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閲讀【*】餘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堅,手指不可...

來源:國語幫 1.89W

問題詳情:

古文閲讀【*】餘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堅,手指不可...

古文閲讀

【*】餘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餘,餘因得遍觀羣書。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餘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悦,則又請焉。故餘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餘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餘則緼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豔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餘之勤且艱若此。

【乙】任末年十四,學無常師,負笈不遠險阻。每言:“人而不學,則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編茅為庵,削荊為筆,刻樹汁為墨。夜則映星望月,暗則縷麻蒿以自照。觀書有合意者,題其衣裳,以記其事。門徒悦其勤學,更以淨衣易之。臨終誡曰:“夫人好學,雖死若存;不學者雖存,謂之行屍走肉耳!”

【註釋】①任末:人名。②笈:書箱。③庵:茅草小屋。④荊:灌木名。⑤麻蒿:植物名,點燃後可照明。⑥悦:敬佩。

譯文:

    任末十四歲時,求學沒有固定的老師。(他)揹着書箱跟老師求學,不怕困難險阻。他常常説:“人如果不學習,那麼憑什麼可以成功呢?”任末有時靠在樹下,編白茅為茅草小屋,削荊條製成筆,刻劃樹汁作為墨水。晚上就在星月的輝映下讀書,遇上沒有月亮的黑夜,他便點燃麻蒿取光。看書有領會的時候,寫在他的衣服上,用來記住這件事。同學們欽佩他的勤學精神,常用洗淨的衣服換取他寫滿字的衣服。他臨終時告誡別人説:“人喜歡學習,即使死了也好像活着;不學習的人,即便是活着,也不過是行屍走肉罷了。”

 4.解列句子中加點詞的含義。

 (1)腰白玉之環    (      )  (2)媵人持湯沃灌(    )

(3)同舍生皆被綺繡(      )  (4)常以淨衣易之(     )

5.下列各組加點詞用法和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蓋餘之勤且艱若此  謂之行屍走肉    B.計日以還    以記其事

C.或遇其叱咄        或依林之下      D.則又請焉    則何以成

6.翻譯下列句子。

 (1)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

(2)夜則映星望月,暗則縷麻蒿以自照。

7.下列選項中與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每假借於藏書之家。

A.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     B.蓮,花之君子者也。

C.是非木柿,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D.皆以美於徐公。

8.對*乙兩文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序”和“記”都是古代的一種文體,*文的“序”重在贈言,乙文的“記”旨在勸諫。

B.*文詳細記敍、生動描寫了自己借書求師之難、奔走之苦,勉力青年人珍惜良如的學習環境,專心治學;乙文簡要概述,細緻描寫了任末求學不易、條件之艱,強調了終身學習的重要*。

C.*文敍議結合,以敍為主,對比鮮明,很有説服力:乙文敍描相融,注重細節,言辭懇切,極富感染力。

D、*文語言樸實,字字**,但並未嗟歎,認為學之成就不在於環境優越,而在於主觀努力;乙文語句凝練,情真意切,卻傷感失落,覺得條件艱苦,終將影響求學與成功。

9.結合*乙選文內容,請你談談自己獲得了哪些啟示。

【回答】

4. (1)佩帶; (2)熱水; (3)“被”通“披”,穿; (4)交換

5.C

6. (1)已成年,(我)更加仰墓古代聖賢的學説。賦分點:“加冠”、"益”、“慕"、“道"。

7.D

8.D

9.示例:①環境的優劣並不影響學業的成敗:②終身好學,才能有所成就:③要想學有所成,就要多讀書求……緊扣“學習”,任意表達一種意思即可得分。

知識點:人物傳記類

題型:文言文閲讀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