兼旬不返,傅屬貽書請之              貽:送

C.二年正月,欽宗詣金帥營                詣:往,到

D.持首送之,紿金人曰                    紿:欺騙

13.下列句中加橫線字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金兵分四翼噪而前,兵敗退         莊宗受而藏之於廟

B.苟不已,則以死繼之               客初至,不冠不襪,以藍手巾裹頭

C.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預             今夜半,方期我決鬥某所

D.明年二月,死於朔廷               趙嘗五戰於秦,二敗而三勝

1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宣和末/高麗入貢/使者所過/調夫治舟/騷然煩費/傅言/索民力以妨農功/ 而於*無絲毫之益/宰相謂其所論同蘇軾/奏貶蘄州安置/

B.宣和末/高麗入貢/使者所過調夫治舟/騷然煩費/傅言/索民力以妨農功/ 而於*無絲毫之益/宰相謂其所論/同蘇軾奏/貶蘄州安置/

C.宣和末/髙麗入貢使者/所過調夫治舟/騷然煩費/傅言/索民力以妨農功/而於*無絲毫之益/ 宰相謂其所論/同蘇軾奏/貶蘄州安置/

D.宣和末/髙麗入貢使者/所過調夫治舟/騷然煩費/傅言/索民力以妨農功/而於*無絲毫之益/宰相謂其所論同蘇軾/奏貶蘄州安置/

15.下列對文中加橫線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登進士第,又可稱為進士及第,是科舉時代經殿試考試及第者之稱。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國武官選用和兵籍、*械、*令等事宜。

C.欽宗是廟號。廟號是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起的名號,如高祖、太宗、欽宗。

D.太子指封建時代君主兒子中被確定繼承君位的人,其他兒子被稱為庶子。

1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孫傅入仕以後,積極向上建言。他擔任禮部員外郎,對尚書蔡條縱論天下大事,勸蔡迅速有所變更,否則必將失敗,可惜他的建議沒有被採納。

B.孫傳上奏,請求恢復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書,從效用角度評價祖宗法度和熙、豐年間的法度,批評崇觀年間的法度,受到時人讚許。

C.孫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擄走欽宗後又索求太子,他藏匿了太子,並且殺了二宦官將首級送至金營,藉此暫時保全太子。

D.孫傅捨身取義,死後諡為忠定。太子被迫至金營,孫傅隨往,卻受到守門者勸阻,他表示身為太子傅,應誓死跟從太子;後被金人召去,死於北廷。

1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及選自課文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吾唯知吾君可帝*爾,苟立異姓,吾當死之。

(2)金人雖不吾索,吾當與之俱行,求見二酋面責之,庶或萬一可濟。

(3)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豈獨伶人也哉!

【回答】

12.A

13.B

14.A

15.D

16.C

17.(1)我只知道我們的君主可以稱帝統治中原這片土地,如果立異姓人做皇帝,我就為此立即死去。

(2)金人即使不索求我(這個人),我也應當與太子一起前往(同行),請求拜見兩位敵*將領酋長並當面斥責,也許萬一可以實現成功呢。

(3)禍與患常常是從微小的事情積累起來的,並且智勇的人大多被他們所溺愛的事物困住,難道僅僅是伶人嗎?

【解析】

12.

試題分析:A項,“以職論事而責之過矣,翰亦罷去”中“過”,根據前文意“以職論事而責”可知譯為為“過分、太甚”。句意為:只是就職論事責備的有點過頭而已。許翰也被罷職離開。

【考點定位】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

【技巧點撥】文言實詞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閲讀重點考核的內容,課標卷近幾年有加大難得的趨勢,考的詞語一般在課本中沒有出現,要求學生根據文意進行推斷,答題時注意分析詞語前後搭配是否得當,如此題的選項A“過”前面連接的是“責”,動詞,解釋為“責備”,顯然選項“過錯”不能搭配,可以判斷選項錯誤。根據內容“以職論事而責”可知譯為為“過分、太甚”。句意為:只是就職論事責備的有點過頭而已。許翰也被罷職離開。還要注意近幾年文言實詞錯誤選項經常出現一詞多義現象,文言詞語大部分對應的是現代漢語的一個詞語,但也有詞義轉移的現象,答題時應該重點注意。

13.

試題分析:B項都譯為拿,用。A項分別表修飾;表順承。C項前句為所字結構;後句譯為處所,地方。D項分別譯為在;和,同。

【考點定位】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

【技巧點撥】文言實詞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閲讀重點考核的內容,課標卷近幾年有加大難得的趨勢,要求學生根據文意進行推斷,答題時注意分析詞語前後搭配是否得當,如此題的選項D前句譯為在,“明年二月,死於朔廷”,介詞表示地點。後句譯為和、同,“趙嘗五戰於秦,二敗而三勝”,表示“和趙國作戰五次”。此外還需要注意是否合語境,感**等。文言詞語大部分對應的是現代漢語的一個詞語,但也有詞義轉移的現象,答題時應該重點注意。

14.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文言斷句。文言斷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後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職名、文言虛詞、句子結構以及語段中動詞的賓語或補語等斷句。根據語法結構、邏輯規律作出判斷。解答本題應首先明白語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對語句進行斷句。“宣和末高麗入貢使者所過調夫治舟騷然煩費傅言索民力以妨農功而於*無絲毫之益宰相謂其所論同蘇軾奏貶蘄州安置”,這段話斷句的標誌有:人名詞,比如“高麗”“傅”“蘇軾”“蘄州”,時間名詞“宣和末”,藉助這些內容即可斷開。聯繫起來,這句話的意思是“宣和末年,高麗人入朝進貢,使者經過的地方,徵調民夫整治舟船,騷動混亂,大量耗費。孫傅説,索求民力以至於妨害了農業生產,這樣對於中原地區沒有一點好處。在想認為他説的和蘇軾的話相同,就上奏皇帝把他貶為蘄州安置”。

【考點定位】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名師點睛】對於文言斷句類型的題目,不要急於答題,應當先誦讀這個篇段,通過誦讀,力求對全文的內容有個大體的瞭解,憑語感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範圍,然後再集中精力分析難斷處,遵循先易後難的原則。找虛詞、察對話 、依總分 、據修辭 、對稱 、反覆、辨句式。抓虛詞看位置:①“夫、惟、蓋、凡、竊、請、敬”等發語詞和表敬副詞,經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語氣詞“其、蓋、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斷句,常用於句首的相對*的歎詞,如嗟夫、嗟乎、嗚呼等,前後都可斷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關聯詞,如“苟”“縱”“是故”“於是”“向使”“然而”“無論”“至若”“是以”“繼而”“縱使”“然則”等前面大多可以斷句;常在句首的時間詞,如“頃之”“向之”“未幾”“已而”“斯須”“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幫助斷句。②“乎、哉、也、矣、歟、焉”等語氣詞經常放在句尾;句末語氣詞“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後面可斷句。③“以、於、為、而、則”等連詞經常放在句中。(2)對話、引文標誌: 文言文的對話、引文常常用“曰”、“雲”為標誌,兩人對話,一般第一次對話出現人名,以後就用“曰”而省略主語。關於利用虛詞斷句,這裏有一個口訣,或許對同學們斷句會有些幫助:“曰”後冒(:),“哉”後歎(!),“夫”“蓋”大都在句前。 “於”“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後面畫圓圈(。)“耶”“乎”經常表疑問(?),“也”“者”作用要停頓。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記牢。如本題藉助人名詞,比如“高麗”“傅”“蘇軾”“蘄州”,時間名詞“宣和末”,藉助這些內容即可斷開。

15.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識記文學常識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識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曆法、樂律、地理、官職、科舉、姓名、宗法等。這類試題一般不考過於冷僻的內容,涉及的大多是科舉、姓名、禮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時知識的積累。本題D“其他兒子被稱為庶子”錯。庶子是指嫡子以外的眾子或妾所生的兒子。

【考點定位】識記文學常識。能力層級為識記A。

【名師點睛】庶子:也稱“庶孽”、“庶男”,指庶妻所生的兒子。即媵、妾、侍女、婢女、家妓、情婦所生之子。需要説明的是:“平妻”所生的兒子,不是庶子,而是“嫡子”,所以有時會出現兩位或兩位以上的嫡長子,但是,平妻所生嫡長子的地位稍低於嫡妻所生嫡長子。庶子的地位,低於嫡子,一般不能承奉祖廟的祭祀和承襲父祖的地位。平時需要注意積累。

16.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C原文根據文本內容“傅留太子不遣。密謀匿之民間,別求狀類宦者二人殺之,並斬十數死囚,持首送之”可知,“他密謀藏匿太子”一事最終沒有施行。且殺的是“狀類宦者”。

【考點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這道題目是概括歸納文章內容。解答此類題的方法是:①抓住題幹,讀全讀準。在閲讀題目時,須讀全、讀準題幹,切忌走馬觀花。所謂讀全,就是對題幹中的所有要求要一個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謂讀準,就是要準確地把握題幹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選對的還是選錯的,是概括內容還是分析觀點。只有對題幹作全面、準確的分析理解,才能準確地答題。②放回原文,查對正誤。特別是在時間、地點、官職,人物的行為、實效方面,應仔細查對原文的詞句,全面理解,綜合分析,兩者間的差別正是把握全文的關鍵所在。對似是而非處,要有借題解文的意識。C項根據文本內容“傅留太子不遣。密謀匿之民間,別求狀類宦者二人殺之,並斬十數死囚,持首送之”可知,“他密謀藏匿太子”一事最終沒有施行。且殺的是“狀類宦者”。

17.

試題分析:主要重點詞語的翻譯:(1)唯——只,帝——統治(名詞做動詞),苟——如果。(2)俱——一起,面——當面(名詞用作狀語),責——斥責,濟——成功。(3)忽微——細微的事情(形容詞活用為名詞),溺——溺愛的事物(動詞活用為名詞),“夫禍患常積於忽微”(狀語後置句),“智勇多困於所溺”(被動句)。

【考點定位】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技巧點撥】本題首先要找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官職等;然後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後再確定關鍵字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於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平時訓練時注意自己確定句子的賦分點,翻譯時保*賦分點的落實,如此題中的“唯”“帝”“面”等詞語的落實,還要注意翻譯完之後一定要注意對句子進行必要的整理,“夫禍患常積於忽微”(狀語後置句),“智勇多困於所溺”(被動句)。使句意通順。建議翻譯時打草稿。

【參考譯文】

孫傅,字伯野,是海州人,考中了進士。擔任禮部員外郎一職。當時蔡條是尚書,孫傅給他陳述天下的事情,勸告他要立即有所變更。不這樣的話一定會失敗。蔡條沒 有采用他的話。升到中書舍人。宣和末年,高麗人入朝進貢,使者經過的地方,徵調民夫整治舟船,騷動混亂,大量耗費。孫傅説,索求民力以至於妨害了農業生產,這樣對於中原地區沒有一點好處。在想認為他説的和蘇軾的話相同,就上奏皇帝把他貶為蘄州安置。給事中許翰認為孫傅的言論雖然偶爾與蘇軾的相合,本意也沒有別的,只是就職論事責備的有點過頭而已。許翰也被罷職離開。靖康元年,朝廷徵召孫傅擔任給事中,晉升為兵部尚書。他上奏章請求恢復祖宗的法令制度,欽 宗問他原因,他説:“祖宗的法令能讓百姓受惠,熙豐年間的法使國家受惠,崇觀年間的法令使奸人得到好處。”當 時的人認為他説的是至理名言。靖康十一月,被任命為尚書右丞,不久又改任為樞密院同知,金人包圍了都城,孫傅日夜親自抵擋箭石。金兵分四面鼓譟着前進,宋兵敗退,掉到了護龍河中,屍首都把護龍河填滿了,城門急忙緊閉。這一天,金人於是登上了都城。靖康二年正月,欽宗到金國大帥的營帳求和,讓孫傅輔佐太子留 守都城,依然兼任少傅,二十天了皇帝也沒有返回。孫傅多次寫信請求進過送還皇帝。等到廢欽宗立金人的文書到達,孫傅非常悲痛地説:“我只知道只有我們的君主能做*的皇帝,如果立異姓人做皇帝,我就為此而死。”金人來索求太上皇、皇帝皇后、諸位王爺,嬪妃。孫傅留下了太子不遣送。祕密地謀劃着把太子藏到民間,另外找到了像宦官的兩個人殺了他們,並殺了幾十個死囚,帶着他們的首級送給了金人,對金人説:“宦官想要私下裏讓太子出城,城門口的人互 相爭鬥殺了他們,誤傷了太子。趁着大帥的*隊*平定的機會,殺了這些作亂的人來獻上,如果還是不停止,我就只有用死來繼續。”過了五天,沒有肯承擔這件事情的人,孫傅説:“我是太子的老師,應當和太子一同生死。金人雖然不索取我本人,我也應當跟太子一起去,求見兩位敵帥當面譴責他們,或者還有可能把事情辦好。”於是跟從太子一起前往。守門的人説:“金人想要的是太子,留守你參與什麼?”孫傅説:“我是宋朝的大臣,三太子的老師,應當誓死相隨。”這一天晚上,留宿在城門下,第二天,被金人召去。第二年二月,死在北廷。紹興年間,追贈他為開府儀同三司,諡號忠定。

知識點:人物傳記類

題型:文言文閲讀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