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下面兩首宋詩,完成後面的題。澄邁驛通潮*二首①蘇軾倦客愁聞歸路遙,眼明飛*俯長橋。貪看白鷺橫秋浦,不覺青林...

來源:國語幫 1.27W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兩首宋詩,完成後面的題。澄邁驛通潮*二首①蘇軾倦客愁聞歸路遙,眼明飛*俯長橋。貪看白鷺橫秋浦,不覺青林...

閲讀下面兩首宋詩,完成後面的題。

澄邁驛通潮*二首①

蘇軾

倦客愁聞歸路遙,眼明飛*俯長橋。貪看白鷺橫秋浦,不覺青林沒晚潮。

餘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陽招我魂②。杳杳天低鶻沒處,青山一髮是中原。

【注】:①這兩首七絕作於元符三年(1100年),詩人離儋州之前。澄邁,縣名,在今海南島;通潮*,一名通明*,在澄邁縣西。②帝遣巫陽招我魂:帝,指上帝;巫陽,古代女巫名。這裏詩人化用《楚辭·招魂》之意,借上帝以指朝廷,借招魂以指奉旨內遷。 

14.第一首詩中,詩人的情感經歷了哪些變化,請簡要分析(5分) 

15.請分別賞析兩首詩結句的表達效果。(6分) 

【回答】

14.詩人的情感經歷了愁悶、豁朗、惆悵的變化。先是寫自己長期羈絆在外,倦於漂泊,歸路漫漫,愁緒滿懷;但當詩人登上通潮*,俯視長橋,遠眺白鷺,眼前一亮,情感由低抑轉為豁朗;而在不知不覺間,時光流逝,天*轉暗,作者又回入到寂寞和惆悵中。(答出2種情感3分,3種5分)

15.第一首詩的結句,用一個“沒”字寫晚潮,動中顯靜。在這寧靜中,時光悄然消逝,晚潮悄然而退,只有一片青葱的樹林映着最後一抹斜輝。該句景中寓情,表現出詩人身在異鄉的落寞惆悵。(3分)第二首詩的結句,用髮絲來比喻天際的青山,新鮮別緻。雄偉壯觀的青山在地平線上僅露出如一絲纖發般的遠影,可見青山之遙,中原之遠。詩人借遠渺之景抒寫對故鄉的懷念之情。(3分)

【解析】

14.

試題分析:首句“倦客愁聞歸路遙”,開門見山地點明詩人的心境和處境。“倦”字令人想見詩人旅途顛沛、神情困頓之態;而“歸路”之“遙”,則暗示出漂泊之遠,一懷愁緒由此而起。“ 詩人懷着思鄉的愁悶心情獨自行走,突然眼前一亮:前面有一座飛檐四張的高*,凌空而起,俯視着跨水長橋。“眼明飛*俯長橋”點出“通潮*”之題。“眼明”二字極其準確地寫出詩人對突兀而起的通潮*的主觀感受。詩歌很自然地由抒情轉到寫景:“貪看白鷺橫秋浦,不覺青林沒晚潮。”正因為“貪看”,全副身心被自然景*所吸引,故而不覺時光流逝。寫得意氣悠然閒適,大有與物同化之趣。最後一句用一個“沒”字寫晚潮,雖然是動態,卻也是無聲無息,令人不覺其“動”。正是在這至寧至靜的境界中,時光悄然消逝,晚潮悄然而退,只有一片青葱的樹林映着最後一抹斜輝。而從詩人倚軒凝然不動的身影中,表現出深切的寂寞和一絲莫明的惆悵。

考點: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鑑賞評價D。

15.

試題分析:第一首詩最後一句用一個“沒”字寫晚潮,雖然是動態,卻也是無聲無息,令人不覺其“動”。正是在這至寧至靜的境界中,時光悄然消逝,晚潮悄然而退,只有一片青葱的樹林映着最後一抹斜輝。而從詩人倚軒凝然不動的身影中,表現出深切的寂寞和一絲莫明的惆悵。第二首詩後兩句以遠渺之景抒寫對故鄉的懷念之情。“天低鶻沒”,筆觸洗煉,氣韻清朗,極具情致。而“青山一髮”,用頭髮絲來比喻天際的青山,更是新鮮別緻。

考點:鑑賞文學作品的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為鑑賞評價D。

知識點:

題型:語言表達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