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後小題。石揚休,字昌言,其先*都人。唐兵部郎中仲覽之後,後徙京兆。七代祖藏用,右羽林大...

來源:國語幫 1.66W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後小題。石揚休,字昌言,其先*都人。唐兵部郎中仲覽之後,後徙京兆。七代祖藏用,右羽林大...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後小題。

石揚休,字昌言,其先*都人。唐兵部郎中仲覽之後,後徙京兆。七代祖藏用,右羽林大將*,明於歷數,嘗召家人謂曰:“天下將有變,而蜀為最安處。”乃去依其親眉州刺史李滈,遂為眉州人。

揚休少孤力學,進士高第,為同州觀察推官,遷著作佐郎,知中牟縣。縣當國西門衣冠往來之衝也地瘠民貧賦役煩重富人隸太常為樂工僥倖免役者凡六十餘家揚休請悉罷之。改祕書丞,為祕*校理、開封而推官,累遷尚書祠部員外郎,歷三司度支、鹽鐵判官。坐前在開封嘗失盜,出知宿州。

頃之,召入為度支判官,修起居注。初,記注官與講讀諸儒,皆得侍坐邇英*。揚休奏:“史官記言動,當立以侍。”從其言。判鹽鐵勾院,以刑部員外郎知制誥、同判太常寺。初,內出香祠温成廟,帝誤書名稱臣,揚休言:“此奉宗廟禮,有司承誤不以聞。”帝嘉之。兼勾當三班院,為宗正寺修玉牒官。遷工部郎中,未及謝,卒。

揚休喜閒放,平居養猿鶴,玩圖書,吟詠自適,與家人言,未嘗及朝廷事。及卒,發楮中所得上封事十餘章,其大略:請增諫官以廣言路,置五經博士使學者專其業,出御史按察諸道以防壅蔽,復齒胄之禮以強宗室,擇守令,重農桑,禁奢侈,皆有補於時者。然揚休為人慎默,世未嘗以能言待之也。至於誥命,尤非所長。

平生好殖財。因使契丹,道感寒毒,得風痺,謁告歸鄉,別墳墓。揚休初在鄉時,衣食不足,徒步去家*年。後以從官還鄉里,疇昔同貧窶之人尚在,皆曰:“昌言來,必賙我矣。”揚休卒不揮一金,反遍受裏中富人金以去。

(節選自《宋史》,有刪改)

1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

A.縣當國/西門衣冠往來之衝也/地瘠/民貧賦役煩重/富人隸太常為樂工/僥倖免役者/凡六十餘家/揚休請悉罷之/

B.縣當國/西門衣冠往來之衝也/地瘠民貧/賦役煩重/富人隸太常/為樂工僥倖免役者/凡六十餘家/揚休請悉罷之/

C.縣當國西門/衣冠往來之衝也/地瘠民貧/賦役煩重/富人隸太常為樂工/僥倖免役者凡六十餘家/揚休請悉罷之/

D.縣當國西門/衣冠往來之衝也/地瘠/民貧賦役煩重/富人隸太常/為樂工僥倖免役者/凡六十餘家/揚休請悉罷之/

12.下列對文中加橫線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説,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歷數”指觀測天象以推算年時節候的方法,主要運用的是歷史和算術知識。

B.“孤”古時稱幼年喪父或父母雙亡的人,年老無子女的人稱為“獨”。

C.“有司”通常指主管某部門的官吏,古代設官分職,各有專司,故稱有司。

D.“五經博士”,學官名。五經即《易》、《書》、《詩》、《禮》、《春秋》。

1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石揚休上奏稱記注官應當站立陪侍天子,皇宮內行香祭温成廟時,他對官員的失職也提出了批評,這些都得到了皇上的贊同。

B.石揚休,進士考試高等及第,入仕後能體察民生疾苦,因在開封府任職時失盜被追究,由開封府推官外調擔任宿州知府。

C.石揚休*喜悠閒,和家人談話從不涉及朝廷事務,也不以草擬誥命文書見長,但他關心朝政,所上奏章對時政均有補益。

D.石揚休早年家境貧寒,衣食不足,出仕後歷任地方及朝中多職,*年後才因病暫得歸鄉,卻遍受鄉里富人的錢物。

1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然揚休為人慎默,世未嘗以能言待之也。

(2)後以從官還鄉里,疇昔同貧窶之人尚在,皆日:“昌言來,必賙我矣。”

【回答】

11.C

12.A

13.A

14.

(1)但揚休為人謹慎少言,世人不曾以擅長言辭看待他。

(2(石揚休)後以侍從官身份還鄉,往昔一同生活貧苦的人還在,都説:“石昌言來,肯定會救濟我們了。”【解析】

11.

試題分析:給文言斷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後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職名、文言虛詞、句子結構以及語段中動詞的賓語或補語等斷句。先看標誌*虛詞:“之、也、者”;再看句式相似的句子“地瘠民貧、賦役煩重”; 再看數量詞“六十餘家”;斷完在迴歸原文,檢查正誤。

【考點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名師點睛】對於文言斷句類型的題目,不要急於答題,應當先誦讀這個篇段,通過誦讀,力求對全文的內容有個大體的瞭解,憑語感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範圍,然後再集中精力分析難斷處,遵循先易後難的原則。找虛詞、察對話 、依總分 、據修辭 、對稱 、反覆、辨句式。抓虛詞看位置:①“夫、惟、蓋、凡、竊、請、敬”等發語詞和表敬副詞,經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語氣詞“其、蓋、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斷句,常用於句首的相對*的歎詞,如嗟夫、嗟乎、嗚呼等,前後都可斷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關聯詞,如“苟”“縱”“是故”“於是”“向使”“然而”“無論”“至若”“是以”“繼而”“縱使”“然則”等前面大多可以斷句;常在句首的時間詞,如“頃之”“向之”“未幾”“已而”“斯須”“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幫助斷句。②“乎、哉、也、矣、歟、焉”等語氣詞經常放在句尾;句末語氣詞“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後面可斷句。③“以、於、為、而、則”等連詞經常放在句中。(2)對話、引文標誌: 文言文的對話、引文常常用“曰”、“雲”為標誌,兩人對話,一般第一次對話出現人名,以後就用“曰”而省略主語。關於利用虛詞斷句,這裏有一個口訣,或許對同學們斷句會有些幫助:“曰”後冒(:),“哉”後歎(!),“夫”“蓋”大都在句前。 “於”“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後面畫圓圈(。)“耶”“乎”經常表疑問(?),“也”“者”作用要停頓。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記牢。

12.

試題分析:解答此道題目,需要逐項審讀,按照自己積累的有關知識,判斷相關內容,是否正確A項,“主要運用的是歷史和算術知識”錯。

【考點定位】瞭解常見古代文化常識。能力層級為識記A。

【技巧點撥】首先:我們要了解的是點面結合記憶法。不管是在中考語文文學常識複習還是高考語文文學常識複習,我們都要做到突出重點;同時,還要注重全方位的複習(就是注意相關聯的知識點)。在做高考複習題時,有些知識點往往關鍵節點就在一處,只要把握住了,一切就可以迎刃而解。舉例:如教材所選魯迅的若干篇小説,要記每篇出自何處,很難,若記住除《祝福》出自《彷徨》外,其餘均出自《吶喊》,便省時易記、事半功倍。其次:再來了解一下.縱橫結合記憶法。因為每個時代不同,所以每一位作家的寫作背景也就不相同,從而又形成了橫的聯繫;同一時期不同作品也有各自的特點,從而形成了橫的聯繫。所以我們要把這些縱橫交錯的知識點組合起來,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網,達到快速而牢固的記憶。舉例:如我國古代戲劇史有三個高峯,一是元雜劇四大家加上王實甫,二是湯顯祖的“臨川四夢”,三是清代的“南洪北孔”。這樣縱橫結合加以記憶,*古代戲劇史又何愁記不住呢? 最後:重點了解門別類記憶法。在記憶一些文學常識時,我們可以把所關聯的知識點進行分類,然後在按照相同的知識按一定順序集中在一起強化記憶。可以成:考點分類、風格分類、地位評價分類、文章體裁分類、題材人物分類、等等。 舉例:風格流派,如“山水田園詩派”“邊塞詩派”“婉約派”“豪放派”等。文章體裁,如小説、詩歌、散文、戲劇等。上述記憶方法並非只能單獨使用,在實際記憶過程中,它們往往是綜合運用的。既是對文學常識的多角度記憶,又是變化了的反覆記憶,其效果自然會更好。

13.

試題分析:解答這類題目一要注意從原文中尋找對應信息,二要認真比較,不漏過任何字眼。命題者往往在轉述中變換一些信息對答題者進行干擾,故解答這類題重在細心。A項中,不是從開封府任上調任宿州,原文為:“坐前在開封嘗失盜,出知宿州”。

【考點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這道題目是概括歸納文章內容。解答此類題的方法是:①抓住題幹,讀全讀準。在閲讀題目時,須讀全、讀準題幹,切忌走馬觀花。所謂讀全,就是對題幹中的所有要求要一個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謂讀準,就是要準確地把握題幹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選對的還是選錯的,是概括內容還是分析觀點。只有對題幹作全面、準確的分析理解,才能準確地答題。②放回原文,查對正誤。特別是在時間、地點、官職,人物的行為、實效方面,應仔細查對原文的詞句,全面理解,綜合分析,兩者間的差別正是把握全文的關鍵所在。對似是而非處,要有借題解文的意識。本題中的,A項中,不是從開封府任上調任宿州,原文為:“坐前在開封嘗失盜,出知宿州”。

14.

試題分析:翻譯文言首先要結合上下文大體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關鍵字、辨識該句句式,然後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某些特殊詞語,如官職名、地名、年號名等可不譯),注意字句的落實。翻譯時還要注意按現代漢語的規範,達到詞達句順。翻譯語句要準確翻譯關鍵詞語,如(1)句中,關鍵詞““慎默””譯為“謹慎少言”、 “未嘗”譯為“不曾”、 “能言”譯為“擅長言辭”。(2)句中關鍵詞“疇昔”譯為“往昔”、“貧窶”譯為“貧苦”。翻譯時,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考點定位】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技巧點撥】本題首先要找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官職等;然後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後再確定關鍵字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於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

【參考譯文】

石揚休,字昌言,他的祖先是*都人。唐朝兵部郎中石仲覽的後代,後來遷至京兆。七代祖石藏用,為右羽林大將*,通曉歷數,曾對家人説:“天下將有大事發生,蜀地最為安全。”就去投靠親戚眉州刺史李滈,成為眉州人。

揚休幼年喪父而勤勉學習,進士考試高等及第,任同州觀察推官,升著作佐郎、中牟縣知縣。該縣是國都西邊門户,縉紳往來必經之地,地瘠民貧,賦役煩重,富人在太常寺為樂工,僥倖投機免役的共六十多家。揚休申請全部取消。改授祕書丞,任祕*校理、開封府推官,多次升遷後擔任尚書祠部員外郎,歷任三司度支、鹽鐵判官。因以前在開封府任職時失盜,出朝任宿州知州。不久,召入朝中任度支判官,修起居注。起初,記注官與講讀諸儒,都可陪伴皇帝坐在邇英*。揚休奏稱:“史官記錄言行,應站立陪伴。”朝廷同意他的説法。任為判鹽鐵勾院,以刑部員外郎知制誥、同判太常寺。起初,皇宮內行香祭温成廟,皇帝誤寫名稱臣,揚休説:“這是奉宗廟禮,主管官員發現錯誤卻沒有稟報。”皇帝嘉許他。兼任勾當三班院,為宗正寺修玉牒官。升工部郎中,未及任職,去世。揚休喜歡悠閒隨*,平時在家中養猿鶴,玩賞圖書,詠詩自娛,和家人談話,不曾涉及朝廷事。等到去世時,人們打開箱子找到十多件密封奏事,大致內容是:請增加諫官拓寬言路,設五經博士使學生專心學業,派遣御史巡察各路以防矇蔽,恢復齒胄之禮以加強宗室,挑選知州縣令,重視耕織,禁止奢侈,都是對時政有所補益的。但揚休 為人謹慎少言,世人不曾以擅長言辭看待他。至於起草誥命,尤為不擅長。平生好聚財。出使契丹時,因路上受寒,得了風痺病,申請告假回鄉,祭掃祖先墳墓。揚休早先在家鄉時,衣食不足,徒步離家*年。後以侍從官身份還鄉,往昔一同生活貧苦的人還在,都説:“石昌言來,肯定會救濟我們了。“揚休結果一文錢也沒有拿出來, 反而到處接受鄉里富人的錢而去。

知識點:人物傳記類

題型:文言文閲讀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