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19分)諸葛亮論(蘇軾)取之以仁義,守之以仁義者,周也。取之以詐力,守之以詐力者...

來源:國語幫 3.35W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19分)諸葛亮論(蘇軾)取之以仁義,守之以仁義者,周也。取之以詐力,守之以詐力者...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19分)

諸葛亮論(蘇軾)

取之以仁義,守之以仁義者,周也。取之以詐力,守之以詐力者,秦也。以秦之所以取取之,以周之所以守守之者,漢也。仁義詐力雜用以取天下者,此孔明之所以失也。

曹*因衰乘危,得逞其奸,孔明恥之,欲信大義於天下。當此時,曹公威震四海,東據許、袞,南牧荊、豫,孔明之恃以勝之者,獨以其區區之忠信,有以激天下之心耳。夫天下廉隅節概慷慨死義之士,固非心服曹氏也, 特以威劫而強臣之,聞孔明之風,宜其千里之外有響應者, 如此則雖無措足之地,而天下固為之用矣。且夫殺一不義而得天下,有所不為,而後天下忠臣義士樂為之死。劉表之喪,先主在荊州,孔明欲襲殺其孤,先主不忍也。 其後劉璋以好逆之至蜀,不數月,扼其吭,拊其背,而奪之國。此其與曹*異者幾希矣。曹劉之不敵天下之所知也言兵不若曹*之多言地不若曹*之廣言戰不若曹*之能而有以一勝之者區區之忠信也。孔明遷劉璋,既已失天下義士之望,乃始治兵振旅,為仁義之師,東向長驅,而欲天下響應,蓋亦難矣。

曹*既死,子丕代立,當此之時,可以計破也。何者?*之臨終,召丕而屬之植,未嘗不以譚、尚為戒也。而丕與植,終於相殘如此。此其父子兄弟且為寇仇,而況能以得天下英雄之心哉!此有可間之勢,不過捐數十萬金,使其大臣骨肉自相殘,然後舉兵而伐之,此高祖所以滅項籍也。孔明既不能全其信義以服天下之心,又不能奮其智謀,以絕曹氏之手足,宜其屢戰而屢卻哉!故夫敵有可間之勢,而不間者,湯、武行之為大義,非湯、武而行之為失機。此仁人君子之大患也。

呂温以為孔明承桓、靈之後,不可強民以思漢,欲其播告天下之民,且曰:“曹氏利汝吾事之,害汝吾誅之。”不知蜀之與魏,果有以大過之乎!苟無以大過之,而又決不能事魏,則天下安肯以空言竦動哉?嗚呼!此書生之論,可言而不可用也。  (選自《蘇軾集》)

1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宜其屢戰而屢卻哉           卻:後退

B.得逞其奸                   逞:實現

C.曹、劉之不敵               敵:實力相當

D.欲信大義於天下             信:取信

13.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3分)

A.因衰乘危                   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B.且夫殺一不義而得天下       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

C.以絕曹氏之手足             作《師説》以貽之

D.乃始治兵振旅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4.下列有關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蘇軾的這篇文章獨闢蹊徑,其獨特的見解令人耳目一新,發人深思。第一段開宗明義地指出孔明失敗的原因是“仁義詐力雜用”。

B.在第二段中,蘇軾認為孔明口頭上講仁義,實際上卻是使用詐力,而且他認為孔明和曹*的做法並沒有多大的差別。

C.第三段是説孔明既不能全信義,就應該用智謀,而且提到只有湯、武才能用“大義”,其他的人都不能用。

D.第四段總結全文,指出説空話是毫無實際價值的,而且舉了兩件事來説明孔明的想法和説法都是脱離實際的。

15.把文言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特以威劫而強臣之,聞孔明之風,宜其千里之外有響應者。(5分)

(2)孔明既不能全其信義以服天下之心,又不能奮其智謀,以絕曹氏之手足。(5分)

【回答】

12.D

13.C

14.C

15.(1)只是因為被威勢脅迫才勉強向曹*臣服,(他們)聽説了孔明的品格,應該在千里之外也有響應的人啊。

(2)孔明既不能保全信義讓天下人信服,又不能施展他的才智來斷絕曹氏兄弟的手足之情。

【解析】

12.

試題分析:信:通“伸”,伸張。本題可用課本推斷法解答,由《隆中對》中“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可推斷出“信”應為通假字。

【考點定位】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名師點睛】文言實詞是構成文言文的主體,是理解文段的關鍵,與文言虛詞相比,它數量多,表意*強,變化*大。該考點包含着三個方面的要素:一是這些文言實詞是中學生常見的實詞,而不是生僻難懂的;二是這些文言實詞的含義是在上下文中表現出來的,而不是脱離上下文的字典含義;三是對於這些實詞的語境意義要理解,而不是識記那些僵死的概念。文言文實詞的考查主要落實在古今異義,一詞多義,偏義複詞,通假及詞類活用等方面。從這幾年的高考試題看,古今異義、一詞多義更為命題者青睞,所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應特別注意。本題中,A項考查一詞多義,可聯繫現代漢語中“退卻”一詞來判斷;B項考查一詞多義,可聯繫現代漢語中“得逞”一詞來判斷;C項考查一詞多義,可聯繫“勢均力敵”一詞來判斷;D項考查通假字,可聯繫課內語句來判斷。

13.

試題分析:A.“乘着”;“經由”B.連詞,表示順承關係;連詞,表示轉折關係;C.連詞,表目的,“來”; D.副詞,“才”;副詞,“竟然”。

【考點定位】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技巧點撥】本題考查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高考中對虛詞的考查單獨命題較少,多與翻譯、斷句等考點結合考查。備考複習中要注意瞭解文言虛詞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及題型種類,認真積累考綱規定的常用18個文言虛詞的意義和基本用法。還要注意到虛詞大多是多義的,具體解答時要根據它在句中的作用來確定它的詞義,做好課內知識的遷移。常用文言虛詞的辨析方法有:①詞*分析法,②位置分析法,③温故求新法,④語境判定法,⑥標誌識別法。本題中A項可用位置分析法判斷,“因衰乘危”是並列結構,“因”“乘”可以互文解釋;B項可用語境分析法, 結合上下文可判斷出第一個“且”應表順承關係;C項可用語境判斷法,結合上下文可判斷出第一個“以”表目的;可用語境分析法,結合上下文來判斷,可知第一個“乃”應是副詞。

14.

試題分析:C原文的意思是説“敵人有可乘之機,卻不去利用,商湯、周武王做這樣的事情那是施行大義,不是商湯、周武王做這樣的事就是喪失時機”,而不是説其他的人不能用仁義。

【考點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本題考查歸納文章內容要點,把握作者觀點態度的能力。重點在文意的理解,一般沒有賞析的內容。解答時要找出文段中與選項解釋相對應語句,一一對應。選項的敍述或分析的錯誤一般只在某一小點,主要有:個別實(虛)詞故意譯錯;人物的事蹟張冠李戴;事件發生的時間和地點錯位;人物*格陳述不恰當;憑空添加,無中生有;強加因果關係。答題時注意“人物”“事件”“時間”“地點”的差別和重點詞語的翻譯,還要注意上下文之間的關係。一般文言中經常省略主語,所以注意辨析省略主語,區分“人物”,總體關照段首的“時間”、“地點”,區分“事件”表述是否錯誤等。本題把所給選項與文本中的對應內容仔細比對,就會發現C項錯解文意。

15.

試題分析:本題應以直譯為主,翻譯中注意下列字的落實:(1)“特”,只是;“以”,因為;“威劫”,被威勢脅迫;“臣”,臣服。(2)“全”,保全;“服”,讓……信服;“奮”,施展;“絕,”斷絕;“手足”,手足之情。

【考點定位】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技巧點撥】本題考查的是理解並翻譯句子的能力,解答時先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後要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留”“刪”“調”“換”“補”。對古今異義的詞語、古代是單音節詞語現代是雙音節詞語要“替換”;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地名、人名、器物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刪”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於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刪”,對省略的內容要補出。直譯為主,意譯為輔。並按現代漢語的規範,將翻譯過來的內容進行適當調整,達到詞達句順。本題中,“孔明”是人名,“不能”與現代漢語意思同,應保留;“絕”“全”,用組詞法翻譯;“奮”與現代漢語意思不同,應替換;“威劫”被動句,應按現代漢語要求調整語序;“臣之”“聞孔明之風”省略句,應補出省略內容。

【參考譯文】

用仁義取得天下,用仁義守住天下的,是周朝。用欺詐的手段取得天下,用欺詐的手段守住天下的,是秦朝。用秦取得天下的方法去奪取天下,用周守天下的方法去守衞天下的,是漢朝。仁義欺詐的手段都使用來奪取天下,這是孔明失敗的原因啊。

曹*乘東漢末年衰微的局勢,用狡詐的手段實現了他的邪惡的目的,孔明以此為恥辱,想在天下伸張正義。這個時候,曹*已經威震四海,向東佔據了許州、兗州,向南統治了荊州、豫州,孔明用來依靠的且勝過別人的地方,只是那一點點的忠誠信義,還想用它來激勵天下的民心。天下那些品行端正能夠慷慨赴死的有節*氣概的人,本來不是發自內心地佩服曹*,只是因為受威力脅迫才勉強向曹*稱臣,(他們)聽説了孔明的品格,就是遠在千里之外也有響應的,像這樣,(孔明)即使沒有安身立命的地方,天下的人都可為他所用。何況殺了一個無辜的人來得到天下,這樣的事情不會去做,然後天下的忠臣義士才會樂意為他效全力而死。劉表死的時候,先主劉備在荊州,孔明想偷襲殺掉劉表的孩子,先主劉備不忍心。這以後劉璋以交好的態度迎接先主來到了蜀地,沒過幾個月,孔明就扼住他的咽喉,擊打他的背,奪取了他的土地。這種做法和曹*有什麼區別呢!曹*和劉**力不相當,天下人都知道。就*隊而言不如曹*的多,就土地而言不如曹*的廣闊,就打仗而言不如曹*的戰鬥力強,但是有一點可以勝過他,那就是忠誠信義。孔明放逐了劉璋,已經辜負了天下有志之士的期望,這時才開始治理*隊振奮士氣,成為仁義之師,向東長驅直入,再想着讓天下人響應,大概也很難了。

曹*後,他的兒子曹丕立為君主,這個時候,完全可以使用計謀攻破曹營。為什麼呢?曹*臨終的時候,召見曹丕、曹植並囑咐他們,還以譚、尚的事情作為*告。可是曹丕和曹植最終相互殘殺到如此的地步。他們兄弟之間尚且成為仇人,更何況能夠得到那些天下的英雄的心呢?這時有了可乘之機,只不過需要拿出幾十萬錢,讓那些大臣和兄弟內部都互相殘殺,然後派兵*曹丕,這正是漢高祖劉邦滅掉項羽的辦法。孔明既不能保全信義讓天下人信服,又不能施展他的才智來斷絕曹氏兄弟的手足之情,他當然就屢戰屢敗了!所以敵人有可乘之機卻不去利用,商湯、周武王做這樣的事情那是施行大義,不是商湯、周武王這樣的人做這樣的事就是喪失時機。這是仁人君子最擔心的。

呂温認為孔明承襲桓公、靈公,不願強迫百姓去懷念漢朝,並且想讓他的思想讓老百姓都知道,並且説:“曹*要是對你們有利,我就去替他做事;要是害你們,我就殺了他。”不知道蜀和魏之間,果真有那麼大的過節嗎?如果沒有那麼大的過節,又一定不能去為魏國辦事,那麼天下人怎麼會因為一句空話而對他肅然起敬呢?唉,這是我作為一個書生所説的話,只能説説而沒什麼用。

知識點:散文類

題型:文言文閲讀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