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獨為神州惜大儒潘劍*陳寅恪,相信提到這個名字很多人都會忍不住發出一連串的驚歎號,...

來源:國語幫 9.83K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獨為神州惜大儒潘劍*陳寅恪,相信提到這個名字很多人都會忍不住發出一連串的驚歎號,...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獨為神州惜大儒

潘劍*

陳寅恪,相信提到這個名字很多人都會忍不住發出一連串的驚歎號,驚歎他的大腦到底是什麼材料做成的,其記憶力之強、知識面之廣簡直令人歎為觀止。

對於陳寅恪的記憶力,經過口口相傳,難免帶上一點傳奇**,有人説他會背唐詩十萬首,又有人説他會背《十三經》。如果這是真的話,那麼陳寅恪堪稱神人了。

與陳寅恪的記憶力配套的,則是他的學問。陳寅恪的學問不僅讓凡夫俗子敬畏,就連與他比肩而立的大師都為之傾倒,其摯友吳宓稱讚他為“全*最為博學之人”,一向盛氣凌人的傅斯年則説:“陳先生的學問近三百年來一人而已。”

陳寅恪的學問,光語言一項就足以讓人震驚。其弟子季羨林在研究老師早年留學德國所作的64本學習筆記本時,發現其中“專就外族和外國語言而論,數目就大得可觀。英文、德文、法文、俄文等等,算是工具語言。梵文、巴利、印度古代俗語、藏文、蒙文、西夏文、滿文、新疆現代語言、新疆古代語言、伊朗古代語言、古希伯來語等等,算是研究對象語言。陳先生對於這些語言都下過深淺不同的功夫。還有一些語言,他也涉獵過,或至少注意到了,比如印地語、尼泊爾語等等”。季羨林只能以“氾濫無涯”來形容老師的語言水平。

陳寅恪的學識不僅名震國內,甚至揚威國外,成為學術界的一大現象。

前蘇聯學者在蒙古發掘出了三個突厥碑文,各國學者加以研究,竟無人能解讀。陳寅恪翻譯解釋之後,各國學者毫無異詞,同聲歎服。在日本史學界“被捧得如太陽”的白鳥庫吉研究中亞問題遇到疑難之處,寫信向柏林大學某教授求救,對方覆信説應請教*的陳寅恪教授,白鳥轉向陳氏,果然得到了滿意的*。白鳥庫吉感歎説,如果沒有陳教授的幫助,自己對這個問題可能至死不解。

令人驚異的是,陳寅恪在外留學十六年,在哈佛大學、柏林大學等歐美一流名校都轉了一圈,且成就斐然,人人折服。然而最終他不僅未能揣一張博士*回來,就連學士學位都沒有。陳寅恪曾就這個問題向自己的侄子陳封雄解釋道:“博士並不難,但兩三年內被一專題束縛住,就沒有時間學其他知識了。只要能學到知識,有無學位並不重要。”

我們知道,胡適前後在國外共獲得三十幾個博士學位,很多人對此津津樂道。不過在陳寅恪這樣的“反面教材”面前,胡適那一大堆點綴臉面的博士學位似乎顯得有點尷尬。

陳寅恪經常對學生説的一句話是:“前人講過的,我不講;近人講過的,我不講;外國人講過的,我不講;我自己過去講過的,也不講。現在只講未曾有人講過的。”剛開始還有學生對此不信,後來大家發現陳寅恪確實做到了。

陳寅恪的這種教學境界,背後是他不為人知的*勤勞動。很多學生都想當然地認為以陳寅恪的水平根本無須備課,其中包括季羨林。但當季羨林看到陳寅恪寫給傅斯年的一些信後,他就知道自己誤解了陳寅恪,在信中陳寅恪屢屢提到自己備課的艱*,如“一年以來,為清華預備功課幾全費去時間精力。”“在他人,回來即可上課,弟則非休息及預備功課數日不能上課。”類似的話在陳寅恪書信中還有很多。

陳寅恪自小體弱多病,再加上後來雙目失明,健康受到極大摧殘。當時,陳寅恪是清華中文系、歷史系合聘的教授,要在兩個系同時開課。時任清華歷史系主任雷海宗對陳寅恪説:“您現在的身體還是比較弱的,少開一門課吧。”陳寅恪答道:“我是教書匠,不叫我開課,那怎麼叫教書匠啊!”

新*成立前夕,貨*急劇貶值,即使陳寅恪這樣的大教授也難以為生。時任北大校長的胡適知道後,想贈陳寅恪一大筆美元。陳寅恪拒不接受,但又迫於一家幾口的生計,最後決定用自己的藏書來換胡適的美元,只象徵*地收了2000美元。據季羨林的看法:“在這一批書中,僅一部《聖彼得堡梵德大辭典》市價就遠遠超過這個數目了。”

*歷來對一流的文人特別重視,歷史大家、創立“食貨”學派的陶希聖就被他網羅帳下,當了他的*手撰寫了《*的命運》一書。*自比唐太宗,想找人寫一本“太宗傳”,他知道陳寅恪是*治隋唐史的泰山北斗,派人拿着重金上了陳家,但是陳寅恪毫不猶豫地拒絕了。

1966年,一場名為“文化大*”的浩劫拉開了序幕。陳寅恪未能倖免於這場*鬥爭。他的家中幾次受到衝擊,財物被紅衞兵們洗劫一空。*派為了折磨陳寅恪,以驗*他驚人的記憶力為名,強迫他背誦毛主席語錄,稍有差錯便用銅頭皮帶和棍棒加以毒打。此時陳寅恪的身體已經油盡燈枯。

1969年10月7日清晨5時許,因心力衰竭,陳寅恪終於在悽風苦雨中撒手人寰。

三百年才出一個的史學大師就這樣離去了。

“先生之著述,或有時而不彰。先生之學説,或有時而可商。惟此*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這是陳寅恪為好友王國維寫的銘文。很多人認為名為紀念王國維,實則是陳寅恪的“夫子自道”。或許,學術上的陳寅恪可以被超越,但是,精神上的陳寅恪很難被超越。

(原文有刪改)

相關鏈接:

①蘇東坡在《潮州韓文公廟碑》一文的開頭提到了士人的最高境界:“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

②陳寅恪在“*”受難的時候,其為王國維撰寫的“*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銘文的紀念碑被推倒扔進清華校河,無意中竟躲過了一劫。

9.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 陳寅恪在外留學多年,在哈佛大學、柏林大學等歐美一流名校學習過,卻連個學士學位都沒有獲得,這是件遺憾的事情。

B. 陳寅恪在健康受損的境況下還堅持在兩個系開課,表現了他的職業*守和敬業精神。

C. 旁人認為憑陳寅恪的記憶力和學識,根本無須備課,這其實是一種誤解;在陳寅恪寫給傅斯年的信中能體現他備課的認真與*苦。

D. 陳寅恪上課只講未曾有人講過的內容,表現了他的自信,展現了他的實力,更多的是背後艱*的付出;從他的教學境界看,他自詡教書匠實在過謙。

10.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和技巧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

A. 季羨林評價陳寅恪的語言水平達到了“氾濫無涯”的地步,既有驚歎讚賞,又暗藏批評:多而不精。

B. 文章第三段,引用了陳寅恪摯友吳宓和一向盛氣凌人的傅斯年所説的話,從側面烘托出陳寅恪學問之廣博,令人敬服。

C. 文章最後一段,引用陳寅恪寫的銘文“先生之著述,或有時而不彰。先生之學説,或有時而可商。惟此*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意在體現陳寅恪對王國維的敬佩。

D. 全文采用了總分總的結構,通過大量的材料,充分地表現出陳寅恪記憶力強、知識面廣的特點。

E. 用白鳥庫吉研究中亞問題遇到疑難之處,並在陳寅恪處得到了滿意的*一事説明了陳寅恪的學問高深,所學語言種類眾多,從而突出他記憶力之強,知識面之廣。

11.如何理解陳寅恪的“*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主張?請結合文中所寫的陳寅恪生平事蹟作分析。

【回答】

9.A

10.B

11.① 這是陳寅恪的人生寫照。②*人格是知識分子有氣節、有風骨的表現;自由思想是眾多知識分子的精神追求,不受*、權勢等左右。兩者相統一。③陳寅恪用藏書換美元,體現了他人格的*。拒絕為*當*手,體現了思想的自由。

【解析】

9.試題分析:A項,“卻連個學士學位都沒有獲得,這是件遺憾的事情”錯,對於陳寅恪沒有獲得學士學位的問題,作者沒有表示出遺憾,而是感到驚異。

10.試題分析:A項,無批評意。 C項,引用陳寅恪寫的銘文意在説明學術上的陳寅恪可以被超越,但是,精神上的陳寅恪很難被超越。D項,全文結構不是總分總,內容上除了表現陳寅恪超強的記憶力和廣博的知識外,還寫到了他的氣節、風骨等。

11.試題分析:本題要在理解詞語的含義基礎之上來回答。首先要結合文本理解“*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含義。這是陳寅恪為好友王國維寫的銘文。主要是講:王國維先生的學問著述也許存在紕漏,有些地方可以拿出來供大家品評。但他的精神*,思想自由,可以啟發一代代學人追求真理,不畏強權。 其實這也是陳先生一生的寫照,先生在二十年代提出"*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以來,終身未曾違背這一宗旨。*人格是知識分子有氣節、有風骨的表現;自由思想是眾多知識分子的精神追求,不受*、權勢等左右。兩者相統一。具體事例有:陳寅恪用藏書換美元,體現了他人格的*。拒絕為*當*手,體現了思想的自由。

點睛:探究題題型開放,但觀點必須緊扣文本要求,並與現實結合起來。做這類題,既要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時又要遵循“容易論*”的原則。答題思路可概括為:觀點——引據——論述——小結。觀點:明白無誤地表明觀點。這是第一個得分點。引據:恰當引用論據,遵循“內引外聯”的原則,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聯繫現實狀況。論述:即歸結回扣觀點,簡要作結。最後整合信息,分條陳述。要點全面,言之有據,言之成理,是此題得分的關鍵。

知識點:實用類文本閲讀

題型:現代文閲讀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