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文後各題。和子由澠池懷舊①蘇軾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

來源:國語幫 1.91W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文後各題。和子由澠池懷舊①蘇軾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

閲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文後各題。

和子由澠池懷舊①

蘇軾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題②。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③。

【注】①嘉佑八年(1061年),作者赴任陝兩路過澠池。其弟蘇轍送至鄭州,然後返回京城開封,寫了《懷澠池寄子瞻兄》寄贈。作者遂作此和詩。②據蘇轍所注·兄弟二人昔日一同應舉,過宿澠池縣寺舍,曾在老僧奉閒的僧房壁上題詩。③蘇軾自注“往歲.馬死於二陵,騎驢至澠池”。

13.詩歌最後兩句回憶往昔路過澠池的情景,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14.宋詩富於理趣,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這首詩是怎樣説理的。

【回答】

13.詩歌最後兩句回憶二人當年趕考時“馬死於二陵,騎驢至澠池”的坎坷經歷,表達了作者對二人共同經歷的懷念;暗示弟弟,我們曾經經歷過不少的坎坷艱難,但我們都戰勝了,走過了,如今只須放眼將來,鞭策自己奮發向前。

14.①前兩聯用比喻説理,詩人把人生比作“飛鴻踏雪泥”,鴻雁在飛行過程中偶一駐足雪上,留下印跡,但鴻飛雪化,很快就了無蹤跡;人生也是行無定蹤,充滿了偶然和未知,就如飛鴻落在雪面上留下的爪跡,你不能憑藉這偶爾為之的爪跡,而推斷鴻飛何處。②第三聯借事明理,用路過澠池縣所看到的人事變化來説明事物的消亡乃自然規律,人生中偶然留下的痕跡也很快不復存在,因此不必過分在意。③運用對比(今昔對比)説理。曾經留宿的澠池寺舍人物已非,詩人以寺舍的今昔變化説明世事變化乃自然之理;兄弟二人的境況也今非昔比,昔日兄弟二人趕考路途的艱*,與如今二人高中進士、前途光明形成對比,暗含困難終會過去,只須放眼將來,奮發向前之意。

【解析】

13.

試題分析:這是一道分析詩歌的情感的題目,是詩歌的必考的題目之一。答題時要注意結合詩歌的標題、註釋和詩中表情達意的重點字詞語進行分析,此題就拿崤山道上,騎着蹇驢,在艱難崎嶇的山路上顛簸的經歷來説,豈不就是一種歷練,一種經驗,一種人生的財富?所以,人生雖然無常,但不應該放棄努力;事物雖多具有偶然*,但不應該放棄對必然*的尋求。事實上,若不經過一番艱難困苦,又怎能考取進士,實現抱負呢?

【考點定位】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鑑賞評價D。

【技巧點撥】詩歌的情感分析的題目一直是考試的重點,但是考核的難度並不是太大,存在的問題主要是不知道答題的突破口,答題時要注意結合詩中標題、註釋和詩中表情達意的重點句子作答,重點是在自己的*要包含詩歌中的重點詞語,這樣就能和給的*無限接近,還要注意一般詩歌的情感都要求結合詩句分析,答題時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棄詩句。此題注意結合尾聯裏的內容分析,詩歌最後兩句回憶二人當年趕考時“馬死於二陵,騎驢至澠池”的坎坷經歷,表達了作者對二人共同經歷的懷念。

14.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説理所用的手法。這首詩的理趣主要體現在前四句上,“雪泥鴻爪”也作為一個成語被後世廣泛傳誦。但從寫作手法上來看,也頗有特*。紀昀曾評道:“前四句單行入律,唐人舊格;而意境恣逸,則東坡之本*。”所謂“唐人舊格”,大致上指崔顥《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作為七律,三、四兩句本該對仗,此卻一意直下,不作講求。蘇軾的“泥上”二句,也可算是對仗,但其文意承上直説,本身也帶有承接關係,所以是“單行入律”。“意境恣逸”的意思,就是不僅字面上飄逸,行文中有氣勢,而且內涵豐富,耐人尋味,不求工而自工。這正是蘇軾的“本*”。

【考點定位】鑑賞文學作品的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為鑑賞評價D。

【技巧點撥】規範答題:第一步,指出運用了哪種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樣運用了這種手法。第三步,簡析這種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達意中作用。表現手法:賦、比、興;抑揚變化、鋪陳描寫、象徵、聯想、襯托、對比、想象、聯想、照應、託物言志等。如本題三、四兩句本該對仗,此卻一意直下,不作講求。蘇軾的“泥上”二句,也可算是對仗,但其文意承上直説,本身也帶有承接關係,所以是“單行入律”。“意境恣逸”的意思,就是不僅字面上飄逸,行文中有氣勢,而且內涵豐富,耐人尋味。答題時要注意每條中手法和分析。

知識點:

題型:語言表達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