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題。孫傅,字伯野,海州人。登進士第,為禮部員外郎。時蔡翛(xiao)為尚書,傅為言天...

來源:國語幫 9.16K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題。孫傅,字伯野,海州人。登進士第,為禮部員外郎。時蔡翛(xiao)為尚書,傅為言天...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題。

孫傅,字伯野,海州人。登進士第,為禮部員外郎。時蔡翛(xiao)為尚書,傅為言天下事,勸其亟有所更,不然必敗。翛不能用。遷至中書舍人。宣和末,高麗入貢,使者所過,調夫治舟,騷然煩費。傅言:“索民力以妨農功,而於*無絲毫之益。”宰相謂其所論同蘇軾,奏貶蘄州安置。給事中許翰以為傅論議雖偶與軾合,意亦亡他,以職論事而責之過矣,翰亦罷去。靖康元年,召為給事中,進兵部尚書。上章乞復祖宗法度,欽宗問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豐法惠國,崇、觀法惠奸。”時謂名言。十一月,拜尚書右丞,俄改同知樞密院。金人圍都城,傅日夜親當矢石,金兵分四翼噪而前,兵敗退,墮於護龍河,填屍皆滿,城門急閉。是日,金人遂乘城。二年正月,欽宗詣金帥營,以傅輔太子留守,仍兼少傅。帝兼旬不返,傅屢貽書請之。及廢立檄至,傅大慟曰:“吾唯知吾君可帝*爾,苟立異姓,吾當死之。”金人來索太上、帝后、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謀匿之民間,別求狀類宦者二人殺之,並斬十數死囚,持首送之,紿金人曰:“宦者欲竊太子出,都人爭鬥殺之,誤傷太子。因帥兵討定,斬其為亂者以獻。苟不已,則以死繼之。”越五日,無肯承其事者。傅曰:“吾為太子傅,當同生死。金人雖不吾索,吾當與之俱行,求見二酋面責之,庶或萬一可濟。”遂從太子出。金守門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預?”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當死從。”是夕,宿門下;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於朔廷。紹興中,贈開府儀同三司,諡曰忠定。

(節選自《宋史·孫傅傳》)

16.對下列句子中劃線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意亦亡他,以職論事而責之過矣     亡:同“無”

B.是日,金人遂乘城                 乘:登上

C.持首送之,紿金人曰               紿:告訴

D.求見二酋面責之,庶或萬一可濟     濟:成功

17.下列對文中劃線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説,不正確的一項是

A.登進士第,又可稱為進士及第,指科舉時代經考試合格後錄取成為進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國武官選用和兵籍、*械、*令等事宜。

C.太子指封建時代君主兒子中被確定繼承君位的人,有時也可指其他兒子。

D.廟號是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起的名號,如高祖、太宗、欽宗。

1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孫傅入仕以後,積極向上建言。他擔任禮部員外郎,對尚書蔡翛縱論天下大事,勸蔡迅速有所變更,否則必將失敗,可惜他的建議沒有被採納。

B.孫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擄走欽宗後又索求太子,他密謀藏匿太子,殺二宦者將首級送至金營,告訴金人説,這就是誤傷太子之人。

C.孫傳上奏,請求恢復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書後,從效用角度高度評價祖宗法度和熙、豐年間的法度,批評崇、觀年間的法度,受到時人讚許。

D.孫傅捨身取義,死後諡為忠定。太子被迫至金營,孫傅隨往,卻受到守門者勸阻,他表示身為太子傅,應誓死跟從太子;後被金人召去,死於北廷。

1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吾唯知吾君可帝*爾,苟立異姓,吾當死之。

(2)金人雖不吾索,吾當與之俱行,求見二酋面責之。

【回答】

16.C

17.C

18.B

19.(1)我只知道我的君王可以在中原稱帝而已,如果另立異姓,我將為此而死。(關鍵詞“帝”“苟”“死”各1分,句意2分)

(2)金人雖然沒有點名要我,我也應該跟太子一起去,求見兩位首領當面指責他們。(關鍵詞“雖”“不吾索”“面”各1分,句意2分)

【解析】

16.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文言實詞在文中含義的理解能力。思考時,要靠平時對課文知識的積累,在課外文言文閲讀當中,辨析重要詞語的含義正確與否,有時就需要結合具體的語境,根據上下文推斷出其詞義,C項,“紿”是“欺騙”的意思。故選C。

【考點定位】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技巧點撥】文言實詞的解釋,要重視那些在所學課中出現頻率較高的詞語,那些意義與現代漢語中已有較大差異的詞語,以及一詞多義的詞語。文言實詞應該用規範的現代漢語詞語予以解釋,並且要根據該詞在某句子中的切實意義給予恰當的解釋,以使句子前後語氣通暢、意義明白正確為標準。具體分析時,還要結合着具體語境分析。

17.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識和篩選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題,可根據平時的積累,將表述錯誤的選項找出即可。C項,太子又稱皇儲、儲君,是封建時代“被確定繼承君位的人”,不能指“其他兒子”。故C選。

【考點定位】識記文學常識。能力層級為識記A。

【技巧點撥】文學常識的識記能力是近幾年高考的一個常考點,命題人往往將此考點和篩選信息的能力放在文言文閲讀命題中進行考查,解答此類題,考生往往會有一個方向上的誤區,即考生誤認為從文本中即可找到*,而實際上,考查的內容主要依靠考生平時對文學常識的積累與不斷的複習鞏固。選項中有關文學常識的表述,往往會在朝代、管理部門、人物等方面偷偷的改換其它的內容,迷惑考生,思考時,一定要細心辨別。

18.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分析時,要在準確把握文意的基礎上,帶着選項回到原文進行比較分析,作出判定。B項,“殺二宦者”錯誤,文中是説殺了兩個“像宦官的人”。故選B。

【考點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常見的設誤角度有:曲解詞義、誇大其詞、以偏概全、張冠李戴、顛倒是非、因果混淆、時序錯位(時間順序顛倒)、無中生有、添枝加葉。其中一個錯誤項的錯誤設置有隱蔽*和迷惑*,它往往在大體正確的前提下設置一些與原文時間、地點、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內容、詞語。做題時要仔細推敲,認真比對。

19.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理解句子翻譯的能力。古文翻譯要做到字字落實,尤其注意關鍵字的翻譯,把單音節詞換成雙音節詞,同時要注意補出省略成分,調整語序。本題需要重點關注的關鍵詞:“帝”“苟”“死” “雖”“不吾索”“面”。

【考點定位】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名師點睛】解答句子翻譯題,首先要找出關鍵字或句式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於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

【參考譯文】

孫傅,字伯野,是海州人。考中進士,擔任禮部員外郎一職。當時蔡翛擔任尚書,孫傅給他陳述天下的政事,勸告他要立即有所變更,不這樣的話一定會失敗。蔡翛沒有采用他的話。孫傅升到中書舍人。宣和末年,高麗人入朝進貢,使者經過的地方,徵調民夫整治舟船,引起騷動,費用又頗多。孫傅説:“索求民力以至於妨害了農業生產,這樣對於中原地區沒有一點好處。”宰相認為他的言論和蘇軾的相同,上奏皇帝把他貶為蘄州安置。給事中許翰認為孫傅的言論只是偶然與蘇軾的相合,也沒有別的意思,依據職責論事而受責備有點過頭。許翰也被免職。靖康元年,朝廷徵召孫傅擔任給事中,晉升為兵部尚書。他上奏章請求恢復祖宗的法令制度,欽宗問他,孫傅説:“祖宗的法令能讓百姓受惠,熙寧、元豐年間的法度使國家受惠,崇寧、大觀年間的法令使奸人得到好處。”當時的人認為他説的是至理名言。靖康十一月,孫傅被任命為尚書右丞,不久又改任同知樞密院。金人圍攻都城,孫傅日夜親自冒着箭矢督戰。金兵分四面鼓譟着進攻,孫傅的*隊敗退,掉進護龍河,屍首都把護龍河填滿了,城門急忙關閉。當天,金兵就攻進城裏。靖康二年正月,欽宗到金兵元帥營去,讓孫傅輔佐太子留守都城,孫傅仍然兼任少傅。欽宗二十天了還沒有返回,孫傅多次寫信請求金營放回欽宗。等到廢立皇帝的檄書傳來,孫傅大哭道:“我只知道我的君王可以在*稱帝而已,如果另立異姓,我將為此而死。”金人來索要太上皇、皇后、諸王、妃主,孫傅留下了太子不遣送。祕密地謀劃着把太子藏到民間,另外找到了像宦官的兩個人殺了他們,並殺了幾十個死囚,帶着他們的首級送給了金人,對金人説:“宦官想要私下裏讓太子出城,京城的人爭相鬥殺宦官,誤傷了太子。於是率兵*平定,殺了這些作亂的人來獻上其首級。如果不停止索求,太子就會自殺。”過了五天,沒有肯承擔這件事情的人。孫傅説:“我是太子的老師,應當和太子同生死。金人雖然沒有點名要我,我也應當跟太子一起去,求見兩位首領當面指責他們,或者還有成功的可能。”於是跟從太子出城。守城門的金兵説:“金人想要的是太子,留守何必參與?”孫傅説:“我是宋朝的大臣,而且是太子的老師,應當誓死相隨。”當晚,留宿在城門下;第二天,被金人召去。第二年二月,死在北廷。紹興年間,被追贈為開府儀同三司,諡號為忠定。

知識點:人物傳記類

題型:文言文閲讀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