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題目。鄭當時者,字莊,陳人也。其先鄭君嘗為項籍將,籍死,已而屬漢。高祖令諸故項籍臣名...

來源:國語幫 2.36W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題目。鄭當時者,字莊,陳人也。其先鄭君嘗為項籍將,籍死,已而屬漢。高祖令諸故項籍臣名...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題目。

鄭當時者,字莊,陳人也。其先鄭君嘗為項籍將,籍死,已而屬漢。高祖令諸故項籍臣名籍,鄭君獨不奉詔。詔盡拜名籍者為大夫,而逐鄭君。

鄭莊以任俠自喜,脱張羽於厄,聲聞樑楚之間。孝景時,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①常置驛馬長安諸郊存諸故人請謝賓客夜以繼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莊好黃老之言,其慕長者,如恐不見。年小官薄,然其遊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莊稍遷為魯中尉、濟南太守、*都相,至九卿為右內史。以武安侯、魏其時議,貶秩為詹事,遷為大農令。

莊為太史,誡門下:“客至,無貴賤,無留門者。”執賓主之禮,以其貴下人。莊廉,又不治其產業,仰奉賜以給諸公。然其饋遺人,不過算②器食。每朝,候上之間説,未嘗不言天下之長者。其推轂③士及官屬丞史,誠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為賢於己。未嘗名吏,與官屬言,若恐傷之。聞人之善言,進之上,唯恐後。山東士諸公以此翕然稱鄭莊。

鄭莊使視決河,自請治行五日。上曰:“吾聞‘鄭莊行,千里不齎糧’,請治行者何也?”然鄭莊在朝,常趨和承意,不敢甚引當否。及晚節,漢徵匈奴,招四夷,天下費多,財用益匱。莊任人賓客為大農僦人④,多逋負⑤。司馬安為淮陽太守,發其事,莊以此陷罪,贖為庶人。頃之,守長史。上以為老,以莊為汝南太守。數歲,以官卒。卒後家無餘貲財。

《史記》一二○卷

注:①洗沐:官員休假 ②算:竹器 ③推轂:推薦 ④僦人:這裏指承攬運輸的人

⑤逋負:拖欠款項

9.下列對文中劃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每五日/洗沐常置驛馬長安諸郊/存諸故/人請謝賓客/夜以繼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

B.每五日洗沐/常置驛馬長安/諸郊存諸故人/請謝賓客/夜以繼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

C.每五日洗沐/常置驛馬長安諸郊/存諸故人/請謝賓客/夜以繼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

D.每五日/洗沐常置驛馬/長安諸郊/存諸故人請謝/賓客夜以繼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

10.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説,不正確的一項是

A.黃老之言指“黃老思想”。“黃”指黃帝,“老”指“老子”。“黃老”也稱黃老學説,道教別稱之一。

B.遷,古代稱調動官職,一般指升職,表示升職的詞語還有:晉,加,超遷,拔,擢,左遷和拜。

C.戰國時期,山東作為一個地理區域的名稱,指崤山以東。後秦人也稱崤山以東的地區為“山東”。

D.庶人,泛指無官爵的平民百姓。《左傳·昭公十二年》中曾記載“三後之姓,於今為庶”是指夏、商、週三代帝王的後代,到如今成了平民。

1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鄭莊的先祖曾因不奉詔而被逐,鄭莊也以行俠仗義為自豪,因解救張羽而聞名,雖然年小官薄,卻能結交天下名士。

B.鄭莊十分廉潔,不喜購置產業,每每贈給他人物品,不過一竹籃食物而已。他死後家中幾乎沒有餘下財物。

C.鄭莊在任用官吏的問題上,與司馬安意見不合,後來司馬安乘隙誣陷,使他一度丟了官職。

D.鄭莊在朝廷上,常常揣測迎合皇帝的意思,不敢明確地決斷是非。但一有機會,也總向皇帝推薦士人及屬史。

12.把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詔盡拜名籍者為大夫,而逐鄭君。

(2)及晚節,漢徵匈奴,招四夷,天下費多,財用益匱。

【回答】

9.C

10.B

11.C

12.

(1)劉邦下詔把直呼項籍名字的人全部任命為大夫,而放逐了鄭君。(名:直呼……的名字;拜:任命;逐:放逐;每項1分,全句通順2分)

(2)在晚年時,漢朝廷征伐匈奴,招降周邊的少數部族,國家支出的費用很多,國家財政愈來愈匱乏。(及:到了;招:招降;夷:少數部族或少數民族部落;匱:匱乏;每項1分,全句通順1分)

【解析】

9.

試題分析: 此句的主語是鄭莊,陳述他在孝景為太子舍人時“任俠自喜”的情況。由註釋知“洗沐”是休假的意思,做時間狀語,故其後應該停頓;兩個“諸”字意思不同,前一個是各個的意思,後一個是之於的意思,故“存諸故人”前後應停頓,即可排除ABD項。本題考查文言斷句能力、翻譯能力。斷句前先要通讀幾遍,力求對文句內容有大體瞭解,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範圍,然後集中精力分析難斷處與上下文的聯繫。在斷句時還要注意文章的體裁、語言風格、句意的完整與否。

考點: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10.

試題分析:B項,“左遷”是貶官的意思。本題考查學生識記文學常識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識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曆法、樂律、地理、官職、科舉、姓名、宗法等。這類試題一般不考過於冷僻的內容,涉及的大多是科舉、姓名、禮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時知識的積累。解答這類題目,只要能將教材上所涉及到的文學及文化常識記牢,瞭解作品內容,那就能正確解答出題目。

考點:識記文學常識。能力層級為識記A。

11.

試題分析:C項,“意見不合”和“乘隙誣陷”,在文中無根據。本題考查考生篩選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在解答時,先要準確理解題幹文句的含意,再推敲各選項文句所表達的內容是否與題幹文句契合。

考點:篩選文中的信息。能力層級為C。

12.

試題分析:(1)關鍵詞:名:直呼……的名字;拜:任命;逐:放逐。(2)關鍵詞:及:到了;招:招降;夷:少數部族或少數民族部落;匱:匱乏。本題首先要找出關鍵字或句式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除一些帶有比喻*的詞語然後再整體翻譯,並按現代漢語的規範,達到詞達句順。

考點: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文言文翻譯】

鄭當時,字莊,陳郡人。他的祖先鄭君曾經為項籍的屬將;項籍兵敗而死,不久天下便歸屬了漢。漢高祖劉邦命令那些原項籍的部下直呼項籍的名字,唯獨鄭君不肯接受詔令。劉邦下詔把直呼項籍名字的人全部任命為大夫,而放逐了鄭君。

鄭莊以仗義行俠為自豪,因為在張羽困難時予以救助,從而聞名於樑、楚地區。漢景帝時擔任太子舍人的職務。每五天休假(漢制:官吏五日一次,沐浴休息。借指休假)的時候,常在長安的城郊備置馬匹,問候那些老朋友,拜訪或答謝賓客,夜以繼日,通宵達旦,還常恐怕應酬不周。鄭莊喜好黃帝、老子的學説,那些為他敬慕年長有德之人,(他常汲汲奔走拜望),好象怕來不及見他們的樣子。雖然年紀輕輕,官品低微,然而他來往的知心好友,都是他祖父一輩的,在全國很有名氣的人。漢武帝即位之後,鄭莊逐漸晉升為魯國中尉、濟南太守、*都國相,直到九卿中右內史之職。因為評議武安侯田蚡、魏其侯竇嬰的爭端是非,被貶職為詹事,再升遷為大農令。

鄭莊任太史時,告誡屬下説:“客人到來,無論地位高低,(都要立即通報),不要讓他滯留在門口等侯。”他對客人行賓主的禮節,以自己高貴的身份謙虛的對待別人。鄭莊很廉潔,不喜歡購置產業,只靠皇上的賞賜供給門客。然而贈給他人物品,不過一竹籃食物而已。每次朝見皇上,有機會便要稱道國中的忠厚長者。他推薦士人及其官屬的丞、史,總是那麼親切有味地陳説,常常推重他們的才德,認為比自己都強。他從來不直呼屬吏的名諱,與下屬官員談話,好象生怕傷害到他們。聽到他人好的言論,便立即向皇上推薦,唯恐落後耽誤。崤山以東的士人們因此一致稱讚鄭莊。

鄭莊被派去巡視黃河決口的情況,自己請求給五天假,準備行裝。武帝説:“我聽説‘鄭莊出門,即使有千里之遙,也不必帶糧食’,請求準備行裝是為什麼呢?”然而鄭莊在朝廷上,常常趨迎附合武帝的意旨,不敢明確決斷是否。在晚年時,漢朝廷征伐匈奴,招降周邊的少數部族,國家支出的費用很多,國家財政愈來愈匱乏。鄭莊所保舉的人和他的賓客等擔任大農令手下承攬運輸的人,欠了公家許多債務。司馬安任淮陽太守,揭發了此事,鄭莊因此被治罪,贖罪後免官為平民百姓。不久,擔任長史。武帝認為他年紀太大,任命為汝南太守。幾年之後死於任上。死後家中沒有餘下財物。

知識點:人物傳記類

題型:文言文閲讀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