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後面問題。(一)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

來源:國語幫 2.92W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後面問題。(一)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後面問題。

(一)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後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於秦,二敗而三勝。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於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併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嚥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於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苟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選自蘇洵《嘉祐集》)

(二)

楊慎曰:六國縱約,特欲擯秦而已,曾不能出一師,以為秦患故秦得以閉關避敵養其全力者十五年故能制勝而無弊。諸侯所以擯之,適所以成其王業耳。故老泉曰封謀臣,禮賢才,以併力西向,則臣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嚥也。何景明曰:老泉論六國賂秦,可謂深謀先見之識矣。

(選自徐乾學《古文淵鑑正集》)

8.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

A.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與:親附,結交

B.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         數:理數,命運

C.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       禮:禮遇,禮待

D.六國縱約,特欲擯秦而已       特:特別,十分

9.用斜線“/”給下面文言文斷句。(限3處)(3分)

以 為 秦 患 故 秦 得 以 閉 關 避 敵 養 其 全 力 者 十 五 年 故 能 制  勝 而 無 弊

10.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6分)

(1)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2)諸侯所以擯之,適所以成其王業耳。

11.選文(二)中“深謀先見之識”指的是什麼?請結合選文(一)回答。(2分)

【回答】

8.D

9.以為秦患/故秦得以閉關避敵/養其全力者十五年/故能制勝而無弊。或:以為秦患/故秦得以閉關避敵養其全力者/十五年/故能制勝而無弊

10.(1)治理國家的人不要被別人積久而成的威勢所挾持。(3分。“為……所”、“ 劫”及語句通順各1分)(2)諸侯摒棄秦的手段,正好是成就它的帝王之業的原因。(3分。“所以”“適” 及語句通順各1分)

11.告誡偌大的北宋,如果用賄賂的手段應對敵國,必將導致亡國,比六國還慘。(2分)

【解析】

8.

試題分析:解答此題,可用代入法,即將各項解釋代入原文語境考察。題中,D項的“徒”應解釋為“只是”。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

9.

試題分析:給文言斷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後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職名、文言虛詞、句子結構以及語段中動詞的賓語或補語等斷句。題中,動詞短語“以為”的賓語“秦患”之後應停頓。動詞短語“得以”的賓語“閉關避敵”之後應斷句。“養其全力者”的謂語“十五年”後應斷句。

考點: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10.

試題分析:翻譯文言首先要結合上下文大體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關鍵字、辨識該句句式,然後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某些特殊詞語,如官職名、地名、年號名等可不譯),注意字句的落實。翻譯時還要注意按現代漢語的規範,達到詞達句順。本題中,第(1)句中的“為國者無使(自己)為(他人)積威之所劫”,“使”譯為“讓”也可,“為國者”直接譯為“統治者、國君”也可。第(2)句中的兩個“所以”,前者表手段,後者表原因;“摒”應譯為“摒棄”“拒絕”“*”類意思;“適”應譯為“正好、恰好”。

考點: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11.

試題分析:解答此題,應在讀懂文意的基礎上進行。“深謀遠見之識”意思是有很深的思考、具有先見卓識的人;指代的則是蘇洵在《六國論》中借六國的滅亡來告誡北宋統治者,如果用賄賂的手段應對敵國,必將導致亡國,比六國還慘。

考點: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參考譯文】(一)齊國不曾割地賄賂秦國,最後也隨着五國滅亡,為什麼呢?這是因為它跟秦國交好而不幫助五國啊。五國滅亡之後,齊國也就不能倖免了。燕國和趙國的君主,起初有遠大的謀略,能夠守住自己的土地,堅持正義不賄賂秦國。因此燕國雖然是個小國,卻滅亡在後,這是用兵抵抗的效果啊。到了燕太子丹用派遣荊軻刺殺秦王作為對付秦國的策略,才招致滅亡的禍患。趙國曾經與秦國多次作戰,敗少勝多。後來秦國又兩次攻打趙國,李牧接連打退了它。等到李牧因受讒言被趙王殺害,都城邯鄲就變成秦國的一個郡,可惜它用兵抵抗卻沒能堅持到底啊。況且燕趙正處在其他國家被消滅了的時候,可説是智謀已盡,力量單薄,戰敗而亡國,實在是沒有辦法的事啊。假使當初韓、魏、楚三國都各自珍惜自己的土地,齊國不依附秦國,燕國的刺客不去秦國,趙國的良將李牧還活着,那麼勝敗存亡的命運,如果與秦國較量,也許還不容易估量呢。

唉!如果六國把賄賂秦國的土地封賞給天下的謀臣,用侍奉秦國的心意禮遇天下非凡的人才,齊心協力向西對付秦國,那麼我擔心秦國人連飯也咽不下喉呢。可悲啊!有這樣的形勢,卻被秦國積久的威勢所脅制,土地天天削減,月月割讓,以至於走向滅亡。治理國家的人切不要讓自己被敵人積久的威勢所脅制啊!

六國和秦國都是諸侯,他們的勢力比秦國弱,可是還有能夠不割地賄賂而戰勝秦國的形勢。如果憑着一統天下的大國,反而重蹈六國滅亡的覆轍,這就又在六國之下了!

(二)楊慎説:六國相約合縱,只是希望藉此摒棄秦國而已,並不能發出一支部隊,使它成為秦國所擔憂的禍患,因此秦國能夠閉關躲避敵人,用十五年時間修養自己的全部力量,所以它能取得勝利卻沒有缺陷。諸侯摒棄秦國的手段,恰好是秦國成就王業的原因。所以蘇旬説應該加封謀臣,禮遇有才能的人,以此合力西向,那我就擔心秦國人吃東西都不能下嚥了。何景明説:蘇洵談論六國賄賂秦國,可以説是有很深的思考、具有先見卓識的人了。

知識點:歷史事件類

題型:文言文閲讀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