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試題。項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時,年二十四。其季父項梁,樑父即楚將項燕,為秦將王...

來源:國語幫 5.18K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試題。項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時,年二十四。其季父項梁,樑父即楚將項燕,為秦將王...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試題。

項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時,年二十四。其季父項梁,樑父即楚將項燕,為秦將王翦所戮者也。項氏世世為楚將,封於項,故姓項氏。

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  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項梁嘗有櫟陽逮①,乃請蘄獄掾曹咎書抵櫟陽獄掾司馬欣,以故,事得已。項梁殺人,與籍避仇於吳中。吳中賢士大夫皆出項樑下。每吳中有大繇役及喪,項梁常為主辦,*以兵法部勒賓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遊會稽,渡浙*,樑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樑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樑以此奇籍。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

秦二世元年七月,陳涉等起大澤中。其九月,會稽守通謂樑曰:“*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時也。吾聞先即制人,後則為人所制。吾欲發兵,使公及桓楚將。”是時桓楚亡在澤中。樑曰:“桓楚亡,人莫知其處,獨籍知之耳。”樑乃出,誡籍持劍居外待。樑復入,與守坐,曰:“請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諾。”樑召籍入。須臾,樑眴籍曰:“可行矣!”於是籍遂拔劍斬守頭。項梁持守頭,佩其印綬。門下大驚,擾亂,籍所擊殺數十百人。一府中皆懾伏,莫敢起。樑乃召故所知豪吏,諭以所為起大事,遂舉吳中兵。使人收下縣,得精兵八千人。樑部署吳中豪傑為校尉、侯、司馬。有一人不得用,自言於樑。樑曰:“前時某喪,使公主某事,不能辦,以此不任用公。”眾乃皆伏。於是樑為會稽守,籍為裨將,徇下縣。

(《史記•項羽本紀》)

【注】 ①櫟陽逮:因案件牽連被櫟陽縣捕去。

10.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         略:大致

B.以故,事得已                    故:緣故

C.*以兵法部勒賓客及子弟          *:暗中

D.吾欲發兵,使公及桓楚將          將:將領

11.下列各組中加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封於項                   長於臣

B.樑以此奇籍               不及召下兵,以故荊軻逐秦王

C.獨籍知之耳               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D.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

12.下列語句全部表現項羽有大志、有勇力的一組是(   )

①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

②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

③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④吾聞先即制人,後則為人所制

⑤力能扛鼎,才氣過人

⑥籍所擊殺數十百人

A.①②⑤⑥        B.②③⑤⑥         C.①③④⑥       D.②③④⑤

1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項籍小的時候,學寫字、學武藝都沒學成,學兵法也淺嘗輒止,半途而廢。

B.秦始皇巡遊會稽時,項籍竟然敢説將來可以取代他,可見項籍少懷壯志,抱負不凡,所以項梁認為他不尋常。

C.項籍年輕時雖然對讀書識字沒多大興趣,但他身材高大,才能、勇氣、膽識超出常人,周圍的人都怕他。

D.陳涉起義後,項籍立即帶領項梁起事,砍下郡守的頭,殺掉上百個郡府的侍從、護衞,收取屬縣的壯丁,用兵力降服了地方。

1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樑父即楚將項燕,為秦將王翦所戮者也。

(2)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

(3)吾聞先即制人,後則為人所制。

(4)秦時與臣遊,項伯殺人,臣活之。

【回答】

10.D

11.B                          

12.B

13.D

14. (1)項梁的父親是楚國的將領項燕,就是被秦將王翦所殺的那個人。

(2)即使是吳中當地的年輕人,也都很畏懼他。

(3)我聽説,做事情佔先一步就能控制別人,落後一步就要被人控制。

(4)秦朝時,項伯與我交往,項伯殺了人,我救活了他。

【解析】

10.

試題解析:本題考查實詞。解答本題要求將實詞帶入原文中理解。文言實詞推斷方法(一)語境分析法(根據上下文意思推斷詞義)語境可分為句子內部語境和外部語境,所謂內部語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語言環境,所謂外部語境就是針對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語境,即上下文的語言環境。(二)語言結構推斷有些文言文句子結構整齊,講求對仗,常常採用互文的修辭格,在同一位置;上詞語意思相同、相對或相反。我們可以利用這一結構特點推知詞義。例如:(三)語法分析推斷根據漢語語法知識,主語、賓語大多是由名詞、代詞充當,謂語大多是由形容詞、動詞充當,定語是由名詞、代詞充當,狀語是由副詞充當。根據它們所處的語法位置,推知它的詞*,進而推知它的意義。例如:(四)聯想推斷法(根據學過的知識推斷詞義)試卷上常出現一些難理解的文言實詞,我們可以憑藉基本實詞的積累,或聯想課文有關語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異同,然後初步確定文中實詞的含義。比照時可着重下面幾個要素。1.聯想課文語句運用此種方法的前提是:對課本上學過詞語的意義和用法要善於歸納總結,分類記憶,記憶的一個重要方法是多記例句,對於典型語句,一般要能做到出口成句,並對其意義、用法等特點了如指掌。這樣,在遇到某個文言詞語的時候,就可藉助所學知識進行比照推斷。2.聯想成語推斷。不少成語源自文言文,其中的字詞在意義和用法上較多地保留了古漢語的特點,可可藉助這些成語中的意義來推斷文言實詞的意義。 (五)辨析詞*推斷根據詞語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詞*,根據詞*進而推知它的實詞詞義。 (六)、藉助字形推斷漢語屬於表意文字,對於一些詞的意思可以通過字形特徵來進行推斷,例如: (七)古今比照法(以古今構詞特點比照推斷詞義)漢語詞彙中一部分詞,古為今用,但意義往往不同,最忌望文生義,“以今律古”。這裏要特別注意古今構詞特點,古漢語以單音節詞為主,雙音節詞往往有其固定義項。(八)、代入檢驗法(藉助題幹所給的義項推斷詞義)對於選擇、判斷類的詞語解釋題,最簡單的莫過於將所給的義項放入各自的具體語境中去貫通文意,解釋準確而無滯礙之處者即為正確*。 解釋文言實詞的意義,是高考文言文閲讀必考內容,要提高推斷文言文實詞詞義的能力,只有把知識的積累和方法的巧妙運用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方能奏效。題中D中“吾欲發兵,使公及桓楚將”由“發兵”“公及桓楚”為主語,可推斷處“將”動詞,統領*隊。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11. 

試題解析:本題考查虛詞的用法。題目中:兩個“以”都是介詞,因為。A項,第一個“於”,在;第二個“於”,比。C項,第一個“之”是代詞,代“桓楚在何處”這件事;第二個“之”是助詞,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D項,均為副詞。第一個“乃”是“於是、就”的意思;第二個“乃”是“卻、竟然”的意思。考生在平時的文言文學習中,應該準中虛詞的總結積累並背誦記憶。“於” ①<介>介紹動作行為發生時間、處所,可譯為“在”、“到”、“從”等。《子魚論戰》:“宋公子及楚人戰於泓。”《出師表》:“受任於敗*之際。”②<介>介紹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由於”、“因為”。《進學解》:“業精於勤,荒於嬉。”③<介>介紹動作行為涉及的對象,可譯為“對”、“向”等。《師説》:“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捕蛇者説》:“餘將告於蒞事者。”④<介>介紹動作行為的主動者,可譯為“被”。有時動詞前還有“見”、“受”等字和它相應。《伶官傳序》:“而智勇多困於所溺。”《廉頗藺相如列傳》:“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⑤<介>介紹比較的對象,可譯為“比”。《勸學》:“*,水為之,而寒於水。”⑥<詞綴>用在動詞前,無義。《詩經•葛覃》:“黃鳥于飛。”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12.

試題解析:試題考察考生對於文章內容的把握。考生應該緊抓答題關鍵“項羽”“有大志、有勇力”,運用排除法答題。①是寫項羽缺乏堅持的精神;④是太守説的話。排除法得出*。

考點: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13.

試題解析:D項中“項籍立即帶領項梁起事”錯誤,應為項梁帶領項籍,也不是立即起事。原文為“秦二世元年七月,陳涉等起大澤中。其九月,會稽守通謂樑曰:“*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時也。吾聞先即制人,後則為人所制。吾欲發兵,使公及桓楚將。”是時桓楚亡在澤中。樑曰:“桓楚亡,人莫知其處,獨籍知之耳。”樑乃出,誡籍持劍居外待。樑復入,與守坐,曰:“請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諾。”樑召籍入。須臾,樑眴籍曰:“可行矣!”於是籍遂拔劍斬守頭”。解答此類題的方法是:①抓住題幹,讀全讀準。在閲讀題目時,須讀全、讀準題幹,切忌走馬觀花。所謂讀全,就是對題幹中的所有要求要一個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謂讀準,就是要準確地把握題幹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選對的還是選錯的,是概括內容還是分析觀點。只有對題幹作全面、準確的分析理解,才能準確地答題。②放回原文,查對正誤。特別是在時間、地點、官職,人物的行為、實效方面,應仔細查對原文的詞句,全面理解,綜合分析,兩者間的差別正是把握全文的關鍵所在。對似是而非處,要有借題解文的意識。

考點: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14.

試題解析:本題首先要找出關鍵字或句式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於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試題中得分點分別為: (1)“為……所……” (2)“雖”“憚”(3)“先”人,“後”“為……所”制。 (4)“遊”“活”。考生在答題時應該注意得分點。

考點: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參考譯文】

項籍,是下相人,字羽。開始起兵反秦的時候,年齡二十四歲。他的叔父是項梁,項梁的父親是楚國的將領項燕,就是被秦將王翦所殺的那個人。項氏世代做楚國的將領,被封在項地,所以姓項。

項籍少年時,學習認字寫字沒有完成,便放棄了;又學習擊劍等武藝,也沒有學成。項梁對他很生氣。項籍卻説:“寫字,能夠用來記姓名就行了。劍術,只能抵擋一個人,不值得學,要學習能抵擋成千上萬人的本領(即兵法)。”於是項梁就傳授項籍兵法,項籍非常高興,大致瞭解兵法的意思,又不肯完成學業。項梁曾經因案件牽連被櫟陽縣捕去,於是請蘄地的獄掾曹咎寫信給櫟陽獄掾司馬欣,因為這個緣故,事情才得以平息。項梁殺了人,和項籍一起逃到吳中避仇。吳中有才能的上層人士,(才能)都在項梁之下。每當吳中有大規模的徭役以及喪葬事宜時,項梁經常為他們主持辦理,暗中用兵法部署約束賓客和吳中青年,根據這個瞭解他們的能力。秦始皇遊覽會稽郡,渡浙*時,項梁和項籍一塊兒去觀看。項籍説:“那個人我可以取代他!”項梁捂住他的嘴,説:“不要胡説,(否則)就要滅族了!”項梁因此認為項籍不同凡俗。項籍身高八尺有餘,力大能舉鼎,才能、勇氣超過常人,即使是吳中當地的年輕人,也都很畏懼他。

秦二世元年七月,陳涉等在大澤鄉起義。當年九月,會稽郡守殷通對項梁説:“大*以西全都*了,這也是上天要滅亡秦朝的時候啊。我聽説,做事情佔先一步就能控制別人,落後一步就要被人控制。我打算起兵反秦,讓您和桓楚統領*隊。”當時,桓楚正逃亡在草澤之中。項梁説:“桓楚正在外逃亡,別人都不知道他的去處,只有項籍知道。”於是項梁出去囑咐項羽持劍在外面等候。然後又進來跟郡守殷通一起坐下,説:“請讓我把項籍叫進來,讓他奉命去召桓楚。”郡守説:“好吧。”項梁就把項籍叫進來了。待了不大一會兒,項梁給項籍使了個眼*,説:“可以行動了!”於是項籍拔出劍來斬下了郡守的頭。項梁手裏提着郡守的頭,身上掛了郡守的官印。郡守的部下大為驚慌,一片混亂,項籍一連殺了有一百來人。整個郡府上下都嚇得趴倒在地,沒有一個人敢起來。項梁召集原先所熟悉的豪強官吏,向他們説明起事反秦的道理,於是就發動吳中之兵起事了。項梁派人去接收下屬各縣,共得精兵八千人。又部署郡中豪傑,派他們分別做校尉、侯、司馬。其中有一人沒有被任用,自己來找項梁訴説。項梁説:“前些日子某家辦喪事,我讓你去做一件事,你沒有辦成,所以不能任用你。”眾人聽了都很敬服。於是項梁做了會稽郡守,項籍為副將,去巡行佔領下屬各縣。

知識點:人物傳記類

題型:文言文閲讀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