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後各題。趙瞻雲傳(明)陳繼儒①瞻雲子者,姓趙,名淮,字源長,太倉人。七齡而喪父,又七齡...

來源:國語幫 1.8W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後各題。趙瞻雲傳(明)陳繼儒①瞻雲子者,姓趙,名淮,字源長,太倉人。七齡而喪父,又七齡...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後各題。

趙瞻雲傳

(明)陳繼儒

①瞻雲子者,姓趙,名淮,字源長,太倉人。七齡而喪父,又七齡而喪母,遂自號曰瞻雲子,志思也。三娶三失偶。*喜孤伴,好苦吟誦。

②顧獨為琅玡兄弟及太原父子所知①。琅玡歿,王文肅公②解相印歸,與公日益暱。所居去文肅南園不數武。文肅巾車過園,輒物*趙翁在否。在則相與把臂入林,分蘭藝菊,舉觴鬥棋,率抵暮以為常。而他若單赤貧,委蒼庳屋,必側身趨視之,去亦不復問報謝。浮屠老子之宮,每有勝遊,而公赴必人先,歸必人後。酒酣耳熱,曼為長謳,四座辟易,即羣少年竹肉滿堂,噤無敢發聲音。*慷慨,重然諾。人以緩急告,雖酣極燕笑時,輒愀然捨去。凡為人經營勸導,宛轉詞*間,不啻身當之。貧者炊,暴者葬,具得公力居多。

③公父事兄,母事嫂,待孀姊存歿皆有恩禮。與人交,坦直無他腸,所談皆道義風雅節俠,未嘗以俗務經懷。獨不耐齪市人態,甚則內嘔,至義形於*。雖富貴人,富家翁,折行就之,而心不服也。當文肅鼎盛時,坐無公不歡。公抗言無忌諱,退亦罕所幹請。文肅每歎曰:“吾閲人多矣,若口無佞舌,腰無媚骨者,其鄰叟瞻子乎!”

④及文肅父子相繼捐賓客,物情炎冷,邅幾百變,而公以一布衣,始終慰存太原家如故。文肅存不加腴,亡不加瘠,衡門吟詠,老而不衰,其感報知,勃勃鬚髮胸抱間,則又古高漸離、侯生之流何亞也。惜裏中知公者鮮,故於七十有五時,為作《瞻雲子傳》。

(有刪減)

【注】①琅玡兄弟、太原父子:琅玡兄弟指明代文學家王世貞、王世懋兄弟二人,太原父子指王錫爵及其子王衡。②王文肅公:王錫爵,卒諡文肅,有《王文肅集》。

15.對下列句子中加橫線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輒物*趙翁在否         物*:訪尋

B.分蘭藝菊               藝:欣賞

C.人以緩急告             緩急:困厄

D.退亦罕所幹請           幹:請託

1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王錫爵賞識趙瞻雲,甚至到了坐席上沒有趙瞻雲就不快樂的地步;罷相歸田後,他與趙瞻雲的關係更加親密。

B.趙瞻雲雖生*喜歡獨處,但在酒酣耳熱之際,也會一展歌喉,憑藉着他那曼妙婉轉的歌聲征服所有在場的人。

C.趙瞻雲古道熱腸,樂於助人,勸導別人能設身處地為人着想,常做幫助貧窮的人、安葬暴亡的人這樣的善事。

D.趙瞻雲懂得感恩,他感報琅玡兄弟、王錫爵父子的情意,與古代高漸離、侯生之類的人物相比絲毫也不遜*。

17.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浮屠老子之宮,每有勝遊,而公赴必人先,歸必人後。

(2)吾閲人多矣,若口無佞舌,腰無媚骨者,其鄰叟瞻子乎!

18.根據文章第三段的內容,概括趙瞻雲的品格特點。

【回答】

15.B

16.D

17.(1)佛寺道觀,每次有引人快意遊覽的活動,趙公一定在他人之前去(去得一定比他人早),一定在他人之後回(回來得一定比他人遲)。(一句1分。若整句譯文不通順,在分句賦分基礎上,扣1分。)

(2)我見識過的(結識的)人多了,像這樣口中沒有花言巧語,腰間沒有諂媚之骨的人,大概只有與我比鄰而居的老翁趙瞻子了吧!(一句1分。若整句譯文不通順,在分句賦分基礎上,扣1分。)

18.①孝悌仁愛;②坦蕩高雅;③敢於直言。(答對一點,1分;三點全答對,4分。)

【解析】

15.

試題分析:該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此題選加點實詞解釋不正確的項,要看清要求,有時會選正確項,不要定勢思維。此類題一定要結合語境理解選項句的含義,將所給的義項代入句子,看是否合乎語境。B項中,分蘭藝菊。結合語境,“在則相與把臂入林,分蘭藝菊,舉觴鬥棋”前文講述文肅與趙關係親密,從後句看出,“分蘭藝菊,舉觴鬥棋”是二人的行為活動,下句是喝酒下棋,前句結構與之相同,所以“分、藝”都是動詞,藝,有種植的意思,沒有賞析的意思,句意為賞蘭種菊。

【考點定位】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規律總結】實詞推斷通常可採用以下方法進行推斷:常識識記法。考生必須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識,近幾年試卷中時有涉及,高考已考過“乞骸骨”(告老還鄉)、“下車”(官員剛到任)等。(2)聯想遷移。考查的語段和內容是學生陌生的,但知識點卻是課內的,可從學過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語典故中找到相關依據。(3)通假代入法。通假是古漢語中特有的現象。有時對文言文中某個實詞無法理解時,不妨從通假角度考慮。(4)利用字形推。漢字是表意體系的文字,佔70%以上形聲字,都是由其形旁來確定字義的。根據這一點,抓住字的形旁推測字義就是一種正確的理解途徑。(5)互文對舉。 幾個結構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詞語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對、相反的關係。(6)語法推斷法。古漢語有其特殊的句法結構,任何一個實詞都與其前後的詞構成特定的語法關係,因此考生也可從句法結構入手進行推斷。如本題的B項中,分蘭藝菊。用互文對舉法判斷,結構與後句相同,該短語也是對稱結構,兩個動賓結構。用語法推斷,藝,是動詞。《説文》中藝,種也。《左傳》藝山林也。“藝”都是種植的意思。

16.

試題分析:該題考查考生信息篩選能力。確切的説,考查的其實是學生的細心和耐心。做該題的前提是基本能讀懂文意。看清選項內容,回到文本尋找相對應的內容,理解翻譯,和選項對比,確定説法有無不同,是否正確。D項中“趙瞻雲如何感報琅玡兄弟知遇之恩的”,文中未述及。

【考點定位】篩選文中的信息。能力層級為C。

【名師點睛】解答此類題的方法是:①抓住題幹,讀全讀準。在閲讀題目時,須讀全、讀準題幹,切忌走馬觀花。所謂讀全,就是對題幹中的所有要求要一個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謂讀準,就是要準確地把握題幹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選對的還是選錯的,是概括內容還是分析觀點。只有對題幹作全面、準確的分析理解,才能準確地答題。②放回原文,查對正誤。特別是在時間、地點、官職,人物的行為、實效方面,應仔細查對原文的詞句,全面理解,綜合分析,兩者間的差別正是把握全文的關鍵所在。對似是而非處,要有借題解文的意識。通常錯誤有張冠李戴,偷換概念,因果不當,時間錯位,屈解文意,無中生有等類型。本題D項即是無中生有。

17.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翻譯句子的能力。翻譯句子時本着句不離段的原則,將該句放入語境中整體把握其大意。大意為,遊覽時風景絕佳地方。趙公一定去得比人早,回得比人晚。具體翻譯以直譯為主,要求準確、通順。結合語句所在語境,整體把握大意,注意關鍵詞的落實翻譯,另外要關注是否有特殊語法現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另外,有些使用諱飾或修辭手法的詞句要意譯。如第一句中“浮屠老子之宮”要譯為佛寺道觀。第二句中“佞舌”,譯為花言巧語。另外,還要關注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如:以、為、之、而、其等。該題第二句中“其”,語氣詞,表推測,相當於大概。

【考點定位】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名師點睛】翻譯要遵從“信、達、雅”的原則。信,意思是語語翻譯用詞在準確;達,意思是翻譯的語句整體表達要通順。雅,意思是翻譯的語言要有文采。文言翻譯要求直譯,雖然要求直譯,但並非每句每個詞都可以直譯,遇到不可直譯的,如使用了比喻、借代等修辭辭手法的或使用諱飾手法的詞句就需要意譯。如,同樣是死,但身份地位不同,叫法也不同,過去皇帝死叫駕崩,山陵崩。諸侯死叫薨,老百姓死叫填溝壑。比如本題中的“浮屠老子之宮” “佞舌”就要意譯。

18.

試題分析:該題教材歸納要點的能力。題目要求概括趙瞻雲的品格特點。概括人物形象特點要用形容詞準確評價。做該題首先通讀全文,看文中是否有直接評價人物品行的詞, 如果有可以直接取用。如果沒有,則要思考文中寫了趙公的哪些事,每件事能表現他什麼品質精神,然後加以概括,分點表達。此外還有留心文中有無他人對趙公的評價,因為評價的言辭能從側面表現人物。本題答題範圍是第三段,“公父事兄,母事嫂,待孀姊存歿皆有恩禮。”表現其孝悌仁愛,這裏“父”“母”都是詞類活用現象,名詞活用為狀語,像侍奉……一樣對待。“與人交,坦直無他腸,所談皆道義風雅節俠”表現其坦蕩高雅。“公抗言無忌諱”及文肅讚歎的話都是表明其敢於直言。

【考點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技巧點撥】文言文選文通常是人物傳記,寫人敍事為主。評價人物從三個方面,一看文中直接評價詞;二看事情,通過事情的發生發展及結果看人物的品行;三看他人評價,該角度是從側面表現人物特點。如該題中“坦直”“所談皆道義風雅”就是直接評價詞。“公父事兄,母事嫂,待孀姊存歿皆有恩禮。”就是通過事情表現其品行。文肅讚歎的話“吾閲人多矣,若口無佞舌,腰無媚骨者,其鄰叟瞻子乎!”是就側面評價。

知識點:人物傳記類

題型:文言文閲讀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