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小題目。范仲淹,字希文,少有志*。之應天府,依戚同文學。晝夜不息,冬月憊甚,以水沃面...

來源:國語幫 3.31W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小題目。范仲淹,字希文,少有志*。之應天府,依戚同文學。晝夜不息,冬月憊甚,以水沃面...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小題目。

范仲淹,字希文,少有志*。之應天府,依戚同文學。晝夜不息,冬月憊甚,以水沃面;食不給,至以糜粥繼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晏殊知應天府,聞仲淹名,召置府學。嘗推其奉以食四方遊士,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

天聖七年,章獻太后將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壽。仲淹極言之,且曰:“奉親於內,自有家人禮,顧與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為後世法。”且上疏請太后還政,不報。

時呂夷簡執政,進用者多出其門。仲淹上《百官圖》,指其次第曰:“如此為序遷,如此為不次,如此則公,如此則私。況進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夷簡不悦。

葛懷敏敗於定川賊大掠至潘原關中震恐民多竄山谷間仲淹率眾六千由邠涇援之聞賊已出塞乃還。始,定川事聞,帝按圖謂左右曰:“若仲淹出援,吾無憂矣。”奏至,帝大喜曰:“吾固知仲淹可用也。”進樞密直學士。仲淹以*出無功,辭不敢受命,詔不聽。

帝方鋭意太平,數問當世事,仲淹皇恐,退而上十事。天子方信向仲淹,悉採用之,宜著令者,皆以詔書畫一頒下。獨府兵法,眾以為不可而止。

仲淹內剛外和,*至孝,以母在時方貧,其後雖貴,非賓客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義莊裏中,以贍族人。泛愛樂善,士多出其門下,雖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聞者,皆為歎息。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慶二州之民與屬羌,皆畫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以數百人,哭之如父,齋三日而去。

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賜*存問,既卒,嗟悼久之。又遣使就問其家,既葬,帝親書其碑曰“褒賢之碑”。 (節選自《宋史·范仲淹傳》)

15.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葛懷敏敗於定川賊/大掠至潘原/關中震恐/民多竄山谷間/仲淹率眾六千/由邠涇援之/聞賊已/出塞乃還。

B.葛懷敏敗於定川賊/大掠至潘原/關中震恐/民多竄山谷間/仲淹率眾六千/由邠涇援之/聞賊已出塞/乃還。

C.葛懷敏敗於定川/賊大掠至潘原/關中震恐/民多竄山谷間/仲淹率眾六千/由邠涇援之/聞賊已/出塞乃還。

D.葛懷敏敗於定川/賊大掠至潘原/關中震恐/民多竄山谷間/仲淹率眾六千/由邠涇援之/聞賊已出塞/乃還。

16.下列對文中加橫線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字是古代的*人在姓名之外的別名,由父母或師長來取。古時男子20 歲時取字。

B.冬至是*農曆中介於小寒和大寒之間的一個重要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

C.親一般指有血統或婚姻關係的人,在*古代可以指父母,也可以指親戚。

D.疏是奏議的一種。奏議是古代臣屬進呈帝王的奏章的總稱,包括奏、議、疏、表等。

1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范仲淹讀書勤奮。在應天府讀書期間,晝夜不停地刻苦學習,冬天讀書疲倦了,就用冷水澆臉。經常吃不飽,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卻從不叫苦。

B.范仲淹崇尚簡樸生活。在家裏時,如果沒有客人來,吃飯時不會有兩個葷菜。妻兒的飯食僅夠充飢。他要求自己的幾個兒子不能穿華貴的衣服出門,出門前要換衣服。

C.范仲淹深得皇帝信賴。定川兵敗時,皇帝堅信只要范仲淹出馬,事情就能得到解決。皇帝對范仲淹陳述的十條建議,全部認同。

D.范仲淹深受百姓愛戴。得到他死的消息,老百姓都替他歎惜。邠州、慶州的老百姓和眾多的羌族部落,在范仲淹活着時就為他建立祠堂,掛上他的畫像來祭祀他。

18.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況進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

(2)及其卒也,羌酋以數百人,哭之如父,齋三日而去。

【回答】

15.D

16.B

17.B

18.

(1)況且提拔和黜降(天子的)近臣,凡是超過標準的提拔,不應該全部委託宰相處理。

(2)等到他死了,羌族首領率領數百人,像(失去自己的)父親一樣為他痛哭,並齋戒三日以後才離開。

【解析】

15.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文言斷句。先通讀語段,把握大概內容,辨別表達方式,這個語段主要是敍事,故應抓住人名;然後找斷句的標誌,先易後難。先抓名詞、動詞,再抓特殊句式。名詞(代詞):“葛懷敏”“賊”“民”“仲淹”;謂語動詞:“敗”“大掠”“竄”“率”“聞”。藉助這些內容即可斷開。

【考點定位】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技巧點撥】給文言文斷句,首先要閲讀全文,瞭解文意,這是斷句的先決條件,如果想當然地斷下去,就容易發生錯斷。比如本語段指范仲淹救援葛*。文言文斷句技巧:一是利用對話標誌斷句。常以“曰”、“雲”、“言”為標誌,兩人對話,一般在第一次問答寫出人名,以後就只用“曰”而把主語省略。遇到對話時,應根據上下文判斷出問者、答者,明辨句讀。二是藉助文言虛詞斷句。古人的文章沒有標點符號,為了明辨句讀,虛詞就成了重要的標誌。尤其是一些語氣詞和連詞的前後往往是該斷句的地方。句首發語詞:夫、蓋、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竊、請、敬等常用於一句話的開頭,在它們的前面一般要斷開。句尾詞:也、矣、焉、耳等經常用於陳述句尾;耶、與(歟)、邪(耶)等經常用於疑問句末尾;哉、夫等經常用於感歎句尾。其後面一般要斷開。疑問語氣詞: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與、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詞或固定結構之後,一般可構成疑問句,只要貫通上下文意,就可斷句。三是藉助對比、對偶、排比、頂真等修辭斷句。文言中常有對偶句、排比句,抓住這個特點斷句,常能收到斷開一處、接着斷開幾處的效果。四是抓住名詞、動詞以及特殊句式斷句。比如本題就是藉助名詞和謂語動詞來斷句的。

16.

試題分析:B項,“冬至是*農曆中介於小寒和大寒之間的一個重要節氣”錯,應是“冬至介於大雪和小寒之間”。二十四節氣歌: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考點定位】識記文學常識。能力層級為識記A。

【名師點睛】古代文化常識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曆法、樂律、地理、官職、科舉、姓名、宗法等。這類試題一般不考過於冷僻的內容,涉及的大多是科舉、姓名、禮俗等,考生一要立足課本,適度擴展,平時在課本中涉及到的古代文化知識,要以“重要”為標準,注意知識的遷移和延伸;二要點面結合,增強感知:複習時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以重點和薄弱為中心,將相關知識內容予以遷移、擴展,比如識記重要作家、作品,可以其主要作品為中心,將其生平、主要創作風格等一併識記。如本題的“冬至”,要在理解二十四節氣歌的基礎上答題。

17.

試題分析:B項,易衣而出是指為了出門,更換衣裳。形容家境非常貧困的窘相。

【考點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題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題目,錯誤選項的設置多以人物、事件、時間、地點的錯位為重點,答題時注意分析選項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實這些情節,如此題選項B易衣而出是指為了出門,更換衣裳。形容家境非常貧困的窘相。並不是選項所説的要求兒子出門不能穿華麗的衣服,從原文倒數第2段可推知。選項曲解了文意。

18.

試題分析:主要重點詞語的翻譯:(1)況——況且,進退——提拔黜降,格——標準,委——委託。(2)以——率領,哭——為……哭泣,去——離開,狀語後置句“哭之如父”,即“如父哭之”。

【考點定位】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技巧點撥】文言翻譯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內容,文言文的翻譯註意直譯,把句子中的每一個字都要落到實處,不能翻譯的助詞等刪掉,省略的內容根據上下文補充,這樣才能做到不丟分。比如本題“以”在此處是一個動詞,根據後面“數百人”,可以推斷“以”是動詞,應譯為“率領”的意思。特殊句式,狀語後置句“哭之如父”,即“如父哭之”,翻譯時要調整語序。平時訓練時注意自己確定句子的賦分點,翻譯時保*賦分點的落實,如此題中的“進退”“格”“去”等詞語的落實,還要注意翻譯完之後一定要注意對句子進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順。建議翻譯時打草稿。

【參考譯文】

范仲淹字希文,他少時就有志氣,奉行*守。前往應天府,依從戚同文學習。他晝夜不停地刻苦學習,冬天讀書十分疲乏時,就用冷水澆臉;有時無東西吃,甚至不得不靠喝稀粥度日。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卻從不叫苦。晏殊掌管應天府時,聽説范仲淹很有名,就召請他到府學任職。范仲淹曾經拿出自己的俸祿來供養四方遊學之士,幾個兒子甚至要輪換穿一件好衣服才能出門,范仲淹卻始終泰然處之。

天聖七年(1029),章獻太后將在冬至日接受朝拜,仁宗皇帝也準備率領文武百官為太后祝壽。范仲淹上疏詳細地論述了這件事,並且説:“在內宮事奉親長,自當有家人禮儀,只是在朝堂上皇帝與百官站在一起,(太后)面朝南接受(皇帝和百官)的朝拜,不能夠成為後世的規範。”而且上疏請求章獻太后將朝政大權交還仁宗,但沒有得到任何答覆。

當時呂夷簡執掌朝政,被任用和得到提拔的人大都出自他的門下。范仲淹向仁宗呈上一份《百官圖》,指着圖上百官升遷的次序説:“像這樣的是循序升遷,像這樣的是不合順序的升遷,循序升遷是(符合)公理的,越序升遷是(遵循)個人意願。況且提拔和黜降(天子的)近臣,凡是超過標準的提拔,不應該全部委託宰相處理。”呂夷簡很不高興。

葛懷敏在定川被敵*打敗,敵*大肆搶掠至潘原,關中地區震動驚恐,老百姓大多躲藏到山谷中。范仲淹率領六千*隊,從邠州、涇州出發進行援救,聽説敵*已經撤出邊塞,才率領*隊返回。開始的時候,定川戰敗的消息傳到朝廷,仁宗皇帝手按着地圖對左右大臣説:“如果范仲淹出兵救援,我就沒有什麼可以憂慮的了。”范仲淹出援兵的奏報一到,仁宗皇帝大喜説:“我一直就認為范仲淹是可以重用的。”於是就任命范仲淹為樞密直學士。范仲淹因為這次*隊出征沒有立功,辭謝了皇帝的任命,仁宗皇帝沒有接受他的辭呈。

仁宗皇帝當時正一意要實現天下太平,多次詢問當前急需辦理的大事,范仲淹惶恐不安,退朝後給皇帝上奏十件事。仁宗皇帝正專意信任范仲淹,因而全部採納了他的意見,凡適宜立為法令的,都用詔書統一頒佈下發。只有府兵法,大家認為不能施行而最後作罷。

范仲淹*情剛烈,但外表温和,本*十分孝順,因為他母親在時,家境正是貧困的時候,後來,范仲淹雖然做了大官,但不是家中來客人,吃飯時也不會有兩個葷菜。妻兒的衣服和飯食,僅僅只能自己禦寒和充飢。范仲淹對人好施予,在鄉族中設置義莊,用以贍養族人。博愛善施,士大夫大多 出自其門下,即使是小巷之人,都能説出他的名字。死的那天,四面八方凡是聽到這一消息的人,都替他歎惜。范仲淹治理國家崇尚忠厚,他到過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恩德,邠州、慶州的老百姓和眾多的羌族部族,都畫上他的像在他生前就建立祠堂祭祀他。等到他死了,羌族首領率領數百人,像(失去自己的)父親一樣為他痛哭,並齋戒三日以後才離開。

當初,范仲淹生病時,仁宗皇帝經常派人送*、慰問,病逝後,仁宗皇帝嗟歎哀悼很長時間。又派人去慰問其家人,下葬後,仁宗皇帝親自題寫了墓碑,叫“褒賢之碑”。

知識點:人物傳記類

題型:文言文閲讀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