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題。上餘青州書蘇洵洵聞之,楚人高令尹子文①之行,日:“三以為令尹而不喜,三奪其今尹...

來源:國語幫 2.53W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題。上餘青州書蘇洵洵聞之,楚人高令尹子文①之行,日:“三以為令尹而不喜,三奪其今尹...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題。

上餘青州書

蘇洵

洵聞之,楚人高令尹子文①之行,日:“三以為令尹而不喜,三奪其今尹而不怒。”其為令尹也,楚人為之喜:而其去令尹也,楚人為之怒。己不期為令尹,而令尹自至。夫今尹子文豈獨惡夫富貴哉?知其不可以求得,而安其自得,是以喜怒不及其心,而人為之囂囂。嗟夫!豈亦不足以見己大而人小邪?脱然為棄於人,而不知棄之為悲:紛然為取於人,而不知取之為樂。

昔者,明公②之初自奮於南海之濱,而為天下之名卿。當其盛時,激昂慷慨,論得失,定可否,左摩西羌,右揣契丹,奉使千里,*壓強悍不屈之虜,其辯如決河流而東注諸海,名聲四溢於中原而磅礴於戎狄之國,可謂至盛矣!及至中廢而為海濱之匹夫,蓋其間十有餘年,明公無求於人,而人亦無求於明公者。其後.適會南蠻縱橫放肆,而莫之或救。明公乃起於民伍之中,摺尺篝而笞之,不旋踵而南方義安。夫明公豈有求而為之哉?適會事變以成大功,功成而爵祿至。明公之於進退之事,蓋亦綽綽乎有餘裕矣。

悲夫!世俗之人紛紛於富貴之間.而不知自止!達者安於逸樂,而習為高岸之節,碩視四海飢寒窮困之士,莫不顰蹙嘔噦而不樂。窮者藜藿不飽布褐不暖習為貧賤之所摧折仰望貴人之輝光則為之顛倒而失措。此二人者,皆不可與語於輕富貴而安貧賤。何者?彼不知貧富貴賤之正味也。惟天下之習於富貴之榮而狃於貧賤之辱者,而後可與語此。

洵,西蜀之匹夫,嘗有志於當世,因循不遇,遂至於老。然其嘗所欲見者,天下之士,蓋有五六人。五六人者.已略見矣:而獨明公之未嘗見.每以為恨。今明公來朝,而洵適在此,是以不得不見。

伏惟加察,幸甚!

                                                       (選自蘇洵《嘉佑集》,有刪改)

【注】①令尹子文:令尹,春秋時期楚國官名,位同國相。子文,姓鬥,名谷於菟,字子文。楚國內亂,子文自毀其家,以紓國難。三次被免去相位,毫無愠*。②明公:對於有名望、有地位的人的尊稱,此處指餘靖,時仃青州知州。

10.對下列句子中加橫線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楚人高令尹子文之行                       高:高尚。

B.明公之初自奮於南海之濱                   奮:振作。

C.不旋踵而南方義安                         義:安定。

D.惟天下之習於富貴之榮麗狃於貧賤之辱者     狃:習慣。

1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橫線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而人為之囂囂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B.脱然為棄於人          乃使人復葺南*子,其制稍異於前

C.明公乃起於民伍之中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然其嘗所欲見者        而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

12.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窮者藜藿不飽/布褐不暖/習為貧賤之所/摧折仰望貴人之輝光/則為之顛倒而失措    

B.窮者藜藿不飽/布褐不暖/習為貧賤之所/摧折仰望貴人之/輝光則為之顛倒而失措    

C.窮者黎藿不飽/布褐不暖/習為貧賤之所摧折/仰望貴人之輝光/則為之顛倒而失措    

D.窮者藜藿不飽/布褐不暖/習為貧賤之所摧折/仰望貴人之/輝光則為之顛倒而失措

1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與分析,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蘇洵先寫古代賢士令尹子文在令尹職位上三起三落,楚人為他喜悦,替他憤怒,而他本人卻心態平和,意在引出下文對餘靖的讚頌。

B.蘇洵寫出了餘靖出使戎狄之國時的慷慨無畏和平定南方少數民族叛亂時的機智勇武,也藉此諷刺了當政者的軟弱無能,表現了自己的愛國情懷。

C.蘇洵刻畫了世俗之人驕於富貴、恥於貧賤的醜陋之態,與餘靖面對功成名就和失意落魄時的淡然心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突出了餘靖的高尚人格。

D.蘇洵在文中表達了對餘靖胸襟豁達、寵辱不驚的君子之風的推崇之情和拜謁對方的急迫心情,同時也含蓄透露了自己的心志。

14.把文言文閲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其後,適會南蠻縱橫放肆,而莫之或救。  

②悲夫!世俗之人紛紛於富貴之間,而不知自止! 

③五六人者,已略見矣:而獨明公之未嘗見,每以為恨。

【回答】

10.A

11.D

12.C

13.B

14.①那以後,恰逢南方的少數民族肆意放縱作亂,卻沒有人能夠解救這危難。 ②可悲啊!世俗的人在功名利祿之間忙碌追求,卻不知道自行停止。(重點注意“紛紛”“自止”的翻譯和語句的通順。) ③ 那五六個人,我大都已見過;可是唯獨不曾見過*下您,常常認為是(或:把它當做)遺憾的事。(重點注意“略”“每”“恨”的翻譯和語句的通順。)

【解析】

10.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理解文言文常見實詞在文中的含義。楚人高令尹子文之行,根據結構分析高後面連接的是名詞子文之行,所以此處它充當動詞做謂語,是此類活用解釋為高:以„„為高尚

【考點定位】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技巧點撥】文言實詞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閲讀重點考核的內容,課標卷近幾年有加大難得的趨勢,考的詞語一般在課本中沒有出現,要求學生根據文意進行推斷,漢字是表意文字,字形特別是“偏旁”與字義聯繫密切。有些字能直接從字形分析出詞義,有些字雖不能直接分析出詞義,卻可以根據字形圈定出該字的意義範圍,為進一步猜測詞義提供依據。結合上下文語境進行推斷,就有可能較為準確的把握詞義。二、藉助詞義引申推斷。語言是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而發展變化的,詞義隨着語言的發展而不斷豐富,一個實詞的意義可能很多,但一般都是由本義或常用義引申、比喻、或假借而來的。我們如果能夠了解詞語詞義的引申演化過程,在閲讀時學會適當的引申推想,就往往能夠對詞義作出較為準確的判斷。語法分析就是分析所要解釋的詞語在句子中充當何種成分,然後根據成分推斷詞*,進而推斷出其意義。文言文與現代漢語相比,在詞義上差別很大,但句子的語法結構基本上還是一致的。除了一個特殊句式——“倒裝句”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主+狀+謂+補語+定+賓”的順序排列的,所以其相應成份上的詞的詞*也與現代漢語相一致。即主語、賓語一般是名詞,謂語一般是動詞,定語一般是形容詞,狀語一般是副詞。所以我們翻譯實詞時就可通過分析這個詞在句中所處的位置,所充當的成份先判定它的詞*,進而推知它的義項。此處就是根據結構判斷。

11.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代詞,代自己。A①連詞,錶轉折;②連詞,表並列。B①介詞,表被動;②介詞,表比較。C①副詞,於是;②副詞,竟。

【考點定位】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易錯*示】針對文言虛詞的考查重點,18個常見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在語境中,結合語法和邏輯的分析,疏通文意;難點在於理解詞語的用法(即詞*)。方法應用上首先,分清虛實。如“因、何、若、之”等既可以是實詞,又可以是虛詞。其次,辨明詞*。一個虛詞大多有多種用法,如:“焉”可以是代詞、副詞、助詞。再次,對比古今。有的沿用下來,有的用法變化,有的作用完全消失。最後,注意特殊虛詞。兼詞、虛詞連用,如“何以”“孰與”等。

12.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文言斷句。首先應將句子迴歸文本,結合語境理解大意,這句話的大意是:處境困難的人吃粗劣的湯羹卻不飽,穿粗布衣服卻不暖,習慣被貧賤的處境摧殘折磨,仰望貴人的光輝則神魂顛倒驚慌失措。然後再根據句中的一些斷句標誌進行斷句,本句主要藉助句中的名詞及動詞進行斷句,比如“窮者”“仰望”。斷完之後還要重新讀一遍,看有無講不通的地方或者違反情理的地方。

【考點定位】要求對一段課外古文的全部或部分斷句,能力層級為B

【技巧點撥】本題考查對淺易文言文斷句的能力。文言文斷句、標點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讀多背,形成語感。有了一定的語感,讀到該停頓之處,就會自然而然地停頓,不必苦思。斷句、標點也講求一定的技巧,做題時應把握準語意,根據語法結構、邏輯規律作出判斷。解答本題應首先明白語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對語句進行斷句。斷句的基本方法1.弄通文意斷句。給文言文斷句,首先要閲讀全文,瞭解文意,這是斷句的先決條件,如果想當然地斷下去,就容易發生錯斷。通讀全文,搞清屬於什麼文體,寫了什麼內容,想表達什麼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單音詞佔多數的特點,抓住幾個關鍵的字詞翻譯以理解文段大意。2.利用對話標誌斷句。常以“曰”、“雲”、“言”為標誌,兩人對話,一般在第一次問答寫出人名,以後就只用“曰”而把主語省略。遇到對話時,應根據上下文判斷出問者、答者,明辨句讀。3.藉助文言虛詞斷句。古人的文章沒有標點符號,為了明辨句讀,虛詞就成了重要的標誌。尤其是一些語氣詞和連詞的前後往往是該斷句的地方。文言文,多用虛詞來表達語氣或感情。句首發語詞:夫、蓋、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竊、請、敬等常用於一句話的開頭,在它們的前面一般要斷開。句尾詞:也、矣、焉、耳等經常用於陳述句尾;耶、與(歟)、邪(耶)等經常用於疑問句末尾;哉、夫等經常用於感歎句尾。其後面一般要斷開。疑問語氣詞: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與、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詞或固定結構之後,一般可構成疑問句,只要貫通上下文意,就可斷句。複句中的關聯詞:雖、雖然、縱、縱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則、然則、或、況、而況、且、若夫、至於、至若、已而、於是、豈、豈非,在它們的前面一般要斷開。其它的如:以、於、為、則、而,往往用於句中,在他們的前後一般就不斷句;(“而”錶轉折而且後面為一個比較長和完整的句子時,“而”前面要斷開)。4.找出動詞 ,明確句意。古漢語中,句子多以動詞或形容詞謂語為中心。找出了動詞或形容詞謂語,也就區分出*的句子,明確了語句的意思,從而正確斷句。5.藉助名詞(代詞)斷句。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謂賓,而主語一般由名詞或代詞充當。名詞一般為文章陳述、描寫、説明或議論的對象,在它們的前後往往要進行斷句。名詞(代詞)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語和賓語,因此,找出文中反覆出現的名詞或代詞,就基本上可以斷出句讀了。常見代詞有:吾、餘(表示“我”),予、爾、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表示“他”)。6.藉助語法結構斷句。文言語法中有一些固定結構,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與……乎”、“為……所……”、“受……於……”等,根據這些結構也可斷句。7.利用總分關係斷句。文言文中常用總説分承或分説總承的寫法,掌握了這個寫法對斷句很有幫助。8.藉助對比、對偶、排比、頂真等修辭斷句。文言中常有對偶句、排比句,抓住這個特點斷句,常能收到斷開一處、接着斷開幾處的效果。頂真是文言文中常見的形式。 9.利用對稱句式。解題時,注意古文講究整齊對稱、行文中上下句常用相同的字數和相同的結構的特點。句式工整,都為四字一句,據此可正確斷句。當然,斷句的方法還有很多,如根據押韻規律斷句、根據間隔反覆斷句、特殊句式等斷句,綜合運用這些方法,效果會更好。

13.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分析概括文章內容。B“也藉此諷刺了當政者的軟弱無能,表現了自己的愛國情懷”無中生有。原文二、三兩節主要寫了這個方面。

【考點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這道題目是概括歸納文章內容。解答此類題的方法是:①抓住題幹,讀全讀準。在閲讀題目時,須讀全、讀準題幹,切忌走馬觀花。所謂讀全,就是對題幹中的所有要求要一個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謂讀準,就是要準確地把握題幹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選對的還是選錯的,是概括內容還是分析觀點。只有對題幹作全面、準確的分析理解,才能準確地答題。②放回原文,查對正誤。特別是在時間、地點、官職,人物的行為、實效方面,應仔細查對原文的詞句,全面理解,綜合分析,兩者間的差別正是把握全文的關鍵所在。比如本題的B項,選項內涉及遞進關係,考生就應到文中找到文本相應位置,然後再與選項進行比較,即可發現,無中生有。

14.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翻譯文言文句子的知識。①翻譯的要點是““適會”翻譯為適逢“縱橫”翻譯為肆意放縱作亂②要點:“紛紛”繁忙紛亂“自止”字字落實,自行停止的意思③要點:“略”大都“每”常常“恨”翻譯為遺憾。

【考點定位】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名師點睛】文言翻譯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內容,文言文的翻譯註意直譯,把句子中的每一個字都要落到實處,不能翻譯的助詞等刪掉,省略的內容根據上下文補充,這樣才能做到不丟分。平時訓練時注意自己確定句子的賦分點,翻譯時保*賦分點的落實,如此題中的“紛紛” 、“自止”等詞語的落實,還要注意翻譯完之後一定要注意對句子進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順。建議翻譯時打草稿。

【參考譯文】

我聽説,楚國人認為令尹子文的行為高尚,説:“三次任命他為令尹卻不高興,三次剝奪他令尹的職位卻不憤怒。”他做令尹,楚國人替他高興;而他不做令尹,楚人替他憤怒。我沒期望做令尹,但令尹這個官位自己來了。那令尹子文難道只是厭惡富貴嗎?知道它不可以求得,但安其所得,因此喜怒不觸及到他內心,而別人卻因此喧譁討論。啊!難道這也不足夠來看出自己的大度,而別人的小氣嗎?超脱的樣子,被人拋棄,而不知道拋棄他是悲哀的事,忙亂的樣子,被別人任用,卻不知道任用是樂事。

以前,明公您剛開始振起於南海之濱,成為天下的名臣。正當得意之時,激昂慷慨,討論得失,判定對錯,左邊揣摩西羌,右邊揣摩契丹,奉命出使千里之外的地方,*強悍不屈服的外敵,你的辯才好像是決口的河流向東注入大海,名聲在中原四溢,在戎狄等蠻夷中也顯出磅礴氣勢,可説是最為興盛。等到中間被罷黜成為海濱的平民百姓,大概這中間有十多年,您對人無所求,而別人對您也無所求。那以後,恰逢南方少數民族肆意放縱作亂,卻沒有人能夠去解救這危難。您於是在百姓的隊伍中奮起,鞭笞他們,不多時間南方安定。您難道是有所求而做這事嗎?恰好遇到重大事件而成就大的功業,功業成,爵祿自然到了。您對於出仕退隱之事,大概也是綽綽有餘啊。

可悲啊!世俗的人在功名利祿之間忙碌追求,卻不知道自行停止。得志的人,安於享樂,習慣做高高在上的樣子,回頭看四海之內忍受飢寒、走投無路之人,沒有不皺眉皺額嘔吐不高興的。處境困難的人吃粗劣的湯羹卻不飽,穿粗布衣服卻不暖,習慣被貧賤的處境摧殘折磨,仰望貴人的光輝則神魂顛倒驚慌失措。這兩種人都不可以對他們説輕視富貴安於貧賤的事。為什麼呢?他們不知道貧富貴賤的本質含義。只有天下那些習慣於富貴的榮耀,而且習慣於貧賤的恥辱的人,然才可以與他們談論此類話題。我是四川西部的平民百姓,曾有志於當世,拖延時光未曾有所作為,便到了老年。然而我曾經渴望拜會的人,普天之下,大概五六人而已。那五六個人,我大都已見過,可是唯獨不曾見過*下您,常常認為是遺憾。如今您回來朝中,而我又在這裏,因此不得不見您。

俯伏思量盼望您的迴音,我將不勝榮幸!

知識點:散文類

題型:名句默寫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