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古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後各題。孫沔,字元規,越州會稽人。中進士第,補趙州司理參*。跌蕩自放,不守士節,然材猛...

來源:國語幫 4.89K

問題詳情:

閲讀古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後各題。孫沔,字元規,越州會稽人。中進士第,補趙州司理參*。跌蕩自放,不守士節,然材猛...

閲讀古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後各題。

孫沔,字元規,越州會稽人。中進士第,補趙州司理參*。跌蕩自放,不守士節,然材猛過人。

時宰相呂夷簡求罷,仁宗優詔弗許。沔上書言:  “自夷簡當國,黜忠言,廢直道,及以使相出鎮許昌,乃薦王隨、陳堯叟代己。才庸負重,謀議不協,忿爭中堂,取笑多士,政事寢廢。又以張士遜冠台席,士遜本乏遠識,至隳國事。蓋夷簡不進賢為社稷遠圖,但引不若己者為自固之計,欲使陛下知輔相之位非己不可,冀復思己而召用也。陛下果召夷簡還,自大名入秉朝政,於茲三年,不更一事。以姑息為安,以避謗為智,雖盡南山之竹,不足書其罪也。”書聞,帝不之罪,議者喜其謇切。

知慶州。元昊死,諸將欲乘其隙,大舉滅之。沔日:“乘危伐喪,非*體。”徙秦州,時儂智高反,沔入見,帝以秦事勉之。對日:“臣雖老,然秦州不足煩聖慮,陛下當以嶺南為憂也。臣睹賊勢方張,官*朝夕當有敗奏。”明日,聞蔣偕死,帝諭執政日:“南事誠如沔所料。”又遷觀文殿學士、知幷州。而諫官吳及、御史沈起奏沔淫縱無檢,守杭及並所為不法,乃徙壽州。

詔按其跡,而使者奏:“在杭州,沔愛許明所藏郭虔暉畫鷹圖,明不以獻。初,明父禱水仙大王廟生明,故幼名‘大王兒’。沔即捕按明僭稱王取其畫刺配之及沔罷去明詣提點刑獄斷一臂自訟乃得釋。在幷州,私役使吏卒,往來青州、麟州市賣紗、絹、*物。官庭列大梃,或以暴怒擊訴事者,嘗剔取盜足後筋,斷之。”奏至,乃徙寧國節度副使,監司坐失察,皆被絀。

(選自《宋史•列傳第四十七》,有刪節)

9.下列對文中劃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沔即捕按明僭稱王/取其畫/刺配之/及沔罷去/明詣提點刑獄/斷一臂/自訟乃得釋。

B.沔即捕按明僭稱王/取其畫/刺配之/及沔罷去/明詣提點刑獄/斷一臂自訟/乃得釋。

C.沔即捕按明/僭稱王/取其畫/刺配之/及沔罷去/明詣提點刑獄/斷一臂/自訟乃得釋。

D.沔即捕按明/僭稱王/取其畫/刺配之/及沔罷去/明詣提點刑獄/斷一臂自訟/乃得釋。

10.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説,不正確的一項

A.字,又稱表字,舊時男子20歲時行冠禮,在本名以外另起表德行或與本名意義有關的字,而古代女子無需取字。

B.中堂,為唐、宋時中書省政事堂之簡稱,因宰相辦公於此而成宰相之別名。今多指懸於客廳的一種書、畫形式。

C.社稷,即土神和穀神,護佑農耕。古時以農為本,“本固則邦寧”,君主設壇祭祀二神,社稷遂成國家之代稱。

D.學士,即求學之士或飽學之士,入朝多為顧問祕書之臣。唐、宋時設翰林學士之職,因接近皇帝,往往參預機要。

11.下列對於原文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孫沔敢於直諫。曾上書指斥宰相呂夷簡推薦平庸之人擔任宰相,孫沔也因此被貶謫。

B.孫沔不趁人之危。元昊去世,眾人主張乘機攻打,但孫沔認為這樣做有失國家體統。

C.孫沔假公濟私。他在幷州任職期間,私下役使官吏士卒,買賣物品,從中牟取私利。

D.孫沔*情殘暴。暴怒時在公堂之上痛毆前來訴事的人;更有甚者,對盜賊使用酷刑。

12.將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以姑息為安,以避謗為智,雖盡南山之竹,不足書其罪也。

(2)奏至,乃徙寧國節度副使,監司坐失察,皆被絀。

【回答】

9.B

10.A

11.A

12.(1)以姑息縱容為安定,以逃避批評為明智。即使用完南山的竹子(製成的竹簡),也不能夠寫完他的罪過啊。

(2)奏章送達,就將(孫沔)降為寧國節度副使,監司因為失察獲罪,全部被貶。

【解析】

9.

試題分析:“沔即捕按明僭稱王”,不能拆分;“斷一臂自訟”,不宜拆分。要通讀全文文段,領會基本意思,在此基礎上,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範圍,然後集中精力分析難斷句與上下文之間的聯繫。斷句的常用方法主要有:(1)善用標誌*詞語斷句,比如句首發語詞、句尾語氣,對話標誌詞(如曰、雲、語、言、道、白、對、謂等字),抓住了它們,也就抓住了一些捷徑或訣竅。(2)結合章法結構斷句,文言文中常用總説分承或分説總承的寫法,而“分承”或“分説”部分,又多用對稱句式,形成並列、排比。(3)瞭解固定結構斷句,固定結構是文言運用中逐漸形成的凝固的詞與詞之間的搭配關係,每一種固定結構都有其特定的使用範圍,熟悉每種固定結構的常規形式,有助於其前後句子的斷開。這些特點,均有益於斷句。

考點: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10.

試題分析:“古代的女子有名無字”錯,古代女子許嫁,及笄而字。字:也叫表字,往往與名字有關係,或者是名字在某種意義上的一個衍生。比如蘇軾,字子瞻,是由“軾”而想到登車遠望;而蘇轍字子由,則是由於“轍”是到車子由此駛過的痕跡。在古代長輩叫小輩一般是稱名而不稱字,而對平輩和尊輩一般是稱字不稱名。古代文學常識內容多,涉及面廣,短時間內是沒有辦法全部記下來,因此要長期堅持。

考點:識記文學常識。能力層級為識記A。

11.

試題分析:“孫沔也因此被貶謫”錯,皇上並沒有治孫沔的罪。這道題目是概括歸納文章內容。解答此類題的方法是:①抓住題幹,讀全讀準。在閲讀題目時,須讀全、讀準題幹,切忌走馬觀花。所謂讀全,就是對題幹中的所有要求要一個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謂讀準,就是要準確地把握題幹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選對的還是選錯的,是概括內容還是分析觀點。只有對題幹作全面、準確的分析理解,才能準確地答題。②放回原文,查對正誤。特別是在時間、地點、官職,人物的行為、實效方面,應仔細查對原文的詞句,全面理解,綜合分析,兩者間的差別正是把握全文的關鍵所在。對似是而非處,要有借題解文的意識。通常錯誤有張冠李戴,偷換概念,因果不當,時間錯位等。

考點: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12.

試題分析:翻譯以直譯為主,要求準確、通順。結合語句所在語境,整體把握大意,注意關鍵詞的落實翻譯,另外要關注是否有特殊語法現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該題第一句中謗、雖等詞,第二句中徙、坐等詞,都要特別留意。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於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

考點: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參考譯文

孫沔,字元規,越州會稽人。中進士,補(正式擔任)趙州司理參*。*格放縱狂妄,不遵守士節禮義,但是才能與兇猛的*格超過一般人。

當時宰相呂夷簡上書自求罷免,仁宗下詔書褒獎,沒有答應(他)。孫沔上書説:“自從呂夷簡當宰相,廢黜罷免説忠言走正道的人,等到他以使相的身份去鎮守許昌時,就推薦王隨、陳堯叟代替自己擔任宰相。(王隨、陳堯叟)才幹平庸卻擔負重任,(他們)的謀略與議事不和,在中堂之上忿怒相爭,被百官取笑,(導致)政事被擱置荒廢。又用張士遜擔任宰相,士遜原本就缺乏遠見,以致於對待國事懶散、懈怠。呂夷簡之所以不推舉賢能的人來為國家做長遠的打算,只推薦不如自己的人作為鞏固自己地位的計策,是想讓陛下知道宰相的位子非他不可,希望再次想到他而徵召任用他。陛下果真召令夷簡回來,自呂夷簡(呂夷簡曾在大名為官,在此代指呂夷簡)執掌朝政,到如今已經三年,沒有更改一事。把姑息縱容當作安定的(手段),把逃避批評當作明智(的舉動)。即使用完南山的竹子(製成的竹簡),也不能夠寫完他的罪過啊。”看過奏章後,皇上帝沒有加罪於他,議論者喜歡他的正直懇切。

掌管慶州。元昊死後,將領們想乘着這個機會,大舉消滅元昊的國家。孫沔説:“乘人之危攻打有喪事的國家,有失*的體統。” 調任秦州,當時儂智高反叛,孫沔入朝覲見,皇帝用秦州的事務鼓勵他。孫沔回答説:“我雖然年紀大了,然而秦州的事不用陛下擔憂,陛下應當以嶺南為憂。我觀察到嶺南賊寇的勢力正囂張,官*早晚會有打敗仗的消息上奏。”第二天,奏報蔣偕戰死,皇帝對執政大臣説:“嶺南的事確實如孫沔所預料的那樣。”又升任(孫沔)為觀文殿學士、執掌幷州。但是諫官吳及、御史沈起上奏孫沔荒淫放縱不加檢點,主管杭州與幷州時所做的事不符合法度,於是將(孫沔)調至壽州。

皇帝下詔令審查他的行跡,使者上奏:“在杭州,孫沔喜愛許明所收藏的《鷹圖》,許明不願意獻(給他)。當初,許明的父親在水仙大王廟祈禱才生了許明,因此小時候叫‘大王兒’。孫沔立即以僭越稱王的罪名抓捕了許明,拿走了《鷹圖》,並將許明刺字發配。等到孫沔罷去後,許明到提點刑獄處,斷一條胳膊為自己訴訟,才得以釋放。在幷州,孫沔私自役使吏卒,往來青州、麟州買賣紗、絹、*物。在公堂之上擺放大棒,有時因為暴怒而痛毆前來訴事的人,曾經剔取盜賊的腳後筋,將其弄斷。”奏章送達,就將(孫沔)降為寧國節度副使,監司(負有監察責任的官吏)也因為失察獲罪,全部被貶。

知識點:人物傳記類

題型:文言文閲讀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