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下面的詩歌,完成文後各題。澄邁驛通潮*二首①蘇軾(一)倦客愁聞歸路遙,眼明飛*俯長橋。貪看白鷺橫秋浦,不覺...

來源:國語幫 1.2W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的詩歌,完成文後各題。澄邁驛通潮*二首①蘇軾(一)倦客愁聞歸路遙,眼明飛*俯長橋。貪看白鷺橫秋浦,不覺...

閲讀下面的詩歌,完成文後各題。

澄邁驛通潮*二首①

蘇軾

(一)

倦客愁聞歸路遙,

眼明飛*俯長橋。

貪看白鷺橫秋浦,

不覺青林沒晚潮。

(二)

餘生欲老海南村,

帝遣巫陽招我魂②。

杳杳天低鶻沒處,

青山一髮是中原。

【注】

①這兩首七絕作於元符三年(1100年),詩人離開貶所儋州之前。澄邁,縣名,在今海南島;通潮*,一名通明*,在澄邁縣西。

②帝遣巫陽招我魂:帝,指上帝;巫陽,古代女巫名。這裏詩人化用《楚辭,招魂》之意,借上帝以指朝廷,借招魂以指奉旨內遷。

20.第一首詩中,詩人的情感經歷了哪些變化?請簡要分析。

21.請分別賞析兩首詩結句的藝術手法有何異同。

【回答】

20.

①愁悶。先寫自己長期羈絆在外,倦於漂泊,歸路漫漫,愁緒滿懷;

②豁朗。但當詩人登上通潮*,俯視長橋,遠眺白鷺,眼前一亮,情感由低抑轉為豁朗;

③惆悵。而在不知不覺間,時光流逝,天*轉暗,作者又回入到寂寞和惆悵中。

21.

同:景中寓情。①第一首借寧靜漸暗的夕陽之景抒發詩人身在異鄉的落寞惆悵。②第二首詩人借遠渺之景抒寫對故鄉的懷念之情。異:①第一首結句化動為靜。用一個“沒”字寫晚潮,動中顯靜。在這寧靜中,時光悄然消逝,晚潮悄然而退,只有一片青葱的樹林映着最後一抹斜輝。②第二首結句比喻。用髮絲來比喻天際的青山。雄偉壯觀的青山在地平線上僅露出如一絲纖發般的遠影,可見青山之遙,中原之遠。

【解析】

試題分析:

20.這是一道分析詩歌的情感的題目,是詩歌的必考的題目之一。答題時要注意結合詩歌的標題、註釋和詩中表情達意的重點字詞語進行分析,此題注意考查作者的情感變化,分析的時候結合文本分析,愁悶。先寫自己長期羈絆在外,倦於漂泊,歸路漫漫,愁緒滿懷;豁朗。但當詩人登上通潮*,俯視長橋,遠眺白鷺,眼前一亮,情感由低抑轉為豁朗;惆悵。而在不知不覺間,時光流逝,天*轉暗,作者又回入到寂寞和惆悵中。

【考點定位】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鑑賞評價D。

【技巧點撥】詩歌的情感分析的題目一直是考試的重點,但是考核的難度並不是太大,存在的問題主要是不知道答題的突破口,答題時要注意結合詩中標題、註釋和詩中表情達意的重點句子作答,重點是在自己的*要包含詩歌中的重點詞語,這樣就能和給的*無限接近,還要注意一般詩歌的情感都要求結合詩句分析,答題時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棄詩句。此題注意結合尾聯裏的內容分析,分析的時候藉助“倦客愁聞”“眼明”“青林沒晚潮”以及註釋關於詩人的介紹,愁悶。先寫自己長期羈絆在外,倦於漂泊,歸路漫漫,愁緒滿懷;豁朗。但當詩人登上通潮*,俯視長橋,遠眺白鷺,眼前一亮,情感由低抑轉為豁朗;惆悵。而在不知不覺間,時光流逝,天*轉暗,作者又回入到寂寞和惆悵中。

21.本題考查藝術手法。由題幹可知“結句的藝術手法有何異同”,選取最突出的、最明顯的手法分析。分別分析藝術手法,然後找出異同。相同之處是都用了寓情於景。注意結合詩句分析。

【考點定位】鑑賞文學作品的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為鑑賞評價D。

【技巧點撥】規範答題:第一步,指出運用了哪種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樣運用了這種手法。第三步,簡析這種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達意中作用。答題時要注意每條中手法和分析。同:景中寓情。①第一首借寧靜漸暗的夕陽之景抒發詩人身在異鄉的落寞惆悵。②第二首詩人借遠渺之景抒寫對故鄉的懷念之情。“不覺青林沒晚潮。”第一首結句化動為靜。用一個“沒”字寫晚潮,動中顯靜。在這寧靜中,時光悄然消逝,晚潮悄然而退,只有一片青葱的樹林映着最後一抹斜輝。“青山一髮是中原。”結句比喻。用髮絲來比喻天際的青山。雄偉壯觀的青山在地平線上僅露出如一絲纖發般的遠影,可見青山之遙,中原之遠。

知識點:

題型:語言表達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