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陳寅恪先生軼事1925年,陳寅格的身影出現在清華園裏,接到國學院導師的聘書時,年...

來源:國語幫 7.06K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陳寅恪先生軼事1925年,陳寅格的身影出現在清華園裏,接到國學院導師的聘書時,年...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陳寅恪先生軼事

1925年,陳寅格的身影出現在清華園裏,接到國學院導師的聘書時,年僅36歲。清華大學新成立的國學研究院四大導師中最晚到校的陳寅恪,在當時並不出名,與王國維、梁啟超、趙元任相比,陳寅格既沒有顯赭的聲望,又沒有鎮服人心的學位。無著作、無*的陳寅恪受梁啟超(一説吳宓)舉薦為導師時,一度為當時的清華校長曹雲祥所拒絕。

陳寅恪治學面廣,宗教、歷史、語言,類學、校勘學等均有獨到的研究和著述。他曾言:“前人講過的,我不講;近人講過的,我不講;外國人講過的,我不講;我自己過去講過的,也不講。現在只講未曾有人講過的。”令人驚歎的是陳寅恪的博學,他在課堂上講授的學問貫通中西。因此,陳寅恪的課上學生雲集,甚至許多名教授如朱自清、馮友蘭、吳宓等都來聽他的課。 當年的華北學術界分成兩派,一派是本國培養的學者,另一派是有留學經歷的。本土派認為,留洋派不懂國情,你的學問再高,也是隔靴搔癢,解決不了*問題;留洋派就覺得本土派太迂腐,眼光太狹,不掌握現代化的工具:因而兩派互相瞧不起。但不管是哪一派,誰都不敢瞧不起陳寅恪,這在學術界堪稱傳奇。

1941年受*大學*文學系主任許地山所邀,任職客座教授,講授隋唐史,僅講授韋莊《秦婦吟》一詩,耗時兩個月。1941年8月4曰,許地山逝世,他接任系主任。1941年底*淪陷,學校停課,生活物資奇缺, 由於陳寅恪懂日文,日*十分禮遇之,寅恪拒不接受日人饋贈。期間寅恪閉門治學,撰《唐代*史略稿》一書,*日本*欲以高薪聘請其任*東亞學院院長,未果。

陳寅恪倡導,為人治學當有“*之精神,自由之思想”。1953年中科院擬任命他為*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長。在他1953年12月1曰的 《對科學院的答覆》裏,提出就任所長的兩個條件,第一條:“允許中古史研究所不學習*。” 第二條:“請給一允許*書,以作擋箭牌。”

陳寅格講學還注意自然啟發,着重新的發現。對學生只指導研究,從不點名,從無小考;就是大考,也只是依照學校的規章舉行,沒有不及格的。 他常説:問答式的筆試,不是觀察學生學問的最好辦法,因此每次他都要求學生寫短篇論文代替大考。但陳寅恪又強調:做論文要有新的資料或者新的見解,如果資料和見解都沒有什麼可取,則做論文也沒有什麼益處。

陳寅恪在講授歷史研究的心得時,常説:“最重要的就是要根據史籍或其他資料以*史實,認識史實,對該史實有新的理解,或新的看法,這就是史學與史識的表現。”他的學生曾經回憶道:“陳老師在講歷史研究時,常説:凡前人對歷史發展所留傳下來的記栽或追述,我們如果要*它為‘有’,則比較容易,因為只要能夠發現一二種別的記錄,以作旁*,就可以*它 為‘有’了;如果要*它為‘無’,則委實不易,千萬要小心從事。因為如你只查了一二種有關的文藉而不見其‘有’,那是還不能説定了,因為資料是很難齊全的,現有的文籍雖全查過了,安知尚有地下未發現或將發現的資料仍可*其非‘無’呢? ”陳寅恪對學術研究的嚴謹態度由此可見一斑。難怪傅斯年對他進行這樣的評價:“陳先生的學問,近三百年來一人而已!*近 代思想家、*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梁啟超説:我樑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總共著作還不如陳先生寥寥數百字有價值。

陳寅恪逝世後,因一直未能真正*,各地*不願接受寅恪先生的遺骨。骨灰先是寄存火葬場,後寄存銀河公墓。直到2003年才與夫人合葬於*西穿山植物園。墓碑旁一大石上由著名畫家黃永玉製陳寅恪終生恪守的 “*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有改動)

1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 陳寅恪受舉薦為導師時,為校長曹雲樣所拒絕的原因是沒有顯赫的聲望,又沒有鎮服人心的學位。

B. 陳寅恪的課上學生雲集,甚至許多名教授如朱自清、馮友蘭、吳遂 等都來聽他的課,主要是因為劉文典對他評價甚高。

C. 1941年底*淪陷,生活物資奇缺,寅恪拒不接受日人饋贈表現出他的民族大義和愛國主義情懷。

D. 陳寅恪講學注意自然啟發,着重新的發現。尤其讓學生佩服不已的是他對學術研究有着嚴謹的治學態度。

11.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當的兩項是

A. 對學生只指導研究,從不點名,從無小考;就是大考,也只是依照學校的規章舉行,沒有不及格的,説明陳寅恪比較善良和關心學生。

B. 不管是本土派還是留洋派,誰都不敢瞧不起陳寅恪,主要原因是他博學、治學面廣,課堂上講授的學問貫通中西。

C. 在陳寅恪看來,凡前人對歷史發展所留傳下來的記載或追述,如果要*它為‘無’,委實不易,因為資料是很難找齊全的。

D. 文章列舉了傅斯年、梁啟超對陳寅恪的評價,目的是突出陳寅恪的博學、治學嚴謹以及在學術界崇高的地位。

E. 文章介紹了陳寅恪傳奇的經歷,讓讀者比較立體地瞭解一代大師的風采。他生前獲得眾人的尊重,逝後也獲得了很高的評價。

12.陳寅恪墓碑旁大石上鐫刻的“*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這句話,在陳寅恪身上體現在哪些方面?請根據文本加以概括。

【回答】

10.B

11.AE

12.①無論著述還是講學,只講別人未曾講過的;②受命歷史研究所所長時,提出“不學*”“給*書”兩個條件;③講學注意自然啟發,從不小考,對學生只指導研究,以寫論文代替大考 ;④學術研究和指導學生做論文,着重新發現、新理解。

【解析】

10.試題分析:原文“令人驚歎的是陳寅恪的博學,他在課堂上講授的學問貫通中西。因此,陳寅恪的課上學生雲集,甚至許多名教授如朱自清、馮友蘭、吳宓等都來聽他的課。”

11.試題分析:A項,原文“他常説:問答式的筆試,不是觀察學生學問的最好辦法,因此每次他都要求學生寫短篇論文代替大考。”;E項,原文“陳寅恪逝世後,因一直未能真正*,各地*不願接受寅恪先生的遺骨”。

12.試題分析:注意從“學術研究”“著述講學”“做領導”的角度分析,然後列舉文中的具體事件加以説明。

點睛:探究的題目一般有兩個方向,一是向內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內挖掘的題目主要是針對文章的內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實際對文章的內容的提煉的過程,答題方式是觀點+原文例*。向外延伸主要是針對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對自己的啟示,答題時首先明確自己的觀點,然後結合生活中的事例進行論*,論*要圍繞自己的觀點進行,做到中心突出、簡單明瞭。此題屬於向內挖掘的類型,和足以觀點明確,分析透徹。

知識點:實用類文本閲讀

題型:現代文閲讀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