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後各題。儒家的*觀中華文化就其本質來講就是一種*文化,古代文化中儒家學派關於*的豐...

來源:國語幫 2.47W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後各題。儒家的*觀中華文化就其本質來講就是一種*文化,古代文化中儒家學派關於*的豐...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後各題。

儒家的*觀

中華文化就其本質來講就是一種*文化,古代文化中儒家學派關於*的豐富思想,既形成了*文化的固有傳統,也是我們今天建設社會主義*文化與*社會可資利用的寶貴的思想資源。

儒家的*觀是什麼呢?

儒家貴“和”尚“中”,認為“德莫大於和”。《中庸》有云“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論語•學而》有云“禮之用,和為貴”。《禮記·中庸》又有云“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思想發展到*領域,就有儒家本源之一——《周禮》的“以和邦國,以統百官,以諧萬民”的*準則。

“和為貴”和“貴和”的思想是*傳統文化最核心的價值取向。中華先民對“和”的理解是知情意的統一。儒家倡導推己及人,由近至遠的思維模式,主張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八德。儒家主張,對於人與自然的關係,要洞明“和實生物”之道;個人修身養*,要講究“心平氣和”之工;與人交往,要恪守“和而不同”之法;應對潮流,要堅持“和而不流”之則;治理國家,要追求“政通人和”之理;與國交往,要堅持“求同存異、和平共處”之規,最後的終極關懷乃是“天人合一、宇宙*”價值追求,這是*古聖先賢們積千年之理論與實踐而積澱流傳下來的精華瑰寶。作為今人,要建設*社會,須高度重視和弘揚這一歷史傳統。

儒家學説更看重“人和”。孟子所説“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把“人和”看得高於一切。儒家強調人際關係“以和為美”,提出的仁、義、禮、智、忠、孝、愛、悌、寬、恭、誠、信、篤、敬、節、恕等一系列倫理道德規範,其目的就在於實現人與人之間的普遍*,並把這種普遍的“人和”原則作為一種價值尺度規範每一個社會成員。

儒家還為*文化指出一個“大同”社會的遠景目標,以至成為*歷史上生生不息的價值之源。《禮記·禮運第九》中雲:“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閉。是謂大同”。儒家在此首先強調了“天下為公”的思想,描述了重誠信、講仁愛、求友善、修和睦、選賢能、富庶安康、路不拾遺、夜不閉户等*理想社會的基本特徵。到了近代,太平天國運動的領袖洪秀全設計出一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令廣大農民心馳神往的*社會藍圖。維新運動的旗手康有為在其《大同書》中提出建立一個“人人相親,人人平等,天下為公”的大同理想社會。

儒家還強調“講信修睦”社會*觀。所謂“信”,就是“誠信”。社會*必須以誠信為本。子貢問孔子治國之道,孔子講“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並強調三者之中,“民信”最為重要,因為“民無信不立”。所謂“睦”就是“和睦”。社會*包括夫妻和睦、家庭和睦、宗族和睦、鄰里和睦、地區和睦、民族和睦、國家太平。“政通人和”、“協和萬邦”、“家和萬事興”、“和氣生財”、“和衷共濟”、“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等古語都是古代先賢們對社會*的體認和追求。為此,荀子提出“以善和人”的要求。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做人原則,將其推廣到整個社會,就成了儒家崇尚的“君子*之美,不*之惡”、“四海之內,皆兄弟也”、人們“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以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會倫理法則。

4.下列關於“儒家*觀”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貴“和”尚“中”的儒家*觀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形成了*文化的固有傳統,也是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思想資源。

B.因為儒家倡導推己及人、由近至遠的思維模式,所以儒家*觀提出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八德主張。

C.儒家*觀的內容博大精深,包含了個人休養觀、*觀、社會觀、自然觀、宇宙觀及待人處事法則等等,在這些內容中,儒家學説把“人和”看得高於一切。

D.儒家*觀描繪了“大同”這社會遠景目標、達成這一目標的“天下為公”思想基礎及“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的方法和措施,還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做人原則和“君子*之美,不*之惡”等社會倫理法則。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周禮》的“以和邦國,以統百官,以諧萬民”的*準則與古代先賢們“政通人和”“協和萬邦”的體認和追求的指導思想都是儒家*觀。

B.儒家強調“以和為美”的人際關係是為了實現人與人之間的普遍*,並把“人和”作為一種價值尺度來規範每一個社會成員。

C.儒家設計的“大同”社會和太平天國運動的領袖洪秀全設計出的“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社會藍圖都是*社會追求的目標。

D.文中引用了大量的儒家經典,一方面是為了論述儒家*觀的內容,另一方面增強論*的説服力、感染力,吸引讀者。

6.下列説法不符合文中的儒家*觀的一項是

A.“婦有七去: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竊盜去。——《大戴·禮記·本命篇》

B.“去(民)疾苦、抑兼併、便趣農。”——王安石

C.“王者愛及四夷,霸者愛及諸侯,安者愛及封內,危者愛及旁側,亡者愛及獨身。”——董仲舒

D.“伏望皇上罷宂員之俸,損不急之賞。止無名之徵,節用省費,以足*國之需,天下幸甚。”——王陽明

【回答】

4.B

5.A

6.A

【解析】

試題分析:

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首先瀏覽選項,然後到文中找到與選項相關的語句,進行比較、辨析。B項。從第四段來看,儒家提出的思維模式與主張之間是並列關係,而不是因果關係,這裏是強加因果。

【考點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

【名師點睛】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義的題目,題幹一般是“下列關於……的論述不正確的一項是”或者“正確的一項是……”,答題時注意分清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錯誤設置一般為答非所問、混淆範圍,強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換概念、無中生有等,命題的手段為改變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內容,此題主要從概念的內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內容較難,答題時首先閲讀題幹,在文中找到題幹對應的區位,然後仔細分析,比如此題的選項B強加因果,從第四段來看,儒家提出的思維模式與主張之間是並列關係,而不是因果關係。

5.本題考查對文本內容的辨析。首先瀏覽選項,然後到文中找到與選項相關的語句,進行比較、辨析。A項,混淆範圍。《周禮》規定的*準則和古代先賢的體認和追求都是儒家*觀的內容。

【考點定位】篩選並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這是一道考核篩選並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題目,題乾的表述一般為“對文章有關內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或者“正確的一項”,錯誤選項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題目沒有區別,答題時注意閲讀題幹,找準區位,然後對讀,尋找細微的差別。比如本題A項,混淆範圍。《周禮》規定的*準則和古代先賢的體認和追求都是儒家*觀的內容。

6.本題考查對作者觀點的理解。解答此題可將各選項表述同文本相關內容加以比照, A項,偷換概念。“七出”中“無子去”“惡疾去”不符合儒家*觀。

【考點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這是一道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題目,題目一般以“下列對原文中作者觀點的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或者“正確的一項”,試題錯誤設置的方式主要是“強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範圍”“無中生有”“偷換概念”等類型,答題時注意對全文的綜合理解,然後對照選項尋找細微的差別,選項A項,偷換概念。“七出”中“無子去”“惡疾去”不符合儒家*觀。

知識點:科普類文本閲讀 社科類文本閲讀

題型:選擇題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