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題目。(19分)朱竹君先生傳姚鼐朱竹君先生,名筠,大興人,字美叔,又字竹君,與其弟石...

來源:國語幫 2.96W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題目。(19分)朱竹君先生傳姚鼐朱竹君先生,名筠,大興人,字美叔,又字竹君,與其弟石...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題目。(19分)

朱竹君先生傳

姚鼐

朱竹君先生,名筠,大興人,字美叔,又字竹君,與其弟石君珪,少皆以能文有名。先生中乾隆十九年進士,授編修,進至日講起居注①,官翰林院侍讀學士,督安徽學政,以過降級,復為編修。

先生初為諸城劉正分所知,以為疏俊奇士。及在安徽,會上下詔求遺書,先生奏言翰林院貯有《永樂大典》,內多有古書世未見者,請開局使尋閲,且言搜輯之道甚備。時文正在*機處,顧不喜,謂非政之要而徒為煩,欲議寢②之,而金壇於文襄公獨善先生奏,與文正固爭執,卒用先生説上之,四庫全書館自是啟矣。先生入京師,居館中,纂修《日下舊聞》。未幾,文正卒,文襄總裁館事,尤重先生。先生顧不造謁,又時以持館中事與意迕,一日見上,語及先生,上遽稱許朱筠學問文章殊過人,文襄默不得發,先生以是獲安,其後督福建學政,逾年,上使其弟珪代之,歸數月,遂卒。

先生為人,內友于③兄弟,而外好交遊。稱述人善,惟恐不至;即有過,輒復掩之。後進之士多因以得名。室中自晨至夕未嘗無客,與客飲酒談笑窮日夜,而博學強識不衰,時於其間屬文。其文才氣奇絕*,於義理、事物、形態無不備,所欲言者無不盡。尤喜小學,為學政時,遇諸生賢者,與言論若同輩,勸人為學先識字,語意諄勤,去而人愛思之。所欲著書皆未就,有詩文*若干卷。

姚鼐曰:餘始識竹君先生因昌平陳伯思是時皆年二十餘相聚慷慨論事摩厲講學其志誠偉矣豈第欲為文士已哉!先生與伯思,皆高才耽酒。伯思中年致酒疾,不能極其才。先生以文名海內,豪逸過伯思,而伯思持論稍中焉。先生暮年,賓客轉盛,入其門者,皆與交密,然亦勞矣。餘南歸數年,聞伯思亦衰病,而先生歿年才逾五十,惜哉!當其安徽、福建,每攜賓客飲酒同上詩,遊山水,幽險皆至。餘間至山中巖谷,輒遇先生題名,為想見之矣。

【註釋】①日講起居注官:日講是為帝王講解經史之官,起居注是記述帝王言行之官。②寢:平息,停止。③友于:指兄弟之間的親愛。語出《尚書君陳》:“惟孝,友于兄弟。”

13.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官翰林院侍讀學士,督安徽學政    督:督管

B.且言搜輯之道甚備                道:道理

C.而金壇於文襄公獨善先生奏        善:認為……好

D.先生與伯思,皆高才耽酒          耽:沉溺

14.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內多有古書世未見者           使來者讀之,悲予志焉

B.又時以持館中事與意迕         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

C.於義理、事物、形態無不備     激於義而死焉者也

D.去而人愛思之                 趙豈敢留璧而得罪大王

15.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朱筠曾得劉文正公和於文襄公的賞識,但朱筠並不像一般俗吏那樣奉承上司,還時常以公事頂撞他們,是一位難得的不阿私情的耿介之士。

B.乾隆皇帝“稱許朱筠學問文章殊過人”一事,朱筠“以是獲安”,這是文中頗有深意的一筆,由此可以想見朱筠與於公在館中相頂撞之激烈程度。

C.朱筠誠懇待友、提攜後進,“為學政時,遇諸生賢者,與言論若同輩,勸人為學先識字,語意諄勤”幾句,描繪出了一位忠厚長者的形象。

D.陳伯思也是一個才華橫溢而不隨流俗之人,與朱筠一樣“皆高才耽酒”。文中寫伯思即是在襯托朱筠。

16.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3分)

餘 始 識 竹 君 先 生 因 昌 平 陳 伯 思 是 時 皆 年 二 十 餘 相 聚 慷 慨

論 事 摩 厲 講 學 其 志 誠 偉 矣 豈 第 欲 為 文 士 已 哉

17.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7分)

(1)及在安徽,會上下詔求遺書,先生奏言翰林院貯有《永樂大典》。

                                                                                                       

餘間至山中巖谷,輒遇先生題名,為想見之矣。

                                                                                                           

【回答】

【*】

13.B

14.D

15.A

16.餘始識竹君先生/因昌平陳伯思/是時皆年二十餘/相聚慷慨論事/摩厲講學/其志誠偉矣/豈第欲為文士已哉!(對兩處得1分)

17.(1)後來到安徽,遇到皇上下詔搜求散佚的書籍,先生上奏説翰林院著有《永樂大典》。(2)我偶然來到山中崖谷,便遇見先生題名,是可推想而知的啊。

【解析】

13.

試題分析:“道”,方法。根據前句“請開局使尋閲”,再結合上下文,把“道理”代入語境中講不通。揣摩句意就可揣摩出應理解為方法。理解實詞一定要回語境,結合上下文來理解。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

14.

試題分析:A項,助詞,定語後置的標誌/……的人。B項,因/憑。C項,對於/向。D項的“而”都是表順承的連詞。對於材料中的虛詞,要結合上下文語境去推敲;對於高考重點考的18個虛詞,特別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視積累。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15.

試題分析:文中並沒有寫到朱筠頂撞劉文正公,只是寫到“而金壇於文襄公獨善先生奏,與文正固爭執”。解答此類題時,閲讀一定要細緻,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較,閲讀一定要沉得住氣。

考點: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鑑賞評價D。

16.

試題分析: 本題考查翻譯中的斷句。解答時要先回到上下文語境中,心中默譯一遍,翻譯時要關注句中的名詞、動詞、重點虛詞,例如本句中的“因、矣、豈”,這些地方有可能就是應該斷開的地方,再根據翻譯用斜線斷開。

考點: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17.

試題分析:翻譯第一句時注意“及”解釋為到,“會”解釋為遇到;第二句時注意“間”解釋為偶然,“輒”解釋為便,“為”解釋為是。做翻譯題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後思考命題者可能確定的賦分點,遵循“信、達、雅”的三字原則,運用“留、刪、替、補、調”的五字方法進行翻譯。

考點: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參考譯文:

朱竹君先生,名筠,大興人,字美叔,又字竹君,和他的弟弟石君珪,年少時都以會寫文章而出名。先生乾隆十九年中進士,授官編修,後升至日講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讀學士,督管安徽學政,因過降級,又重為編修。

先生起初受到諸城劉文正公賞識,被認為是疏朗俊偉奇特之士。後來到安徽,遇到皇上下詔搜求散佚的書籍,先生上奏説翰林院著有《永樂大典》,裏面有很多當世見不着的古書,請成立一個專門機構來搜尋校閲,並且陳述的蒐集方法也十分完備。當時劉文正在*機處,卻不高興,認為不是緊要的政事而徒增煩惱,打算建議讓這事停下來,而唯獨金壇文襄公認為先生的奏議很好,跟劉文正堅決爭執,最終採用先生的意見上奏給了皇上,四庫全書館從此啟動了。先生進入京城,住在館中,纂修《日下舊聞》。不久,文正去世,文襄任四庫館事務總裁,特別看重先生。先生卻不去拜訪,還不時因主持館中事跟他的意見牴觸,文襄感到十分遺憾。一天見到皇上,談及先生,皇上便稱許朱筠學問文章遠超別人,文襄默然不能發話,先生因此而安然無事。其後督理福建學政,過了一年,皇上派他弟弟珪接替他,回來幾個月,就去世了。

先生為人,在家與兄弟友善,而在外喜好交遊。稱讚別人的好處,唯恐沒有説到極致;若有過錯,就總是掩飾。後進之士多因他的稱許而得名。先生房中從早到晚不曾沒有客人,整日整夜跟客人飲酒談笑,博學強記卻不衰減,還時常在這期間寫文章。他的文章才氣新奇豪放,對於義理、事務、情態,無不具備,想要説的話無不窮盡,尤其喜愛小學(文字音韻訓詁之學),當學政時,遇到賢能的生員,跟他們説話談論就好像同輩人一樣,勸別人為學要先從識字開始,語意誠懇殷勤,離去之後人們都愛戴思念他。他想要寫的書都沒有寫成,有詩文*若干卷。

姚鼐説:我開始認識竹君先生,是靠了昌平陳伯思的關係。當時都二十幾歲,聚在一起慷慨激揚縱論時事,相互磨練探討學問,志向實在偉大啊,哪裏只是要作一個文人學士而已呢!先生與伯思,都是卓越人才而沉溺飲酒。伯思中年因酒致病,不能完全發揮他的才華。先生以文章名揚海內,豪放俊逸超過伯思,而伯思持論稍微中和一些。先生晚年,來訪賓客更為繁盛,入了他門的,都跟他密切交往,這樣也就很勞累了。我回到南方這幾年,聽説伯思也衰老病重了,而先生去世時年紀才過五十,令人痛惜啊!他在安徽、福建任上時,常常帶領賓客飲酒賦詩,遊玩山水,幽深險要處都到過。我間或來到山中崖谷,便遇見先生題名,是可推想而知的啊。

知識點:人物傳記類

題型:文言文閲讀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