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林光朝,字謙之,興化*.莆田人。再試禮部不第,聞吳中陸子正嘗從尹焞學,因往從之...

來源:國語幫 1.47W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林光朝,字謙之,興化*.莆田人。再試禮部不第,聞吳中陸子正嘗從尹焞學,因往從之...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林光朝,字謙之,興化*.莆田人。再試禮部不第,聞吳中陸子正嘗從尹焞學,因往從之遊。自是專心聖賢踐履之學,通《六經》,貫百氏,言動必以禮,四方來學者亡慮數百人。然未嘗著書,惟口授學者,使之心通理解。嘗曰:“道之全體,全乎太虛。《六經》既發明之,後世註解固已支離,若復增加,道愈遠矣。”孝宗隆興元年,光朝年五十,以進士及第調袁州司户參*。乾道三年,龍大淵、曾覿以潛邸恩幸進,台諫、給舍論駁不行。張闡自外召為執政.,鋭欲去之,覺其不可搖,遂以老疾力辭不拜。而光朝及劉朔方以名儒薦對,頗及二人罪,由是光朝改左承奉郎、知永福縣。而大臣論薦不已,召試館職,為祕書省正字兼國史編修、實錄檢討官,歷著作佐郎兼禮部郎官。八年,進國子司業兼太子侍讀,史職如故。是時,張説再除籤書樞密院事,光朝不往賀,遂出.為廣西提點刑獄,移廣東。茶寇①自荊、湘剽*西,薄嶺南,其鋒鋭甚。光朝自將郡兵,檄摧鋒統制路海、本路鈐轄黃進各以*分控要害。會有詔徙光朝轉運副使,光朝謂賊勢方張,留屯不去,督二將遮擊,連敗之,賊驚懼宵遁。帝聞之,喜曰:“林光朝儒生,乃知兵耶。”加直寶謨*,召拜國子祭酒兼太子左諭德。四年,帝幸國子監,命講《中庸》,帝大稱善,面賜金紫。不數日,除中書舍人。是時,吏部郎謝廓然由曾覿薦,賜出身.,除殿中侍御史,命從中出。光朝愕曰:“是輕台諫、羞科目也。”立封還詞頭②。天子度光朝決不奉詔,改授工部侍郎,不拜,遂以集英殿修撰出知婺州。光朝老儒素有士望在後省未有建明或疑之及聞繳駁廓然士論始服光朝因引疾提舉興國宮卒年六十五

(節選自《宋史·林光朝傳》)

【注】①茶寇:南宋時販茶的商人為抵抗*過度的盤剝、壓榨而組成的武裝。②封還詞頭:駁回皇帝在人事決策方面不恰當的詔命。

13.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 光朝老儒/素有士望/在後省未有建明/或疑之/及聞繳駁廓然/士論始服光朝/因引疾提舉興國宮/卒年六十五/

B. 光朝老儒/素有士望/在後省未有建明/或疑之/及聞繳駁廓然/士論始服/光朝因引疾提舉興國宮/卒/年六十五/

C. 光朝老儒/素有士望/在後省未有建明/或疑之/及聞繳駁/廓然士論始服/光朝因引疾提舉興國宮/卒/年六十五/

D. 光朝老儒/素有士望/在後省未有建明/或疑之/及聞繳駁/廓然士論始服光朝/因引疾提舉興國宮/卒年六十五/

14.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説,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唐代時稱*鎮,至宋代演變為地方行政區劃單位,與府、州、監同屬於路。

B. 執政,原意為掌管國家政事,宋、金時是參知政事、樞密使等高級官員的通稱。

C. 出,出仕,即出來做官,古代讀書人通過科舉考試或他人舉薦就可以成為仕宦。

D. 出身,科舉考試考中者的身份資格,賜出身指賜給未考中者以相應的身份資格。

15.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林光朝學問精深,教授生徒眾多。他與尹焞交遊,專心研究聖賢之學;他精通《六經》和諸子百家學説,使得四方學者慕名前來求教。

B. 林光朝出仕很晚,仕途一直不順。他五十歲才中進士,先後因議論皇帝恩寵的臣子龍大淵、曾覿和張説等人的罪行而被朝廷降職任用。

C. 林光朝平定寇亂,立下顯赫*功。茶寇迫近嶺南時,林光朝一邊率兵抵禦,一邊傳書其他將領,督促他們攔擊賊兵,最終使賊兵敗退。

D. 林光朝為官正直,敢於駁回上議。皇帝準備重用吏部郎謝廓然,林光朝認為這是對台諫的輕視,會讓科舉蒙羞,於是立刻駁回了詔命。

16.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六經》既發明之,後世註解固已支離,若復增加,道愈遠矣。

(2)天子度光朝決不奉詔,改授工部侍郎,不拜,遂以集英殿修撰出知婺州。

【回答】

13.B

14.C

15.B

16.(1)《六經》已經闡發清楚,後代的註解本來就已經支離破碎了,如果再增加,距離道的本義就越來越遠了。(2)皇帝估計林光朝決不會接受詔命,就改任他為工部侍郎,林光朝不就任,於是就讓他以集英殿修撰的身份外出擔任婺州知州。

【解析】

13.試題分析:標點:光朝老儒,素有士望。在後省未有建明,或疑之,及聞繳駁廓然,士論始服。光朝因引疾提舉興國宮,卒,年六十五。

14.試題分析:出:由京官調任地方官。

15.試題分析:林光朝的仕途並非“一直不順”,他曾擔任過國子司業兼太子侍讀、寶謨*直學士以及國子祭酒兼太子左諭德等要職,還曾受到皇帝金魚袋和紫衣的賞賜;他也沒有議論張説的罪行,只是因為沒有祝賀張説任職籤書樞密院事而被外放為官。

點睛: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題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題目,錯誤選項的設置多以人物、事件、時間、地點的錯位為重點,有時會在一些詞語的翻譯上命題,因對詞語翻譯錯誤而出現誤判,有時還涉及到文章寫作手法的分析。內容的角度答題時注意分析選項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實這些情節,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確,效果分析是否合理。如此題選項B事件錯誤。

16.試題分析:注意重點詞語“既”“發明”“固”“復”“道”“度”“拜”“知”的翻譯。

參考譯文:

林光朝,字謙之,興化*莆田人。兩次參加會試都沒有考中,聽説吳中陸子正曾經跟從尹焞求學,於是前往尹焞處與他交遊。從此他專心學習實踐聖賢的學問,通曉《六經》和諸子百家的學問,一言一行必定遵循禮節,四方來向他求學的不下數百人。然而他不曾著書,只是親口將學問傳授給學生,讓他們在心裏通曉理解。他曾經説:“道的全部,完備齊全而又博大玄奧。《六經》已經闡發清楚,後代的註解本來就已經支離破碎了,如果再增加,距離道的本義就越來越遠了。” 孝宗隆興元年,林光朝五十歲,因為進士及第調任袁州司户參*。乾道三年,龍大淵、曾覿因為在皇帝做太子時蒙受恩寵而得到任用,台諫、給事中和中書舍人的駁議都不得施行。張闡從外地被召回朝廷擔任參知政事,急切想要免除龍大淵、曾覿的職務,因為覺得他們(有皇上撐腰)不可動搖,於是就以年老體病堅決辭官不去就職。而當時林光朝和劉朔正以名儒的身份被推薦參加廷對,對龍大淵、曾覿兩人的罪行頗多議論,(惹怒了皇帝),因此林光朝改任左承奉郎、永福知縣。但大臣們對此論薦不已,於是林光朝被皇帝召試,在史館任職,擔任祕書省正字兼國史編修、實錄檢討官,歷任著作佐郎兼禮部郎官。乾道八年,林光朝升任國子司業兼太子侍讀,史官的職位依舊保留。當時,張説再次被任命為籤書樞密院事,林光朝因為沒有前往祝賀,於是被外放擔任廣西提點刑獄,不久又調任廣東。茶寇從湖北、湖南一直剽掠到*西,迫近嶺南,他們的氣勢十分囂張。林光朝親自率領郡裏的士兵抵禦,又傳書給摧鋒統制路海、本路鈐轄黃進,讓他們各自率*分別控制住要害之地。這時恰好有詔書調任林光朝擔任轉運副使,林光朝認為賊兵的氣焰正處囂張,就留在駐*中沒有離開,督促兩位將*攔擊賊兵,接連挫敗敵人,賊兵驚恐,連夜奔逃。皇帝聽説後,高興地説:“林光朝是個儒生,竟然還懂得兵法啊!”於是加封林光朝為寶謨*直學士,又召拜為國子祭酒兼太子左諭德。淳熙四年,皇帝駕臨國子監,命林光朝講解《中庸》,皇帝聽後大加讚賞,當面賜給他金魚袋和紫衣。沒幾天,又拜他為中書舍人。當時,吏部侍郎謝 廓然通過曾覿推薦,被賜予進士出身,擔任殿中侍御史。詔命從宮中發出,林光朝非常愕然,説: “這樣做是輕視台諫,讓科舉蒙羞啊。”立刻封還了詔命。皇帝估計林光朝決不會接受詔命,就改任他為工部侍郎,林光朝不就任,於是就讓他以集英殿修撰的身份外出擔任婺州知州。林光朝是個博學而年長的學者,在士人中素有威望。他在中書省任職還沒發表什麼言論時,有人對他的才能表示懷疑,等到聽説他駁還了謝廓然任命一事,士人們的議論才表示欽服。林光朝因為引病辭官,被提舉*西太平興國宮,不久去世,享年六十五歲。

知識點:人物傳記類

題型:文言文閲讀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