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現代文閲讀(9分,每小題3分)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美”的真實含義是什麼?東漢許慎在《説文解字》...

來源:國語幫 2.68W

問題詳情:

一、現代文閲讀(9分,每小題3分)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美”的真實含義是什麼?東漢許慎在《説文解字》...

一、現代文閲讀(9分,每小題3分)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美”的真實含義是什麼?東漢許慎在《説文解字》中的回答是:“美,甘也。從羊從大。羊在六畜,主給膳也。”王筠則曰:“羊大則肥美。”段玉裁進一步説:“甘者,五味之一,而五味之美皆曰甘。羊大則肥美。”許慎、王筠、段玉裁都試圖從人們對羊的味覺感受上談美的字源意義。宋代的徐鉉在整理《説文解字》時對許慎關於“美”的解釋有個補充,他説:“羊大則美,故從大。”他試圖從人們對羊的視覺感受上談了美字意義的起源。這一解釋不應視為對許慎説法的一種否定,應當是對許慎説法的一種補充,從段玉裁的解釋中看,他似乎既贊同許慎的味覺説,也贊同徐鉉的視覺説。

美的價值取向還來自對羊內在特質的認識,即人們對羊的精神感受。在傳統文獻裏,羊常常被描述為具有各種美德的義畜。《毛詩註疏•小雅•無羊》裏説:“爾羊來思,其角濈濈。”鄭玄箋註言:“言此者,美畜產得其所。”這裏,羊被鄭玄視為美畜。《惠氏易説》雲:“爾羊來思,矜矜兢兢,不騫不崩,麾之以肱,畢來既升。”羊在這裏,又是堅強和順從的形象。《春秋繁露》則説:“羔有角而不任,設備而不用,類好仁者;執之不鳴,殺之不啼,類死義者;羔食於其母必跪而受之,類知禮者。故羊之為言猶祥與?”在董仲舒的眼裏,羊有角不觸人,殺之而不悲啼,跪享母乳,知仁、知義、知禮,集美德於一身,所以是仁人君子學習的榜樣。總之,羊的美德反映了人們對羊的精神感受和人們對羊秉*的人格化概括,而正是在這種感受和意象概括中,“羊”與“美”產生了聯繫,並最終導致“羊大為美”觀念的生成。“羊”成為“美”的化身,於是它的美德就具有了人格的意義,而“美”的意義也隨之得到了擴展和引申,有了素質優良、價格貴重、完美淳良、巨大功業、志趣高尚、稱讚褒獎等意思。

“羊”與“善”的關係,同樣來自人們對羊的味覺感受、視覺感受和精神感受。羊被視為“善”的化身,不僅在於它是人類優秀的生物夥伴和食物來源,更在於它的品格被人類認同,並融入人的價值觀中。羊*情温順、寬厚仁義、知禮有儀,其美德讓人景仰,因此,受到*傳統道德觀念的普遍推崇。羊作為人們祭天祭祖的犧牲,而且具有如此眾多的優良品德,這些品*也就成了人格化的道德準則。據文獻反映,人們很早已經把“羊”的“道德”視為人的道德準則和榜樣。《詩經•召南•羔羊》序曰:“召南之國,化文王之政,在位皆節儉正直,德如羔羊也。”為什麼説人“德如羔羊”?孔穎達的疏中解釋道:“羔取其羣而不失其類;羔取其羣而不黨;羔取其贄之不鳴,殺之不號,乳必跪而受之,死義生禮者,此羔羊之德也。”序成於漢代,疏制於唐代,從中看出,羊的品德至遲在漢代已經衍化為人格的道德標準。《後漢書•王渙傳》也有類似的説法,其文雲:“故洛陽令王渙,秉清修之節,蹈羔羊之義,尋心奉公,務在惠民,功業未遂,不幸早世。”所謂“羔羊之義”,説的也是人格化了的羊的優秀的道德品質。

1.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從對“羊大則肥美”的解釋中可以看出,段玉裁不僅贊同許慎“羊在六畜主給膳也”的味覺説,同時也贊同徐鉉的視覺説。

B. 宋代的徐鉉在整理《説文解字》時,從人們對羊的視覺感受出發,指出“羊大則美,故從大”,這是對許慎關於“美”的解釋的補充。

C.許慎在《説文解字》中對“美”字真實含義的解釋與王筠、段玉裁的解釋都試圖從人們對羊的味覺感受上談“美”的字源意義。

D. 在傳統文獻裏,羊常被描述為具有各種美德的義畜。鄭玄視羊為美畜,董仲舒將集美德於一身的羊歸結為仁人君子學習的榜樣。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 在人們對羊的精神感受和對羊秉*的人格化的意象概括中, “羊”與“美”產生了聯繫,從而最終形成了“羊大為美”的觀念。

B. “羊”的美德就具有了人格的意義之後,“美”的意義也隨之得到擴展和引申,從而具有了“素質優良、價格貴重、完美淳良”等含義。

C. 作為人們祭天祭祖的犧牲,羊還具有“温順、寬厚仁義、知禮有儀”等許多令人們仰慕的美德,這些品*成了人格化的道德準則。

D. “羊”被視為“善”的化身,是因為它是人類優秀的生物夥伴和食物來源,也是因為人們認同其品格並將之融入人的價值觀中。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説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人們對“美”與“善”價值觀的形成,不僅來自於人們對羊的味覺感受和視覺感受。而且還來自於人們對羊內在特質的認識的精神感受。

B. 依據諸多文獻中的記載,“羊大為美”的觀念早在漢代就已經形成,而人們把“羊”的“道德”視為道德準則和榜樣的時間比這還要早。

C.漢代董仲舒認為羊知仁、知義、知禮,唐代孔穎達也認為羊在死的時候有義,活着的時候講禮,這些都衍化成了人們的人格的道德標準。

D.《詩經•召南•羔羊》序、孔穎達的疏對“德如羔羊”的解釋以及《後漢書》中“羔羊之義”的記載,説的都是人格化了的羊的優秀的道德品質。

【回答】

1.A  原文第一段最後一句中“似乎”為可能判斷,該項為肯定判斷。

2.B  *與“序成於漢代,疏制於唐代,從中看出,羊的品德至遲在漢代已經衍化為人格的道德標準”不符。

3.D   原文“羊被視為‘善’的化身,不僅在於它是人類優秀的生物夥伴和食物來源,更在於它的品格被人類認同,並融入人的價值觀中”遞進關係偷換為並列關係。原文有“更”。

知識點:論述類文本閲讀

題型:選擇題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