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題。陳寅恪進清華嶽南關於清華園橫空出世的“四大教授”或“四大導師”①的稱號最先由誰呼起,...

來源:國語幫 3.01W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題。陳寅恪進清華嶽南關於清華園橫空出世的“四大教授”或“四大導師”①的稱號最先由誰呼起,...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題。

陳寅恪進清華

嶽南

關於清華園橫空出世的“四大教授”或“四大導師”①的稱號最先由誰呼起,後來的研究者已難考*。據趙元任的夫人楊步偉回憶道:“上次劉壽民先生來還笑我説四大教授的名稱,但是這個稱呼不是我們自謅的,這實在是張先生找元任時信上如此説,第一次見面也如此説,而校長曹雲祥開會時也是如此稱呼的,劉先生或忘了,或沒聽見過,其實正式的名稱是四位導師,其餘的都是講師或助教……”“四大”的名稱當是清華校內高層首先呼出,爾後逐漸為社*接納默認的。

不過,在“四大”之中,只有趙元任一人懷揣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學位*書,而王、樑、陳等三位,均無博士、碩士頭銜,甚至連學士學位也未拿到。儘管頭上沒有金光閃閃的博士帽子,但三位學貫中西,思想、學問博大精深,堪稱當之無愧的學術大師。陳寅恪放洋十六載,於哈佛、柏林等美國、歐洲名校轉過一遍,終未能揣一張博士*回來。

從《吳宓日記》中可以看到,陳寅恪到清*學研究院出任導師,首先得益於時為籌備處主任的吳宓推薦。吳宓曾感慨道:“介紹陳來,費盡力氣。” 其中最根本的一個原因就是陳寅恪未得到一頂碩士或博士帽子。王國維與梁啟超二人由於其本身的資歷與在學術界光照日月的聲名,另當別論。而與陳幾乎同時就聘的導師趙元任和講師李濟皆為美國哈佛大學博士,且在國內學術界有了一定的名聲,故曹雲祥很快拍板定案,薦舉者彷彿是異乎尋常地輕鬆。

既然如此,著作等身的梁任公又憑什麼説自己所有的著述加起來不如陳氏寥寥數百字有價值呢?除了客套與自謙外,總要有一點憑*,否則曹雲祥也不會輕易相信。梁啟超説的這幾百字到底是指什麼呢?這便是陳寅恪於1923年在柏林求學期間,寫給其妹的一封書信。信中雲:

“……我今學藏文甚有興趣,因藏文與中文,系同一系文字。如梵文之與希臘、拉丁及英、俄、德、法文等之同屬一系。以此之故,音韻訓詁上,大有發明。因藏文數千年已用梵音字母拼寫,其變遷源流,較中文為明顯。如以西洋語言科學之法,為中藏文比較之學,則成效當較乾嘉諸老,更上一層。然此非我所注意也。我所注意者有二:一歷史(唐史西夏),*即吐蕃,藏文之關係不待言。一佛教,大乘經典,印度極少,新疆出土者亦零碎。及小乘律之類,與佛教史有關者多。*所譯,又頗難解。我偶取《金剛經》對勘一過,其註解自晉唐起至俞曲園止,其間數十百家,誤解不知其數。我以為除印度西域外國人外,*人則晉朝唐朝和尚能通梵文,當能得正確之解,其餘多是望文生義,不足道也。……寄此函至*,如*有滿蒙回藏文書,價廉者,請大哥五哥代我收購,久後恐益難得矣。”

很顯然,這封書信除了要求購書外,更多是在談論學術,所涉內容之深奧廣博,若不專門研習此項學問者,難知其所言與所以言。這封書信被當時主持《學衡》雜誌的吳宓得知,於這年8月的第二十期以《與妹書》為題刊載,梁啟超就是通過《學衡》看到了這封信,併為陳氏之博學傾倒。加之王國維從旁助力,陳寅恪才以導師的資格踏進了風景秀麗的水木清華,開始了悠悠四十載傳道、授業、解惑的“師者”生涯。

據陳寅恪的侄子陳封雄説,*戰爭後期,已遷往成都的燕京大學請陳寅恪擔任歷史系教授,他獲送六叔一家由重慶前往成都就職。到校後,叔侄二人談起歐美教育來。封雄好奇又不解地問:“您在國外留學十幾年,為什麼沒有得個博士學位?”陳答:“考博士並不難,但兩三年內被一專題束縛住,就沒有時間學其他知識了。只要能學到知識,有無學位並不重要。”後來,陳封雄半信半疑地向自己的姑夫俞大維提起此事,俞説:“他的想法是對的,所以是大學問家。我在哈佛得了博士學位,但我的學問不如他。”(節編)

注①:“四大導師”指的是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

相關鏈接:

① 我認為研究學術,最主要的是要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的精神。所以我説“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脱心志於俗諦之桎梏。”必須脱掉“俗諦之桎梏”,真理才能發揮,受“俗諦之桎梏”,沒有自由思想,沒有*精神,即不能發揚真理,既不能發揚真理,即不能研究學術。

——陳寅恪《對科學院的答覆》

② 陳寅恪對佛經翻譯、校勘、解釋,以及對音韻學、蒙古源流、李唐氏族淵源、府兵制源流、中印文化交流等課題的研究,均有重要發現,是國內外學術界公認的博學而有見識的史學家。1938年日本史學權威白鳥庫吉研究中亞史遇到疑難問題,向德、奧知名學者求助,未能解決,柏林大學乃推薦寅恪。他向寅恪請教後,才得到滿意解答。

10.下列對文章內容和藝術特點的分析,最恰當的兩項是

A.清華“四大導師”中只有趙元任有博士*,其他幾位連學士都不是,但校長曹雲祥雖然遲疑,還是敢於聘任,表現出他求賢若渴的品質。

B.《吳宓日記》透露出,李濟是哈佛大學博士,但是沒有被聘為“導師”,主要是因為他在學術界雖有一定的影響,但資歷不如其他幾位。

C.梁啟超認為自己學問不如陳寅恪,是因為《學衡》上發表的《與妹書》,信中涉及佛經翻譯、校勘、解釋,音韻學,中印文化等,博大精深。

D.陳寅恪不求學歷也是其脱離俗諦、有自由意志的另一種表現,他進清華得力於時任清*學研究院籌備處主任吳宓,此時,吳宓開始主編《學衡》。

E.這篇傳記引用楊步偉的談話、吳宓日記、陳寅恪書信等,資料翔實,體現了真實*原則;作者也通過夾敍夾議的形式表達了自己的情感態度。

11.根據傳記內容,請概括出這些*知識分子的幾種精神特質。

12.文章圍繞“陳寅恪進清華”展開,這樣寫有什麼好處?請簡要分析。

13.從陳寅恪的身上,你覺得我們可以學習借鑑一些什麼?請結合文章並聯系現實進行探究。

【回答】

10.CE。

11.(1)學業方面:追求學問,博學廣識,不斷進取;(2)為人方面:坦誠相待,謙虛胸懷,樂於助人;(3)*格方面:個*鮮明、人格*、儒雅大度。

12.(1)圍繞歷史人物某個時間段的事情展開,可以通過對小事件的解剖折*大時代的氣象,能收到以小寫大的效果。(2)以此為中心聚合材料。所有材料圍繞中心選擇、組織,中心突出,內容緊湊;(3)便於深度開掘。由於中心明確,可以進一步從多角度、多層次聚合材料,展現出事件背後豐富的背景,挖掘材料藴含的深層次內涵。

13.我們要學習這些品質(1)踏實誠懇,重視對學問的追求,重視真才實學的積累;(2)不要將外在的東西當作主要的,不為沽名釣譽,不為世俗名利學習;(3)要有自己*的精神和自由的意志,敢於追求真理;(4)求學問要有大境界,既博學廣識,又在某些領域精深耕耘。現實生活中,很多人熱衷於學歷,甚至假*,把學問當做裝飾品,為自己獲得名利;很多人做學問淺嘗輒止,怕吃苦,對學問沒有敬仰之心;很多人放棄*思考,用學問服務於假醜惡的東西,喪失了知識分子的靈魂,這都是我們要摒棄的。

【解析】

10.A項説曹雲祥求賢若渴不貼切。B項,不能從文中推出李濟任講師是資歷影響的結論,而且,將出處説成《吳宓日記》錯誤;D項從文中不能看出吳宓任主任和開始主編《學衡》是同一年。吳宓主編《學衡》是1922年,擔任主任是1925年。

11.題幹問的是“根據傳記內容,請概括出這些*知識分子的幾種精神特質。”,本題從把握文章內容要點的角度考查對傳記的分析概括。答此題時,首先要仔細審題,緊扣“*知識分子的幾種精神特質”這一點;其次要找準相應的答題區間,關注小標題的暗示;最後要分條概括,篩選文中的重要信息,重點是精神特質。可從三個方面概括:(1)學業方面;(2)為人方面;(3)*格方面。

12.題幹問的是“文章圍繞“陳寅恪進清華”展開,這樣寫有什麼好處?請簡要分析。”文章以“陳寅恪進清華”展開,以小見大,通過對小事件的解剖折*大時代的氣象。所有材料以“陳寅恪進清華”為中心,中心突出,內容緊湊;由於中心明確,可以進一步從多角度、多層次聚合材料,引用楊步偉的談話、吳宓日記、陳寅恪書信等,資料翔實,展現出事件背後豐富的背景,挖掘材料藴含的深層次內涵。

13.題幹問的是“從陳寅恪的身上,你覺得我們可以學習借鑑一些什麼?請結合文章並聯系現實進行探究。”把握傳主的形象,概括傳主的精神品質,要做到:(1)概括出主要事件,從事件的表現中把握其形象。(2)注意細節描寫。(3)關注傳主所處的時代、社會和家庭背景。(4)注意傳主和其他人的關係。通過以上方式,踏實誠懇,重視對學問的追求,重視真才實學的積累;不為沽名釣譽,不為世俗名利學習;(有自己*的精神和自由的意志,敢於追求真理,求學問要有大境界,既博學廣識,又在某些領域精深耕耘。實用類文本的閲讀重在獲取知識信息,“探究”是要探討窮究的意思,具體探究時,一要提出的見解具體明確;二要言之成理,能夠自圓其説。答題時要先表明自己的觀點,然後對自己的觀點作出分析論*,最好能結合所給的材料和社會現實展開,選擇材料時結合關鍵句“陳寅恪的品質”。

知識點:實用類文本閲讀

題型:現代文閲讀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