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言文閲讀(19分)閲讀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後4-7題。昔者鄭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娛其意。因問於...

來源:國語幫 1.48W

問題詳情:

(一)文言文閲讀(19分)閲讀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後4-7題。昔者鄭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娛其意。因問於...

(一)文言文閲讀(19分)

閲讀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後4-7題。

昔者鄭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娛其意。因問於羣臣:"吾欲用兵,誰可伐者?"大夫關其思對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國也。子言伐之,何也?

胡君聞之,以鄭為親己,遂不備鄭。鄭人襲胡,取之。宋有富人,天雨牆壞。其子曰:"不築,必將有盜。"其鄰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財。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此二人説者皆當矣,厚者為戮,薄者見疑,則非知之難也,處知則難也。故繞朝之言當矣,其為聖人於晉,而為戮於秦也,此不可不察。

昔者彌子瑕有寵於衞君。衞國之法:竊駕君車者刖。彌子瑕母病,人聞往夜告彌子,彌子矯駕君車以出。君聞而賢之,曰:"孝哉!為母之故,忘其刖罪。"異日,與君遊於果圃,食桃而甘,不盡,以其半啖君。君曰:"愛我哉!忘其口味以啖寡人。"及彌子*衰愛弛,得罪於君,君曰:"是固嘗矯駕吾車,又嘗啖我以餘桃。"故彌子之行未變於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見賢而後獲罪者,愛憎之變也。故有愛於主則智當而加親有憎於主則智不當見罪而加疏故諫説談論之士不可不察愛憎之主而後説焉.

夫龍之為蟲也,柔可狎而騎也;然其喉下有逆鱗徑尺,若人有嬰之者,則必殺人。人主亦有逆鱗,説者能無嬰人主之逆鱗,則幾矣。        (有刪改)

4.對下面句子中加橫線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A.暮而果大亡其財       亡:丟失

B.彌子矯駕君車以出     矯:假託C.柔可狎而騎也         柔:柔軟

D.若人有嬰之者         嬰:觸動

5.劃線句子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故有愛於主/則智當而加親/有憎於主/則智不當見罪而加疏/故諫説談論之士/不可不察愛憎之主而後説焉

B.故有愛/於主則智/當而加親/有憎/於主則智不/當見罪而加疏/故諫説談論之士/不可不察愛憎之主而後説焉

C.故有愛/於主則智/當而加親/有憎/於主則智不/當見罪而加疏/故諫説/談論之士不可不察/愛憎之主而後説焉

D.故有愛於主/則智當/而加親/有憎於主/則智不當/見罪而加疏/故諫説談論之士不可不察/愛憎之主而後説焉

6.下列關於文意的各項説法,正確的一項是

A. 韓非子列舉鄭武公戮關其思和宋人疑鄰的故事説明“處知之難”。

B. 韓非子用繞朝和彌子瑕有寵於衞君胡故事説明“愛憎之變也”。

C. 韓非子把君主變幻莫測的心理形象比作龍之“逆鱗”,只要不冒犯“逆鱗”,就一定不會有事。

D. 根據文章最後一段可以推斷以上故事中所指“逆鱗”分別是鄭武公的女兒、宋人的兒子和衞君的憎。

7.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①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②昔者鄭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娛其意。因問於羣臣:"吾欲用兵,誰可伐者?

【回答】

4.C       5.A         6.A

7.①假如放棄滅鄭的打算,而讓鄭國作為您秦國東道上的主人,秦國使者往來,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所缺乏的東西,對您秦國來説,也沒有什麼害處.。②從前鄭武公想*胡國,故意先把自己的女兒嫁給胡國君主來使他快樂。然後問羣臣:“我想用兵,哪個國家可以*?”

【解析】

4.試題分析:此題考查文言實詞的運用。“柔”:安撫。(①<形>草木始生;稚嫩。《詩經·豳風·七月》:“遵彼微行,爰求柔桑。”②<形>柔軟;柔弱。《後漢書·光武帝紀》:“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③<形>和;順。《管子·四時》:“然則柔風甘雨乃至,百姓乃壽。”④<動>安撫。《國語·齊語》:“寬惠柔民,弗若也。”)

【考點定位】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易錯*示】文言實詞和現代文裏的實詞是一樣的,有實在意義,能夠單獨充當句子成分的詞,實詞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代詞六類。在文言文中,實詞是大量的,掌握較多的文言實詞,是提高閲讀文言文能力的關鍵。學習文言實詞,應特別注意它在語法上的三個主要特點:一是一詞多義,二是詞義的古今變化,三是詞*的活用。

5.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文言閲讀與斷句的能力。這裏可根據實詞斷句法。即在讀懂全文,瞭解所點斷文章的大致內容的基礎上,通過找名詞與動詞來組句,先斷開能斷的句子。如果是敍述*的文章,就要弄懂故事的基本情節;若有人物對話,就要弄清誰與誰對話,講的什麼話。如是説理*文章,則要弄明白談了哪些問題,表明了怎樣的觀點。同現代漢語語法一樣,古文中的主語、賓語一般是名詞(代詞),謂語多是動詞,主語、謂語與賓語是句子的主幹,而謂語是句子的核心。如題中,句式“有愛於主”“有憎於主”,如名詞“士”,結合分析判斷即可。

【考點定位】要求對一段課外古文的全部或部分斷句,能力層級為B。

【技巧點撥】本題考查對淺易文言文斷句的能力。文言文斷句、標點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讀多背,形成語感。有了一定的語感,讀到該停頓之處,就會自然而然地停頓,不必苦思。斷句、標點也講求一定的技巧,做題時應把握準語意,根據語法結構、邏輯規律作出判斷。解答本題應首先明白語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對語句進行斷句。

6.試題分析:此題要在準確把握文意的基礎上,帶着選項回到原文,從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的混淆和關鍵詞語的誤譯等角度進行比較分析,作出判定。B項,將“彌子瑕有寵,後又失寵”,説明“愛憎之變也”;C項,題幹中為“只要不冒犯“逆鱗”,就一定不會有事”,文中第三段“若人有嬰之者,則必殺人”,指假使有人動它的話,就一定會受到傷害,故選項錯誤;D項,所指“逆鱗”是指 君主的愛憎。

【考點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技巧點撥】這道題目是概括歸納文章內容。解答此類題的方法是:①抓住題幹,讀全讀準。在閲讀題目時,須讀全、讀準題幹,切忌走馬觀花。所謂讀全,就是對題幹中的所有要求要一個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謂讀準,就是要準確地把握題幹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選對的還是選錯的,是概括內容還是分析觀點。只有對題幹作全面、準確的分析理解,才能準確地答題。②放回原文,查對正誤。特別是在時間、地點、官職,人物的行為、實效方面,應仔細查對原文的詞句,全面理解,綜合分析,兩者間的差別正是把握全文的關鍵所在。比如本題的C項,考生就應到文中找到相關內容,然後再與選項進行比較,即可發現,説法錯誤。

7.試題分析:此題要在準確把握文意的基礎上,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理解文中某些關鍵*語句,如重點實詞、虛詞意義、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成分省略和詞類活用等,用規範的現代漢語把它表達出來。關鍵詞語:(1)以為——把…作為,行李——使者,共——供給,乏困——所缺乏的東西(形容詞作名詞)。(2)以——把,妻——嫁,娛——使…快樂,因——於是。

【考點定位】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名師點睛】本題首先要找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官職等;然後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後再確定關鍵字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於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

知識點:散文類

題型:文言文閲讀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