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言文閲讀(19分)閲讀下面(*)(乙)兩段文言文,完成10—13題。(*)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秦...

來源:國語幫 1.66W

問題詳情:

(一)文言文閲讀(19分)閲讀下面(*)(乙)兩段文言文,完成10—13題。(*)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秦...

(一)文言文閲讀(19分)

閲讀下面(*)(乙)兩段文言文,完成10—13題。

(*)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

相如度秦王特以詐詳為予趙城,實不可得,乃謂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趙王恐,不敢不獻。趙王送璧時,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齋戒五日,設九賓於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終不可強奪,遂許齋五日,舍相如廣成傳。

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乃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從徑道亡,歸璧於趙。

秦王齋五日後,乃設九賓禮於廷,引趙使者藺相如。相如至,謂秦王曰:“秦自繆公以來二十餘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且秦強而趙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趙,趙立奉璧來。今以秦之強而先割十五都予趙,趙豈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臣請就湯鑊,唯大王與羣臣孰計議之。”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乙)

藺相如之完璧,人皆稱之,予未敢以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詐趙而脅其璧。是時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窺趙也。趙得其情則弗予,不得其情則予;得其情而畏之則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則弗予:此兩言決耳,奈之何既畏而復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趙弗予璧,兩無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歸,曲在趙。欲使曲在秦,則莫如棄璧;畏棄璧,則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圖以予城,又設九賓,齋而受璧,其勢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則前請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趙寶也;而十五城,秦寶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棄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紿趙璧以一璧故而失信於天下臣請就死於國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懷而逃之,而歸璧於趙,而歸直於秦?是時秦意未欲與趙絕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於市,武安君十萬眾壓邯鄲,而責璧與信,一勝而相如族,再勝而璧終入秦矣!

明朝王世貞《藺相如完璧歸趙論》

10.下列對(乙)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3分  )

A. 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棄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紿/趙璧/以一璧故而失信於天下/臣請就死於國/以明大王之失信/

B. 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棄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紿趙/璧以一璧故而失信於天下/臣請就死於國/以明大王之失信/

C. 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棄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紿/趙璧以一璧故而失信於天下/臣請就死/於國以明大王之失信/

D. 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棄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紿趙璧/以一璧故而失信於天下/臣請就死於國/以明大王之失信/

11.下列對(*)(乙)兩段文字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説,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

A.有司, 官吏的通稱。古代設官分職,各有專司,所以稱官吏為“有司”。

B.齋戒,齋戒有多種來源。在*,齋戒主要用於祭祀、行大禮等嚴肅莊重的場合,以示虔誠莊敬。齋戒包含了如沐浴更衣、不飲酒,不吃葷,戒遊樂等活動。

C.九賓,是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禮節。文中的“九賓”,指由儐者九人齊聲高呼接引賓客上殿。

D.褐,粗布或粗布衣服。“被褐懷玉”“褐衫”“釋褐”中的“褐”都是這個意思。

12.下列對(*)(乙)兩段文言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藺相如知道秦王是不可能拿十五座城市和趙國交換和氏璧的,於是派人悄悄地把和氏璧送回了趙國。對藺相如的這一做法,王世貞持否定態度。

B.藺相如讓秦王齋戒五日,並且在朝廷上設置九賓之禮,他以為秦王絕不會答應,沒想到秦王竟然答應了。於是藺相如騎虎難下,只得讓人把和氏璧送回趙國。

C.王世貞認為,既然秦王已經“召有司案圖”,而且也按藺相如的要求“齋戒五日”,並“設九賓之禮”,那他應該會把十五座城池送給趙國的。

D.王世貞認為,為了得到一塊璧,秦國如果失去十五座城池,那是得不償失的事;但如果不失去十五座城池,又會失信於天下。所以秦王實際上是處於兩難的境地。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秦自繆公以來二十餘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5分)

(2)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詐趙而脅其璧。是時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窺趙

也。(5分)

【回答】

10.(3分)D 

11.(3分)C(“共同高呼”應為“依次傳呼”)

12.(3分)B(“藺相如騎虎難下,只得讓人把和氏璧送回趙國”不當)

13.(1)(5分)秦國自從穆公以來的二十多位君主,不曾有一個是堅守契約的。我實在害怕被大王欺騙而對不起趙國,所以派人帶着璧回去,從小路已經到達趙國了。(“堅明約束”、“間”、被動句各1分,大意2分)

(2)(5分)秦國拿十五座城池的空名,欺騙趙國,並且用威脅的態度企圖攫取它的和氏璧。這時説秦國想要得到璧是實情,但不是要趁此機會窺伺趙國的呀。(“情”、判斷句、 “窺”,各1分,大意2分)

   (乙) 參考譯文

藺相如完璧歸趙,人們都稱讚他。但我不敢認為這是可以令人信服的。

秦國拿了十五座城池的空名,欺騙趙國,並且用威脅的態度企圖攫取它的和氏璧。這時説秦國想要得到璧是實情,但不是要趁此機會窺伺趙國的呀。趙國知道這個真實的情況就不給它,不知道這個真實的情況就給它;知道這個真實情況而懼怕秦國就給它,知道這個真實情況而不懼怕秦國就不給它。這隻要兩句話就能解決的啊,為什麼既懼怕它而又要去挑起它的怒火呢!

況且説到秦國想要得到這塊璧,趙國不肯給它,雙方是無所謂是非曲直的。趙國送去了璧而秦國不交割城池,那錯在秦國。秦國交出了城池而趙國反把璧拿回去了,這錯在趙國。要想使這錯在秦國,就不如捨棄這塊璧;害怕丟掉這塊璧,就不如不送去了。那秦王既然按照地圖去交割城池,又準備九賓的隆重禮儀,齋戒沐浴了才來接受這塊璧,照這形勢已是不得不給城池的了。如果璧拿去了而不給城,相如就可以上前去恭敬地説:“我本來就知道大王是不會給城的。那璧不是趙國的璧嗎?而十五座城池也是秦國的珍寶啊。如今使大王為了這塊璧的緣故,而失去了十五座城池;那十五座城池的百姓,都會深深地怨恨大王把他們拋棄瞭如同草芥一般。大王不給城池,卻騙取了趙國的璧,就為了一塊璧的緣故,而竟在天下人的面前失去信用,我請求就死在這裏,來表明大王的失信。”這樣,秦王未必不歸還璧。當時為什麼要派手下的人懷揣着璧逃回去,把這有理的一方給了秦國呢!那時秦國的意思還不打算和趙國斷絕關係啊。假如秦王發怒而在大街上殺掉相如,派武安君統領十萬大*兵臨邯鄲,責問那塊璧的去向以及為何失信,秦一次勝仗就可以使相如滅族,再次勝仗那塊璧就終於送到秦國了。

知識點:歷史事件類

題型:文言文閲讀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