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後面題。(25分)朱自清朱自清先生的大名和成就,連年輕人也算在內,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

來源:國語幫 1.85W

問題詳情:

6.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後面題。(25分)朱自清朱自清先生的大名和成就,連年輕人也算在內,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

6.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後面題。(25分)

朱自清

朱自清先生的大名和成就,連年輕人也算在內,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因為差不多都念過他的散文名作:《背影》和《荷塘月*》。我念他的《背影》,還是在中學階段,印象是:文富於感情,這表示人純厚,只是感傷氣似乎重一些。一九二五年他到清華大學以後,學與文都由今而古,寫了不少值得反覆誦讀的書。一九三七年以後,半壁*山淪陷,他隨着清華大學到昆明,以及一九四六年回到*以後,在立身處世方面,許多行事都表現了正派讀書人的明是非、重氣節。不幸的是天不與以壽,回*剛剛兩年,於一九四八年十月去世,僅僅活了五十歲。

我沒有聽過朱先生講課,可是同他有一段因緣,因而對他的印象很深。這説起來難免很瑣碎,反正是“瑣話”,所以還是決定説一説。

我的印象,總的説,朱先生的特點是,有關他的,什麼都協調。有些歷史人物不是這樣,如霍去病,看名字,應該長壽,卻不到三十歲就死了;王安石,看名字,應該穩重,可是常常失之躁急。朱先生名自清,一生自我檢束,確是能夠始終維持一個“清”字。他字佩弦,意思是本*偏於緩,應該用人力的“急”補救,以求中和。但他終歸是秉*難移,多情而寬厚,“厚”總是近於緩而遠於急的。他早年寫新詩,晚年寫舊詩,古人説:“温柔敦厚,詩教也。”這由學以致用的角度看,又是水*融。文章的風格也是這樣,清秀而細緻,總是真摯而富於情思。甚至可以扯得更遠一些,他是*大學一九二0年畢業生,查歷年畢業生名單,他卻不是學文學的,而是學哲學的。這表面看起來像是不協調,其實不然,他的詩文多寓有沉思,也多值得讀者沉思,這正是由哲學方面來的。

泛泛的談了不少,應該轉到個人的因緣了。是一九四七年,我主編一個佛學月刊名《世間解》,幾乎是唱獨角戲,集稿很難,不得已,只好用書札向許多飽學的前輩求援,其中之一就是朱先生。久做報刊編輯工作的人都知道,在稿源方面有個大矛盾,不合用的總是不求而得,合用的常是求之不得。想消滅求之不得,像是直到今天還沒有好辦法,於是只好碰碰試試,用*的俗語説是“有棗沒棗打一竿子”,希望萬一會掉下一兩個。我也是懷着有棗沒棗打一竿子的心情這樣做的,萬沒有想到,朱先生真就寫了一篇內容很切實的文章,並很快寄來,這就是刊在第七期的《禪家的語言》。當時為了表示感激,我曾在“編輯室雜記”裏寫:“朱自清教授在百忙中賜予一篇有大重量的文章,我們謹為本刊慶幸。禪是言語道斷的事,朱先生卻以言語之道道之,所以有意思,也所以更值得重視。”這一期出版在一九四八年一月,更萬沒有想到,僅僅九個月之後,朱先生就作古了。

大概是這一年的五月前後,有一天下午,住西院的鄰居霍家的人來,問我在家不在家,説他家的一位親戚要來看我。接着來了,原來是朱先生。這使我非常感激,用古人的話説,這是蓬户外有了長者車轍。他説,霍家老先生是他的表叔,長輩,他應該來問安。其時他顯得清瘦,説是胃總是不好。談一會閒活,他辭去。依舊禮,我應該回拜,可是想到他太忙,不好意思打攪,終於沒有去。又是萬沒有想到,這最初的一面竟成了最後一面。

死者不能復生,何況僅僅一面,但我常常想到他。朱先生學問好,古今中外,幾乎樣樣通。而且縝密,所寫都是自己確信的,深刻而穩妥。文筆尤其好,清麗,綿密,細而不碎,柔而不弱。他代表“五四”之後散文風格的一派,由現在看,説是廣陵散也不為過。可是我推重他,擺在首位的卻不是學和文,而是他的行。《論語》有“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話,這裏無妨斷章取義,説:與他的行相比,文可以算作餘事。行的可貴,具體説是,律己嚴、待人厚都超過常格,這二者之中,尤其超過常格的待人厚,更是罕見。這方面,可舉的*據不少,我感到最親切的當然是同自己的一段交往。我人海浮沉,認識人不算少,其中一些,名聲漸漸增大,地位漸漸增高,空閒漸漸減少,因而就“舊雨來,今雨不來”。這是人之常情。朱先生卻相反,是照常情可以不來而來。如果説學問文章是廣陵散,這行的方面就更是廣陵散了。

説來也巧,與朱先生告別,一晃過了二十年,一次在天津訪一位老友,談及他的小女兒結了婚,問男方是何如人,原來是朱先生的公子,學理科的。而不久就看見他,個子比朱先生高一些,風神卻也是謙恭而懇摯。其時我老伴也在座,事後説她的印象是:“一看就是個書呆子。”我説:“能夠看到朱先生的流風餘韻,我很高興。”

(選自《負暄瑣話》,作者張中行,有刪改)

(1)下列文章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5分)

A.作者瞭解、熟悉朱自清,是從求學階段學習他的散文名作《背影》《荷塘月*》開始的,在作者看來,他的散文情感豐富,只不過失之於感傷氣重了一些。

B.朱自清先生給本文作者的總體印象是,“有關他的,什麼都協調”,例如人如其名,他一生自我約束,清廉温厚,堂堂正正做人,能夠始終維持名字中一個“清”字。

C.文章名為“瑣話”,選材瑣碎但不多餘。比如文中霍去病、王安石是為了反襯朱自清先生的*格,而結尾處寫朱公子,則直接映襯出朱先生謙恭而懇摯的*格。

D.朱自清先生的品行、學問和文采都很出眾,但作者最推崇朱自清先生的還是其“行”,和他律己嚴、待人厚的“行”相比,他的“學”和“文”就顯得無關緊要了。

E.本文作者雖然與朱自清先生只謀一面,交往不多,但用質樸平實的語言寫了些零星的回憶,全面表現了朱自清先生的*格,表達了對朱自清先生的敬仰之情。

(2)結合全文,概括朱自清先生行、學、文的主要特徵。(6分)

(3)請從作者與朱先生的交往中舉例説明朱先生“待人厚超過常格”。(6分)

(4)結合文中對朱自清先生的回憶,談談你對“德”與“才”關係的理解。(8分)

【回答】

(1)【選B給3分,選E給2分,選A給1分】

(2)①朱自清先生品行高潔,待人厚,律己嚴,*格敦厚,明是非,重氣節。②朱自清先生學問好,古今中外,幾乎樣樣通,文思縝密,有值得人反覆誦讀的專著。朱自清先生散文風格自成一派,文筆清麗綿密,真摯而富於情思。(6分。每條2分)

(3)①1947年,作者主編佛學月刊《世間解》,幾乎是唱獨角戲,集稿很難,不得已只好用書札向包括朱先生在內的飽學之士求援,朱先生很快寫了一篇內容切實的文章寄來,讓本不抱希望的作者大為感動,足見其待人厚超過常格。(3分)②隨着名聲增大,地位增高,空閒減少,名人與舊交不再走動也是人之常情。但1947年五月前後的一天下午,作為著名學者的朱自清先生居然親自登門看望作者,其待人厚超過常格可見一斑。(3分)

(4)參考示例:

司馬光曾説:“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意思是説,才是德的輔助,德是才的統帥,用“德”來統帥“才”,才能保*“才”的正當發揮,以“才”支撐“德”,才能真正有益於社會。文中的朱自清先生行、學、文皆出眾,而讓作者感受最深也最為感動的是先生一生正派,明是非,重氣節,待人厚,律己嚴的“行”,也即是“德”,正是其高尚的品德讓人們對其學養文采感佩至深。朱先生給我們的啟示是,一名知識分子理應“德才兼備,以德為先”。 (8分。要有鮮明正確的觀點,能辯*思考,並結合文中實例進行適度延伸拓展,酌情給分)

【解析】

(1)試題分析:此題考查對文章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可從文章內容、人物形象、文章主旨等角度分析判斷,C項,“比如文中霍去病、王安石是為了反襯朱自清先生的*格”理解不正確;D項,“他的“學”和“文”就顯得無關緊要了”理解不正確。由原文可知,與他的行相比,文可以算作餘事。所以選BE。

考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篩選並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2)試題分析:此題比較簡單,主要考查對人物形象的概括能力。解答此題,可先根據對文本內容的感知,篩選出相關的答題區間,然後根據相關語句提煉*的概括出來。例如,第三段和第六段,“一生自我檢束,確是能夠始終維持一個“清”字。他字佩弦,意思是本*偏於緩,應該用人力的“急”補救,以求中和。但他終歸是秉*難移,多情而寬厚,”“清秀而細緻,總是真摯而富於情思”“朱先生學問好,古今中外,幾乎樣樣通。而且縝密,所寫都是自己確信的,深刻而穩妥。文筆尤其好,清麗,綿密,細而不碎,柔而不弱。”“行的可貴,具體説是,律己嚴、待人厚都超過常格,”可抓住這些語句提煉概括即可。

考點:篩選並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3)試題分析:此題考查篩選信息並整合概括的能力。解答此題,可根據對文本內容的感知,從中篩選出能表現朱自清先生“待人厚超過常格”的相關語段,然後提煉出相關語句概括作答。答題區間在第4.第5段,可根據這兩段具體內容提煉*的概括出來即可。例如,“是一九四七年,我主編一個佛學月刊名《世間解》,幾乎是唱獨角戲,集稿很難,不得已,只好用書札向許多飽學的前輩求援,其中之一就是朱先生。”“萬沒有想到,朱先生真就寫了一篇內容很切實的文章,並很快寄來,這就是刊在第七期的《禪家的語言》”以此類推即可。

考點:篩選並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4)試題分析:這是一道開放*的探究題,解答此題,要首先明確自己對才與德的看法,然後根據自己的觀點,結合着文本中朱自清先生的“才”和“德”在文中的具體內容與表現,聯繫現實生活,從辨*的角度闡述自己的理解與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

考點: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能力層級為探究F。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掘作品的意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層級為探究F。

知識點:實用類文本閲讀

題型:現代文閲讀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