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後面題目。佛教在兩漢之際由印度傳入的外來文化。傳來之初,人們對它瞭解甚淺。漢末、三國時期,...

來源:國語幫 3.37W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後面題目。佛教在兩漢之際由印度傳入的外來文化。傳來之初,人們對它瞭解甚淺。漢末、三國時期,...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後面題目。

佛教在兩漢之際由印度傳入的外來文化。傳來之初,人們對它瞭解甚淺。漢末、三國時期,佛經已漸有翻譯。迨至東晉時期,則開始了大規模佛經傳譯的工作。這時,東來傳教的高僧日多,本土的出家僧眾也激增,其間有不少的飽學大德,因此,佛教在社會上的影響迅速擴大。

東晉南北朝以來,隨着佛教影響的擴大,隨着本土人士對佛教教義的深入瞭解,佛教這一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之間的差異和矛盾就暴露出來了。由於當時*本土文化以儒、道為代表的格局已經形成,所以佛教與本土文化之間的矛盾衝突,也就表現為佛、道與佛、儒之間的矛盾衝突。

佛教與道教的矛盾衝突,有因教義上的不同而引起的鬥爭。道教主張長生久視、肉體成仙,而佛教則宣揚諸行無常、涅槃寂滅,這樣兩種根本相反的解脱觀,自然是會發生衝突的。但佛道兩教之間的衝突,更多的卻是發生在爭奪社會地位上。從南北朝至五代,先後發生過四次較大規模的滅佛運動。其中前兩次的滅佛運動,即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和北周武帝建德二年那兩次,則又是與道教的爭奪統治者的崇信,確立其社會的正統地位直接有關。唐武宗會昌五年的那次滅佛運動,其中也有道教人士參與勸諫。只有五代後周世宗的廢佛運動,未見有道教的摻入。

佛教與儒家的衝突,最直接的是佛教的出世主義、出家制度明顯有違於儒家提倡的倫理綱常等禮教。所以兩家鬥爭的焦點,也就主要集中在佛教的出世出家是否違背了*傳統的孝道和忠道。在這一斗爭中,堅持儒家立場者,激烈抨擊佛教的出家制度教人剃鬚發、不娶妻、不敬養父母等,完全違背了孝道;而出世主義的不理民生、不事王事、不敬王者等,又完全違背了忠道。因而極貶佛教為夷教胡俗,必欲消滅之而後快。站在佛教立場者,為求得在*的生存,則竭力採取調和態度,辯明其不違*禮俗之根本。

當時佛教與儒、道的鬥爭主要集中在神的存滅、因果報應等問題上。成佛是佛教徒的最高理想,對此問題,當時的*佛教徒提出了一種“神明成佛”的理論。當時的儒、道學者則針鋒相對地提出了“形神相即”、“形質神用”、“形死神滅”等觀點。又,佛教講因果報應,強調自己種下的因,自己承受其果報。而在*傳統觀念中,則盛行着“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周易》)的教訓。即祖先積善或積不善,由子孫去承受福或禍,而主要不是本人去承受。

在佛教與儒、道發生矛盾衝突的同時,更值得注意的是佛教與儒、道之間的相互滲透和融合。佛教傳入之初,為使*人理解這一外來宗教的思想,借用了大量的儒、道所用的傳統名詞、概念來比附譯釋佛教的一些名詞、概念。然而,由於佛教傳入初期,人們對其瞭解不深,這種名詞、概念的借用,也就給一般人帶來了不少的誤解。而這種誤解,也就使儒、道的思想滲入了佛教之中。

在*儒、道思想的影響下,原印度佛教的許多特*發生了重大的變化。至隋唐時期,佛教完成了形式和理論上的自我調整,取得了與*傳統文化的基本協調,形成了一批富有*特*的佛教宗派。佛教終於在*紮根,開花,結果。佛教的影響也不斷地深入到了人們的日常衣食、語言、思想、文學、藝術、建築,乃至醫學、天文等各個方面。至此,佛教文化已成為整個*文化中可以與儒、道鼎足而立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節選自樓宇烈的《*文化中的儒釋道》,有刪改)

4.下列有關佛教的説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佛教不是*本土產生的傳統文化,是在兩漢之際由印度傳入的外來文化。

B.佛教傳來之初,人們並不瞭解這一外來文化。隨着佛經的翻譯,人們才開始深入瞭解佛教教義。

C.東晉時期,外來傳教的高僧、本土的僧眾日漸增多,還出現了許多飽學大德,佛教在*的影響擴大。

D.佛教與本土文化之間的矛盾衝突,主要是與儒、道教之間的矛盾衝突。

5.下列有關佛教與儒、道之間矛盾衝突的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A.佛教與道教的矛盾衝突,主要是因教義上的不同而引起的鬥爭,也有爭奪統治者的崇信,確立其社會的正統地位的鬥爭。

B.堅持儒家立場者,認為佛教完全違背了孝道、忠道。站在佛教立場者,則運用極端手段竭力辯明其並未違背*的倫理綱常。

C.在理論方面,佛教與儒、道的矛盾衝突,主要集中在神的存滅、因果報應兩個問題上。關於神的存滅,其觀點是相對的;關於因果報應,其觀點是相同的。

D.佛教作為外來文化與本土產生的儒、道之間有矛盾衝突,在矛盾衝突中又達到與儒、道的相互吸收和融合。

6.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借用儒、道所用的名詞、概念來比附譯釋佛教的一些名詞、概念,帶來了不少的誤解。而這種誤解,也就使儒、道的思想主動地融合到佛教之中。

B.佛教文化對*傳統的儒、道思想也發生了深刻的影響,促使它們在形式和理論上自我調整和發展更新,形成*特*的宗派。

C.*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至隋唐時期,*傳統文化形成了以儒家為主體、儒釋道三家共存、互融互補的局面

D.佛教文化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所以,撇開佛教是無法理解*文化的多*豐富,更是無法全面深刻把握*文化的真正精神的。

【回答】

4.B

5.D

6.D

【解析】

4.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的能力。題幹“下列有關佛教的説法,不正確的一項”,答題關鍵詞“佛教”。 答題時要將題目材料信息帶入選文比對理解,看看有沒有問題。要辨明檢索區間,確定對應語句。聯繫上下文體會,要死摳字眼。B項表述錯誤,原文信息為:“傳來之初,人們對它瞭解甚淺”,並非不瞭解。

【考點定位】篩選並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這類題目首先要速讀題幹,明確對象及要求,答題關鍵“佛教”,解答時要整體理解文章的內容,準確把握作者的觀點態度等內容,尤其是對重要概念的理解,要將題目材料信息帶入選文比對理解,看看有沒有問題。要辨明檢索區間,確定對應語句。聯繫上下文體會,要死摳字眼。對詞語的解説要抓住本質,將解釋的含義放在被解釋的詞語處,看上下文是否連貫、恰當。尋求指稱代詞與稱代內容的聯繫,將稱代的內容代入原文理解,聯繫全文的傾向*,檢查該解釋是否與全文保持一致。選項B項曲解文意。

5.

【試題分析】題幹問的是“下列有關佛教與儒、道之間矛盾衝突的表述正確的一項”,本題考查篩選並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答題關鍵詞“佛教與儒、道之間矛盾衝突”。A.原文信息為:“佛教與道教的矛盾衝突,有因教義上的不同而引起的鬥爭。”“但佛道兩教之間的衝突,更多的卻是發生在爭奪社會地位上。”犯了主次顛倒的錯誤。B.原文信息為:“站在佛教立場者,為求得在*的生存,則竭力採取調和態度,辯明其不違*禮俗之根本”,調和態度非極端手段。C.原文信息為:“當時佛教與儒道的鬥爭主要集中在神的存滅、因果報應等問題上”,並非只有這兩個問題,原文中關於因果報應的觀點也並不是相同的。

【考點定位】篩選並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答題時注意分清答題的區域,錯誤設置一般為混淆範圍,強拉因果、曲解文意、無中生有等,命題的手段為改變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內容。概括文章的內容較難,答題時首先瀏覽選項,在文中找到選項對應的區位,然後仔細分析得出*。

6.

【試題分析】題幹問的是“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可見本題考查對作者觀點的理解。A.原文信息為:“而這種誤解,也就使儒、道的思想滲入了佛教之中。”滲入,並非主動融合;B.原文信息為:“佛教完成了形式和理論上的自我調整,取得了與*傳統文化的基本協調,形成了一批富有*特*的佛教宗派。”自我調整的是佛教而非儒、道教;C.原文信息為:“佛教文化已成為整個*文化中可以與儒、道鼎足而立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原文並未提及“以儒家為主體”,另從歷史考*,隋唐時期,儒教文化並未成為主體。

【考點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像這種題目,考生應先認真審題,要從題幹中審明答題的方向,比如本題中,“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然後就要到文中找到與選項有關聯的文字,然後看一看文中的信息與選項是否一致,或者選項的內容與文章的信息是否一致。

知識點:科普類文本閲讀 社科類文本閲讀

題型:選擇題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