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後各題。材料一: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三已之,無愠*。舊令尹之政,必...

來源:國語幫 2.31W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後各題。材料一: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三已之,無愠*。舊令尹之政,必...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後各題。

材料一:

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三已之,無愠*。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弒齊君,陳文子有馬十乘,棄而違之,至於他邦,則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之一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公冶長)

材料二:

子曰:“君子不器。”為政

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莫敢不敬;上好義,*莫敢不服;上好信,*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子路

子夏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子張

13.下列各項是對上面材料一選段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楚國人子文,多次擔任宰相而沒有露出得意的神*,多次被免職也不懊惱,每次免職時,他都能認真做好交接工作。

B.子張詢問孔子,令尹子文這種寵辱不驚的表現,是否達到“仁”了,孔子認為,令尹子文只是一個忠於職守的人。

C.齊國大夫崔杼亂政而殺死了齊莊公,面對這種混亂的局面,齊國大夫陳文子捨棄了豐厚的家產而離開自己的國家。

D.孔子認為陳文子是個清白人。因為陳文子發現幾個邦國的執政者都與崔子結盟,便毅然選擇離開,那只是一種清白。

14.下列句中劃線詞的解釋,有錯的一項是(   )

A.願為小相焉(諸侯祭祀或會盟,朝見天子時,替國君主持贊禮和司儀的官。  鼓瑟希(稀疏)

B.春服既成(指夾衣或單衫) 冠者五六人(成年人,20 歲以上的人,古時男子20 歲行冠禮,就是*了。)

C.童子六七人(少年,不到20 歲的人)   詠而歸(唱歌)

D.吾與點也(介詞,和,同)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三個人)

15.下列各項是對上面材料二選段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孔子毫不客氣地指責想學種莊稼和種菜的樊遲是小人,從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孔子的育人目標。

B.孔子認為在上位的人哪裏需要學習種莊稼、種菜之類的知識,只要重視禮義信也就足夠了。

C.孔子認為他培養的學生是為了從政為官,為了當統治者,只要為官從政,一切事情就可迎刃而解。

D.子夏雖然肯定了種菜、治病、占卜之類“小道”的作用,但認為這些對遠大的事業恐有妨礙。

16.翻譯劃橫線句子。

(1)陳文子有馬十乘,棄而違之,至於他邦,則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

(2)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回答】

13.D

14.D

15.C

16.(1)陳文子有四十匹馬,捨棄不要,離開齊國。到了另一國,説”(這裏的執政者)好像我國的大夫崔子一樣。“又離開了。

(2)如果能夠做到這樣,四方的老百姓都會揹負着兒女前來投奔,哪裏還用得着你自己親自種莊稼呢?

【解析】

13.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D項,“因為陳文子發現幾個邦國的執政者都與崔子結盟”有誤,文中説的是“猶吾大夫崔子也”,意思是“這裏的大夫同崔子一樣”,並非結盟。

【考點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這道題目是概括歸納文章內容。解答此類題的方法是:①抓住題幹,讀全讀準。在閲讀題目時,須讀全、讀準題幹,切忌走馬觀花。所謂讀全,就是對題幹中的所有要求要一個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謂讀準,就是要準確地把握題幹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選對的還是選錯的,是概括內容還是分析觀點。只有對題幹作全面、準確的分析理解,才能準確地答題。②放回原文,查對正誤。特別是在時間、地點、官職,人物的行為、實效方面,應仔細查對原文的詞句,全面理解,綜合分析,兩者間的差別正是把握全文的關鍵所在。對似是而非處,要有借題解文的意識。比如本題,選項D.屬於曲解文意,文中説的是“猶吾大夫崔子也”,是説同崔子一樣。

14.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文言實詞的意思和用法。題幹要求選出“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有錯的一項”。D項,“吾與點也”,此處的“點”是人名,即曾點;“與”,應為動詞,意思是“贊成”,這是孔子所説的話,意思是“我贊同曾點的話”。

【考點定位】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技巧點撥】理解文言實詞的意思,可以採取因文定義法:由於任何一個實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只可能有一個意義,因此可因文來定義,即根據具體的上下文語境來判斷某個實詞的具體意項。答題時要把實詞放回到原文語境中,結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採取代入原文法、課內回顧法、成語遷移法。可將詞義代入文中,結合上下文的語境來判斷對錯。比如D項,“與”此處為動詞,後面的“點”是名詞,出自《論語》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這一章,前面是曾皙所説的話,此句是孔子對曾皙的話發表看法。

15.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C項,“為了當統治者,只要做了官,一切事情就迎刃而解”有誤。

【考點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這道題目是概括歸納文章內容。解答此類題的方法是:①抓住題幹,讀全讀準。在閲讀題目時,須讀全、讀準題幹,切忌走馬觀花。所謂讀全,就是對題幹中的所有要求要一個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謂讀準,就是要準確地把握題幹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選對的還是選錯的,是概括內容還是分析觀點。只有對題幹作全面、準確的分析理解,才能準確地答題。②放回原文,查對正誤。特別是在時間、地點、官職,人物的行為、實效方面,應仔細查對原文的詞句,全面理解,綜合分析,兩者間的差別正是把握全文的關鍵所在。對似是而非處,要有借題解文的意識。比如本題,選項C曲解文章意思。

16.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第一句中,“棄”,捨棄;“違”,離開;“至於”,古今異義,到;“猶吾大夫崔子也”,判斷句。第二句中,“如是”,像這樣;“則”,那麼;“負”,揹負;“焉”,哪裏。

【考點定位】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技巧點撥】本題首先要找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官職等;然後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後再確定關鍵字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於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

知識點:散文類

題型:文言文閲讀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