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題。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來源:國語幫 2.37W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題。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題。

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樑,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樑。此三者,吾遺恨也。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莊宗受而藏之於廟。其後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樑君臣之首,入於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於誓天斷髮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於人歟?《書》曰:“滿招損,謙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舉天下豪傑,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豈獨伶人也哉!

注:伶人——古時稱演戲唱歌作樂的人為伶人。

14.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的一項是(   )

A.此三者,吾遺恨也          恨:怨恨

B.盛以錦囊,負而前驅        前:在前面

C.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

D.故方其盛也                方:正當

15.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晉王臨終之時,留給莊宗三支箭,希望他不要忘記三個遺恨。莊宗每次出兵都要帶着這三支箭。

B.莊宗俘獲了燕王父子,殺了樑國的君臣,用自已的實際行動告慰先皇,替自己的父親完成了遺願。

C.莊宗由最初的意氣風發終落得淚下沾襟的悲慘結局,充分*了*山“得之難而失之易”的道理。

D.作者歐陽修認為莊宗之所以會失敗,全在於他失去了前進的動力,貪圖享樂,最終被伶人殺害。

16.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於誓天斷髮/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B.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於誓天斷髮/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C.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於誓天斷髮/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D.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於誓天斷髮/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1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樑君臣之首,入於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2)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回答】

14.A

15.C

16.C

17.(1)當莊宗用繩子捆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裝放着樑王君臣的頭顱,進入宗廟,把箭交還先王,把成功的喜訊告訴他。(雙線處一點1分大意2分)

(2)*:認真地興辦學校,把孝悌的道理反覆講給百姓聽,頭髮花白的老人不會在路上揹着或者頂着東西了。(雙線處一點1分大意2分)

【解析】

14.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文言文的實詞解釋,考生一定要結合上下文的意思,先準確理解文意才能進行準確的理解。A 恨:憾 不滿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

15.

試題分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學生對文意理解的一道試題,考生要注意審清題幹中的要求,準確地根據選項中的內容結合原文作合理化的分析。C文中並沒有“充分**山得難易失”的道理。

考點: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16.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文言文的斷句,考生一定要結合上下文的意思,先準確理解文意才能進行準確的斷句。斷句題一般都要把原文的語句先翻譯:“一個人在夜間呼喊,作亂的人便四方響應,他匆忙向東出逃,還沒有看到叛*,士卒就離散了,君臣相對而視,不知回到哪裏去。以至於對天發誓,割下頭髮,大家的淚水沾濕了衣襟,又是多麼衰頹啊。”。

考點: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17.

試題分析:注意重點詞語的翻譯,重點詞語:(1)得分點:以組(用繩子)、函(用木匣子裝)、告以成功(倒裝句式“把成功的消息告訴先祖”)(2)得分點:謹(認真地)、申之以孝悌之義(倒裝句式)、頒白者(頭髮花白的人)。

考點: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文言文翻譯】

唉!國家興盛與衰亡的命運,雖然説是天命,難道不是由於人事嗎?推究莊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説晉王將死的時候,拿三支箭賜給莊宗,告訴他説:“樑國,是我的仇敵;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來的;契丹與我訂立盟約,結為兄弟,他們卻都背叛晉而歸順樑。這三件事,是我的遺留的仇恨;給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記你父親的願望。”莊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廟裏。此後出兵,就派隨從官員用豬、羊各一頭祭告祖廟,請下那三支箭,用錦囊盛着,揹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凱旋時再把箭藏入祖廟。

當莊宗用繩子捆綁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裝着樑君臣的首級,進入太廟,把箭還給先王,向先王稟告成功的時候,他意氣驕盛,多麼雄壯啊。等到仇敵已經消滅,天下已經平定,一個人在夜間呼喊,作亂的人便四方響應,他匆忙向東出逃,還沒有看到叛*,士卒就離散了,君臣相對而視,不知回到哪裏去。以至於對天發誓,割下頭髮,大家的淚水沾濕了衣襟,又是多麼衰頹啊。難道是得天下艱難而失天下容易嗎?或者説推究他成功與失敗的事蹟,都是由於人事呢?《尚書》上説:“自滿招來損害,謙虛得到好處。”憂慮*勞可以使國家興盛,安閒享樂可以使自身滅亡,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當莊宗強盛的時候,普天下的豪傑,都不能跟他抗爭;等到他衰敗的時候,幾十個伶人圍困他,就自己喪命,國家滅亡,被天下人譏笑。禍患常常是從細微的事情積累起來的,人的才智勇氣往往被他溺愛的事物困擾,哪裏僅僅是伶人啊 。

知識點:散文類

題型:文言文閲讀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