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與荊南樂秀才書(宋)歐陽修修頓首白秀才足下。前者舟行往來,屢辱見過。又辱以所業一編...

來源:國語幫 2.05W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與荊南樂秀才書(宋)歐陽修修頓首白秀才足下。前者舟行往來,屢辱見過。又辱以所業一編...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與荊南樂秀才

(宋)歐陽修

修頓首白秀才足下。前者舟行往來,屢辱見過。又辱以所業一編,先之啟事,及門而贄。田秀才西來,辱書;其後予家奴自府還縣,比又辱書。僕有罪之人,人所共棄,而足下見禮如此,何以當之?當之未暇答,宜遂絕,而再辱書;再而未答,益宜絕,而又辱之。何其勤之甚也!如修者,天下窮賤之人爾,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蓋足下力學好問,急於自為謀而然也。然蒙索僕所為文字者,此似有所過聽也。

僕少從進士舉於有司,學為詩賦,以備程試,凡三舉而得第。與士君子相識者多,故往往能道僕名字,而又以遊從相愛之私,或過稱其文字。故使足下聞僕虛名,而欲見其所為者,由此也。

僕少孤貧,貪祿仕以養親,不暇就師窮經,以學聖人之遺業。而涉獵書史,姑隨世俗作所謂時文者,皆穿蠹經傳,移此儷彼,以為浮薄。惟恐不悦於時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然有司過採,屢以先多士。及得第已來,自以前所為不足以稱有司之舉而當長者之知,始大改其為,庶幾有立。然言出而罪至,學成而身辱,為彼則獲譽,為此則受禍,此明效也。

夫時文雖曰浮巧,然其為功,亦不易也。僕天姿不好而強為之,故比時人之為者尤不工,然已足以取祿仕而竊名譽者,順時故也。先輩①少年志盛,方欲取榮譽於世,則莫若順時。天聖中,天子下詔書,敕學者去浮華,其後風俗大變。今時之士大夫所為,彬彬有兩漢之風矣。先輩往學之,非徒足以順時取譽而已,如其至之,是直齊肩於兩漢之士也。若僕者,其前所為既不足學,其後所為慎不可學,是以徘徊不敢出其所為者,為此也。

在《易》之《困》曰:“有言不信。”謂夫人方困時,其言不為人所信也。今可謂困矣,安足為足下所取信哉?辱書既多且切,不敢不答。幸察。

【注】①先輩:對樂秀才的尊稱。

15.解釋下面加點的字。(4分)

(1)及門而贄                贄:__________________

(2)而又辱之                辱:__________________

(3)是以徘徊不敢出其所為    徘徊:_________________       

(4)敕學者去浮華            敕:___________________

1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作者對當時的應舉文字,頗有微詞,但樂生意欲參加科舉考試,所以只能建議他“順時”而為。

B.作者因寫時文而遭譭譽,認為自己不值得樂生學習、效仿,所以多次婉拒他索要文字的請求。

C.作者認為要作文,就應該學習古人,去除淺薄雕飾的文字與習氣,才能達到兩漢那樣文質彬彬的境界。

D.本文語言樸實,感情真摯,表達委婉;通過現身説法,運用對比,巧妙地表明瞭作者對時文的不同看法。    

17.結合全文,歐陽修認為自己的文章“不足學”“不可學”的原因有哪些?(3分)

18.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9分)

(1)然蒙索僕所為文字者,此似有所過聽也。

(2)皆穿蠹經傳,移此儷彼,以為浮薄。

(3)謂夫人方困時,其言不為人所信也。

【回答】

15.(1)拿着禮物求見;(2)謙辭,承蒙;(3)(皇帝)下命令(必須翻譯為動詞);(4)猶豫不決。

16.B

17.(1)中進士前徒有虛名,文字浮薄(2)中進士之後的文章,不順時,易獲罪(3)時文風俗已變,學好可以齊肩於兩漢

18.(1)但是承蒙先生您索求我所寫的文字,這好像就過於相信聽聞了。

(2)都是穿鑿經書傳文,把彼此的説法並聯到一起,而成為漂浮淺薄的文字。

(3)説的是人正處於困厄時,他的話不被別人信服。

【解析】

15.

試題分析:文言文中一詞多義現象比較多,所以答題時一定要把實詞放回到原文中,結合上下文及本句語法關係來推斷實詞的含義。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

16.

試題分析:B項曲解文意。本文作者通過對比,表明自己對時文的不同看法,認為寫文章應學習古人,去除浮薄的文字,而不是因為自己寫時文遭譭譽而認為自己不值得樂生學習。綜合近些年來的高考設題情況來看,此類題目選擇肢中設錯類型可分為信息錯位、錯解詞語、強加因果(或因果倒置)、無中生有、顛倒是非將文中未然的信息説成必然等。解題時考生應審準題幹,依文索義,正確分析。

考點: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17.

試題分析:本題應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篩選出相關信息,然後歸納出*。第四段作者説“其前所為既不足學,其後所為慎不可學,是以徘徊不敢出其所為者,為此也”,結合第三段來看,即“為彼則獲譽,為此則受禍”,那麼,“其前”指的是作者及第之前,文章“浮巧”“順時”;“其後”指的是作者“及得第已來” 文章“庶幾有立”。在作者看來,浮巧的顯然不是寫文章的正途,不可學;可是自成一家的文章又會獲罪,所以他認為自己的文章不能學習。那麼學習什麼樣的文章呢?作者指出 “今時之士大夫所為,彬彬有兩漢之風矣。先輩往學之,非徒足以順時取譽而已,如其至之,是直齊肩於兩漢之士也”,應學習古人。

考點: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18.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的是理解並翻譯句子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後思考命題者可能確定的賦分點,首先要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運用“留”“刪”“調”“換”“補”的方法,直譯為主,意譯為輔。並按現代漢語的規範,將翻譯過來的內容進行適當調整,達到詞達句順。(1)“蒙”,承蒙;“所為”,所寫的。(2)“穿蠹”,穿鑿;“經傳”,經書傳文;“浮薄”,漂浮淺薄的文字。(3) “困”,困厄 “為”,被。

考點: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附文言文翻譯】

我(歐陽修)頓首稟告樂秀才足下。當初乘船相遇,多次承蒙您來看我。又承蒙您把自己所寫的一冊文集(送給我),先寫書信給我,後來又帶着見面禮來到我家。田秀才從西來,承蒙您給我來信;那以後我的家奴從府回到縣裏,又收到您的來信。我是有罪之人,眾人所共同鄙棄,但是您尊重我的禮節像這樣,我怎麼能擔當得起呢?當時我沒空回覆您,(您)應該就斷絕交往的,但是您再次給我書信;再次來信我(依然)沒有回覆,您更加應該與我斷絕交往,可是又承蒙您給我來信。這樣的殷勤真是太過了啊!像我歐陽修這樣的,不過是天下不得志又卑微的人而已,哪裏值得讓您懇切到如此程度呢?大概先生您致力於學問,急於為自己謀劃才這樣吧。但是承蒙先生您索求我所寫的文字,這好像就過於相信聽聞了。

我年輕時從考中進士到被舉薦到相關部門(任職)。學習寫作詩賦,用來準備科舉考試,總共考了三次才考中。同讀書人相識的很多,所以常常(有人)能説起我的名字,而且又因為跟我交往的人偏愛我,有的就會過分稱讚我的文字。所以使先生聽到我的虛名,而且想見識我所寫的文章,原因就是這樣吧。

我從小父親早逝,家境貧寒,貪圖薪水官職來供養母親,沒有時間跟從老師極力鑽研經籍,研習聖人留傳的學業。而(我)廣泛粗略地閲讀經書史籍,姑且盲隨世俗,寫所謂的時文的原因,都是穿鑿經書傳文,把彼此的説法並聯到一起,而成為漂浮淺薄的文字,生怕不能取悦時人,沒有高超出眾像古人那樣自成一家之言。但是相關部門卻過高抬舉採用,常常以為(我的文字)走在了其他讀書人的前面。等到中進士以來,我自己認為以前所寫的文章不值得與有司的舉薦和長者的知遇相稱,於是徹底改變寫作風格,差不多有了可以立世的文字。但是(我)言語一出就罪行來到,學業有成卻身心受辱,寫作時文就能獲譽,自成一家之言就要受禍,這是明擺着的結果。

那些時文雖然説浮巧,然而要寫得成功,也不容易。我的資質一般但勉強去寫它,因此與同時代人所寫的相比,更加不工巧,但已足以憑藉它獲得俸祿官位並謀取名譽,是順應時俗的緣故。先輩您年輕氣盛,正想在世上取得榮譽,那麼不如順從時俗。天聖年間,皇上下詔書,敕令學者摒棄浮華,這以後文風有了很大的變化。現在的讀書人所寫的文章,文雅適當有兩漢的風采了。先輩您去學習它,不只是順應時俗取得榮譽而已,如果達到高的境界,這是同兩漢時期士子的文章價值高度相當的。像我,那以前所寫的文章已經不值得學,以後所寫的文章(有風險)謹慎不能學,因此我猶豫不敢拿出自己所寫的文章,因為這個原因。

在《易經》的《困》篇中有這樣的話:“有些話不能相信。”説的是人正處於困厄時,他的話不被別人信服。現在(我的處境)可以説困厄了,怎麼值得被先生您所取信呢?承蒙您的書信既多且殷切,我不敢不回覆。懇請先生您明察。

知識點:散文類

題型:文言文閲讀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