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求自試表曹植臣植言:臣聞士之生世,入則事父,出則事君事父尚於榮親,事君貴於興國...

來源:國語幫 2.86W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求自試表曹植臣植言:臣聞士之生世,入則事父,出則事君事父尚於榮親,事君貴於興國...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求自試表

曹植

臣植言:臣聞士之生世,入則事父,出則事君事父尚於榮親,事君貴於興國。故慈父不能愛無益之子,仁君不能畜無用之臣。夫論德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量能而受爵者,畢命之臣也。故君無虛授,臣無虛受。虛授謂之謬舉,虛受謂之尸祿,《詩》之素餐,所由作也。今臣位竊東藩,爵在上列,身被輕暖,口厭百味,目極華靡,耳倦絲竹者,爵重祿厚之所致也。退念古之受爵祿者,有異於此,皆以功勤濟國,輔主惠民。今臣無德可述,無功可紀,若此終年,無益國朝,將掛風人“彼己”之譏。是以上慚玄冕,俯愧朱紱。

方今天下一統,九州晏如。顧西尚有違命之蜀,東有不臣之吳,使邊境未得税*,謀士未得高枕者,誠欲混同宇內,以致太和也。昔漢武為霍去病治第,辭曰:“匈奴未滅,臣無以家為!”固夫憂國忘家捐軀濟難忠臣之志也今臣居外非不厚也而寢不安席食不遑味者伏以三方未克為念!臣竊感先帝早崩,威王棄世,臣獨何人,以堪長久。常恐先朝露,填溝壑,墳土未乾,而聲名並滅。今臣志*馬之微功,竊自惟度,終無伯樂之舉,是以於悒而竊自痛者也。

昔毛遂趙之陪隸,猶假錐囊之喻,以寤主立功,何況巍巍大魏多士之朝,而無慷慨死難之臣乎!夫自炫自媒者,士女之醜行也;干時求進者,道家之明忌也。而臣敢陳聞於陛下者,誠與國分形同氣,憂患共之者也。冀以塵霧之微,補益山海;熒燭末光,增輝日月。是以敢冒其醜而獻其忠,必知為朝士所笑。聖主不以人廢言伏惟陛下少垂神聽,臣則幸矣!

(節選自《曹植集校注》

1.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畢命之臣也            畢命:竭力效命

B.九州晏如            晏:安寧、安定

C.竊自惟度            度:忖度

D.道家之明忌也        忌:嫉妒

2.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臣聞士之生世            且為之奈何

B.出則事君                金就礪則利

C.事君貴於興國            不求聞達於諸侯

D.皆以功勤濟國             臣以險釁

3.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最合理的一項是

A.固夫憂國忘家/捐軀濟難忠/臣之志也/今臣居外/非不厚也/而寢不安席/食不遑味者/伏以二方未克為念

B.固夫憂國忘家/捐軀濟難忠/臣之志也今臣居外非不厚也/而寢不安/席食不遑味者/伏以二方未克為念

C.固夫憂國忘家/捐軀濟難/忠臣之志也/今臣居外非不厚也/而寢不安/席食不遑/味者/伏以二方未克為念

D.固夫憂國忘家/捐軀濟難/忠臣之志也/今臣居外/非不厚也/而寢不安席/食不遑味者/伏以二方未克為念

4.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説,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尸祿,指空食俸祿而不盡職。祿,指俸祿,即古代官員的薪水。

B.玄冕,古代天子、諸侯祭祀的禮服,這裏專指天子、聖上。

C.填溝壑,古代對死的委婉的説法。人死而屍首填塞山溝,故稱填溝壑。

D.道家,*古代主要哲學派別之一,以道為世界的本原,創始人是莊子。

5.下列對文章的理解與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曹植認為,成功的君王會根據品德來授予官職盡心忠君的臣子會估計自己的能力來接受爵位。

B.文章以古代接受爵祿的多是一些為國家建立了功勛、利惠*的人為例,表明自己建功立業的渴望。

C.曹植身處外地,睡覺不好,吃飯不香,因為東吳、蜀漢兩國還沒被攻克,這兩國士卒仍在積極備戰。

D.曹植以塵霧、螢火、蠟燭來自喻,期待能發揮自身的能量,雖遭譏笑,仍然希望得到朝廷實質的任用。

6.把文言文閲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故慈父不能愛無益之子,仁君不能畜無用之臣。

(2)昔漢武為霍去病治第,辭曰:“匈奴未滅,臣無以家為!”

(3)聖主不以人廢言,伏惟陛下少垂神聽,臣則幸矣!

【回答】

1.D

2.B

3.D

4.D

5.C

6.(1)所以即使慈父也不會疼愛不能帶來好處的兒子,即使仁君也不會養着沒用的臣子。

(2)從前漢武帝為霍去病修建府第,(霍去病)推辭説:“匈奴還沒有滅亡,臣不可以安家!”

(3)聖明的君主不會因為對某人有成見而對他所説的話概不聽取,懇請陛下稍微聽一聽臣的意見,就是臣的大幸了。

【解析】

1.本題是對文言實詞的考查。應對此類試題,平時要廣泛積累常見實詞的意義,尤其是課本中出現實詞。作答時,考生要依據實詞的本義,並結合語境、語法來判斷實詞在句子中的正確意義。與語境中的意義和所需詞*相符的解釋才是正確的解釋。

D項,“忌:嫉妒”錯誤。在這裏,“忌”是“忌諱”的意思。

故選D。

2.本題考查文言虛詞的意義用法。解答此類題,可用結構分析法,分析該虛詞在句中的結構作用,從而推測其意義。

A項,第一個“指”是助詞,謂間取獨,可不譯;第二個“之”是代詞,這件事。

B項,均為連詞,表承接關係,就。

C項,第一個“於”是介詞,在;第二個“於”是介詞,在……中。

D項,第一個“以”是介詞,憑藉;第二個“以”是連詞,因為。

故選B。

3.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能力。解答時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詞和虛詞,根據其在句子文中充當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斷出斷句的正確劃分;同時注意句子中對仗的地方,根據句式特點斷句是最簡潔的方法。

“忠臣”是一個詞語,不能被分開,排除A、B兩項;“寢不安席”“食不遑味”是相同的句式結構,中間應該斷開,所以排除C項。譯文:所以憂心國家忘記小家,犧牲生命共度國難,是忠臣的志向。現在臣身處外地,待遇並不是不豐厚,然而睡覺睡不好,吃飯吃不香,只是因為記掛着這兩個國家還沒有被攻克!

故選D。

4.本題考查理解篩選文章內容的能力。應對此類問題,首先要認真審題,明確篩選內容,如本題要求篩選“體現岑參的才能”的內容,然後結合文章進行分析作答。

D項,“創始人是莊子”錯誤,道家創始人是老子。

故選D。

5.本題考查理解文中信息、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選項內容多是命題者對原文的概括、轉述和分析,所以首先要理解文意,通過對比法把選項與原文進行細緻的對比、分析,從中發現選項與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進而找出選項的干擾之處。

C項,“這兩國士卒仍在積極備戰”理解錯誤。依據“顧西尚有違命之蜀,東有不臣之吳,使邊境未得税*,謀士未得高枕者”可知,文章只説這兩國沒有臣服,並未説“這兩國士卒仍在積極備戰”。

故選C。

6.此題考查理解並翻譯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譯時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把句子中的每一個字都要落到實處,注意重點實詞、虛詞、詞類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譯,不能翻譯的助詞等刪掉,省略的內容根據上下文補充,平時訓練時注意自己確定句子的賦分點,翻譯時保*賦分點的落實。本題的賦分點:

(1)“故”,所以;“畜”,養。

(2)“治第”,建府第;“辭”推辭;“辭曰”,省略主語“霍去病”;“家”,安家;“無以”,沒有用來……的理由,不可以。

(3)“以”,因為;“廢”,不採納,不聽取;“伏惟”,懇請;“少”,稍微。

【點睛】

文言文翻譯記清兩原則,一是直譯為主,字字落實。所謂“直譯”就是字字落實,不可憑大意去翻譯。所謂“字字落實”,就是在翻譯時,要將文言語句中的每個詞都落實到譯文中去,這是文言文翻譯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譯為主”是文言文翻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達到“字字落實”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譯為主”是説對於大多數句子、大多數詞語,可以採取直接翻譯的方式來進行。二是意譯為輔,文句通順。所謂“意譯為輔”就是在難以直譯或直譯後難以表達原文意藴的時候,酌情采用意譯作為輔助手段。文句通順是語言表達的一般要求,凡是語言表達都必須遵從。考生一定要養成推敲語句的習慣。翻譯成現代漢語以後一定要讀一讀,看看是否通順、流暢。如果不通順、不流暢,就要對它進行修改、潤*,適當的進行意譯。

譯文:

臣曹植説:我聽説士生於世上,在內就侍奉父親,在外就侍奉君王;侍奉父親崇尚的是使雙親榮貴,侍奉君王最重要的在於使國家興旺。所以即使慈父也不會疼愛不能帶來好處的兒子,即使仁君也不會養着沒用的臣子。根據品德來授予官職的,是成功的君王;估計自己的能力來接受爵位的,是盡心忠君的臣子。所以君王不會平白無故地授官,臣子不應該平白無故地接受官職。無故授官叫作謬舉,無故接受官職叫作尸祿,《詩》中素餐講的就是這個。如今我位居東邊的藩國,爵位處於上等,身上穿着輕軟暖和的衣服,吃慣了各種美味,看盡了奢華靡靡之物,耳朵聽倦了絲竹之聲,是高爵位、厚俸祿造成的。回想古代受爵祿的人跟我的情況不同,他們都是憑藉功勛突出有益於國家,輔佐君主利惠*。現在臣沒有品德可以稱述,沒有功勞可以記錄,如果像樣終年,對朝廷沒有帶來益處,將蒙受詩人“彼己的譏諷。所以對上愧對君主,對下愧對(我的)印綬。

現在天下統一,九州和平。想到西邊還有不遵命令的蜀國,東邊有不願臣服的吳國,使得邊境百姓不能脱下戰*,謀士不能高枕無憂,臣真是希望統一天下,以達到天下太和的境地。從前漢武帝為霍去病修建府第,(霍去病)推辭説:“匈奴還沒有滅亡,臣不可以安家!”所以憂心國家忘記小家,犧牲生命共度國難,是忠臣的志向。現在臣身處外地,待遇並不是不豐厚,然而睡覺睡不好,吃飯吃不香,只是因為記掛着這兩個國家還沒有被攻克!臣私下裏感慨文帝過早駕崩,威王離開人世,臣難道是什麼很特別的人,年壽可以長久嗎?臣常常擔憂自己比早晨的露水走得還早,死後埋在溝壑裏,墳墓上的土還沒有幹,形體就與功名一起湮滅了。如今臣志在為國家效犬馬一樣微薄的功勞,暗自忖度,卻始終沒有伯樂的推薦,因此心情抑鬱而暗自痛心。

昔日的毛遂只是趙國的奴僕,尚且藉着錐囊的比喻,使平原君領悟從而建立功勞,何況是在人才濟濟的魏國,又怎麼能沒有慷慨赴國難的臣子呢!自我炫耀才能、自己給自己做媒,是士子和女子醜陋的行為;求合於時俗來取進,是道家明確忌諱的。然而臣之所以敢於把自己的所聞所思陳述給陛下聽實在是因為臣與國君是一體分形的骨肉之親,氣血相連,憂患與共。希望能以塵霧一樣微渺的力量,來為山海補益;以螢火和蠟燭一樣微弱的光芒,來給日月增輝。因此斗膽冒着醜行來奉獻臣的忠義,知道一定會受到朝中大臣的哂笑。聖明的君主不會因為對某人有成見而對他所説的話概不聽取,懇請陛下稍微聽一聽臣的意見,就是臣的大幸了!

知識點:*古代文學 三國

題型:文言文閲讀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