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後小題。漢朝時期的*漢代在繼承秦制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了對官吏的考核,逐漸形成了以《上...

來源:國語幫 2.3W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後小題。漢朝時期的*漢代在繼承秦制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了對官吏的考核,逐漸形成了以《上...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後小題。

漢朝時期的*

漢代在繼承秦制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了對官吏的考核,逐漸形成了以《上計律》,《考功課吏法》為核心的考績制度。西漢對官吏考核分為兩大系統:一是縱向的,*考核郡、國,郡、國考核縣,縣考核鄉、裏、亭,這是上下級的層層負責制的考核,稱為“上計”制度;二是橫向的,是*各部門,地方的郡、國、縣的長官對所屬僚佐的部門負責制的考核。漢律規定“吏坐受賕枉法,皆棄市”,且子孫三世“皆禁錮不得為吏”。西漢武帝頒佈的《監御史九條》和《刺史詔六條》 開始,正式把“吏不廉,背公向私”和“阿附豪強,進行賄賂”列為監察的重要內容,以後歷代相沿不絕

現在大家比較熟知的官員迴避制度,就是初創於漢代。當時實行“三互法”,其內容規定:本地人不得為本地長官,婚姻之家不得相互監臨,有血緣關係或婚姻戚屬關係的人,不得在同一部門或地區為官。後歷代沿用並不斷髮展。同時,職務連坐始於商鞅變法時期,到了漢武帝時歸納為“見知故縱之法”,即對國家官吏 實行連坐,上對下、下對上均承擔連坐責任,實行責任追究。如果對自己的上級或下級官吏的違法亂政行為知而不舉則坐以同罪。東漢沿襲西漢法律,如建和元年(公元147年)下詔:“長吏贓滿三十萬而不糾舉者,刺史、二千石以縱避為罪。”是説對贓官之貪行,刺史、郡守都負有糾舉之責,如果失職,也要受到懲處。

我國最早的舉報箱,是西漢趙廣漢發明的。漢宣帝時,趙廣漢出任穎川太守,受存錢罐的啟發,令手下人制成形狀象瓶子,口很小,可入不可出的器具,“受吏民投書”。有了這些舉報箱,官吏和羣眾紛紛寫信告密。趙廣漢根據得到的線索,組織力量打犯,使奸黨散落,盜賊不敢發,穩定了社會。趙廣漢因此名聲大振,升遷為京兆尹。

漢朝的監察制度得到了進一步完善。漢武帝元封元年,鑑於惠帝在各郡設置的監察御史不能很好地發揮作用,把全國分了13部(部習慣上也稱州),也即13個監察區,每部各監若干郡國,*設13名刺史為監察官,各負責一部的監察事務。刺史的監察對象,一為地方官中的兩幹石官員,即郡及王國長吏;二為諸侯王;三為地方豪強。主要是防止他們橫行不法,欺壓鄉民,擾亂地方安寧。這使任刺史者既能代表*有效地行使監察職任,又“鹹勸功樂進”,對強化監察是十分有利的。

(選自《光明日報》,有刪節)

4.下列關於漢代“*”的措施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漢代以《上計律》,《考功課吏法》為核心的考績制度是在對秦制繼承和完善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

B.漢代初創的“三互法”, 後經歷代沿用並不斷髮展,形成了現在大家比較熟知的官員迴避制度。

C.漢武帝始行“見知故縱之法”,開始對國家官吏連坐,上對下、下對上均承擔連坐責任,實行責任追究。

D.漢武帝時期,把全國分了13部,每部各監若干郡國,*設13名刺史為監察官,各負責一部的監察事務。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

A.西漢對官吏考核分為縱向的上下級的層層負責制的考核和橫向長官對所屬僚佐的部門負責制的考核兩大系統。

B.西漢武帝正式把“吏不廉,背公向私”和“阿附豪強,進行賄賂”列為監察的重要內容,以後歷代相沿不絕。

C.西漢“三互法”規定:本地人不得為本地長官,有血緣關係或婚姻戚屬關係的人,不得在同一部門或地區為官。

D.漢武帝時的“見知故縱之法”規定刺史、郡守對贓官之貪行負有糾舉之責,如果失職,也要受到懲處。

6.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漢律規定“吏坐受賕枉法,皆棄市”,且子孫三世“皆禁錮不得為吏”,由此可見漢代對*官員處罰十分嚴厲。

B.西漢趙廣漢受存錢罐的啟發,令手下人制成形狀象瓶子,口很小,可入不可出的器具,“受吏民投書”,發明了我國最早的舉報箱。

C.作為監察官的刺史的監察對象為郡及王國長吏、諸侯王、地方豪強,目的是防止他們橫行不法,欺壓鄉民,擾亂地方安寧。

D.任刺史者既能代表*有效地行使監察職任,又“鹹勸功樂進”,使在各郡設置的監察御史很好地發揮作用,進一步完善監察制度。

【回答】

4.C

5.D

6.D

【解析】

4.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篩選信息的能力。C選項對應的原文在第二段,文中的原句是“職務連坐始於商鞅變法時期”,由此可以知道選項“漢武帝始行”錯誤,混淆時間範圍。

【考點定位】篩選並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此類題目的題幹一般是“下列理解不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項是”或者“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項是……”,答題時注意分清答題的區域,錯誤設置一般為混淆範圍,強拉因果、曲解文意、無中生有等,命題的手段為改變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內容。概括文章的內容較難,答題時首先瀏覽選項,在文中找到選項對應的區位,然後仔細分析,比如本題的C項,從文章第二段的內容可以知道,職務連坐始於商鞅變法時期,而選項卻説“漢武帝始行”,故錯誤。

5.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和辨別信息的能力。D選項中的“刺史、郡守對贓官之貪行負有糾舉之責,如果失職,也要受到懲處”出自文章第二段,文中説的是“建和元年(公元147年)下詔”,不是“見知故縱之法”的規定,選項張冠李戴。

【考點定位】篩選並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此類題目的題幹一般是“下列理解不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項是”或者“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項是……”,答題時注意分清答題的區域,錯誤設置一般為混淆範圍,強拉因果、曲解文意、無中生有等,命題的手段為改變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內容。概括文章的內容較難,答題時首先瀏覽選項,在文中找到選項對應的區位,然後仔細分析,比如本題的D項,從文章第二段的內容來看,文中説的是“建和元年(公元147年)下詔”。

6.

【試題分析】題幹要求“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D項“使在各郡設置的監察御史很好地發揮作用”無中生有,根據文章最後一段可以知道當時“惠帝時設置的監察御史”應該已經取消。

【考點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像這種題目,考生應先認真審題,要從題幹中審明答題的方向,比如本題中,“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然後就要到文中找到與選項有關聯的文字,然後看一看由文中的內容是否能得到選項中的信息,或者選項的內容與文章的信息是否一致。本題的D項出自文章最後一段,根據文意可以知道當時“惠帝時設置的監察御史”應該已經取消。

知識點:論述類文本閲讀

題型:選擇題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