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題*的俠文化歷史悠長,“俠”這一概念最早見於戰國時韓非子的《五蠹》:“儒以文亂法,俠...

來源:國語幫 1.69W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題*的俠文化歷史悠長,“俠”這一概念最早見於戰國時韓非子的《五蠹》:“儒以文亂法,俠...

閲讀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的俠文化歷史悠長,“俠”這一概念最早見於戰國時韓非子的《五蠹》:“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這裏的法和禁指國家的法律制度。韓非子站在法家的立場指出了“俠”目無法紀、好鬥使力的一面。司馬遷則以民間道德定義俠客形象,其在《史記》中專立《遊俠列傳》,雲:“今遊俠,其行雖不軌於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隨後又立《刺客列傳》指明俠的本質就是捨己為人,他們明大義,識大體,他們的義憤為國難而發,在國家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成為剷除不平、伸張正義的一種社會力量。後代討論俠的時候,主要根據(依據)的就是司馬遷的這一段話。 

班固在《漢書》中作《遊俠傳》,從《後漢書》起,官修史書不再專門為遊俠立傳。此後史書對俠的記述便無以為繼(銷聲匿跡)。史家沒有記載的東西,就以詩、文、小説、戲曲等形式記載流傳下來,俠的形象由此出“史”入“文”。也就是説,*希望獨掌法律,不喜歡跟*唱對台戲的遊俠。而遊俠認為*有不公正的地方,所以要憑藉自己的力量執掌正義,決定是非和生殺。這一點是像*這種大一統帝國絕對不能允許的。因此,從漢景帝開始就大量殺戮遊俠,*歷代帝王,只要建立起*,國家穩定以後,一定殺遊俠。所以,俠存在的空間主要是亂世。 

*人為什麼在俠的身上寄予那麼大的希望?柳亞子詩云“亂世天教重俠遊”,就是説,在亂世裏面,老百姓更易被欺侮,更無法把握自己的命運,所以,格外地想念俠。人們在俠的身上寄託了被拯救(救濟)的希望。 

不僅亂世,就是所謂的太平盛世,封建社會的很多不公也無法通過*得到適當處理,很多壞人,官府和法律制服不了,或者説不願意管制,這時民眾希望在法律和*之外,另外有一批人,這批人跟*沒關係,但是他們能夠幫助老百姓,即所謂拯世濟難。這就是俠能夠被接受或者代代相傳(薪火相傳)的心理基礎。 

俠由產生到消亡的過程中,其特徵中的積極方面,也就是符合主流意識需要的元素,可以理解為武俠精神的體現,它已經成為中華民族人格精神中的一部分。結合司馬遷《史記〃遊俠列傳》中對武俠精神的 詮釋,再縱觀歷史武俠人物的悲壯俠義之舉,可以將武俠精神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恩——知恩必報,重義輕命。所謂“受人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自戰國末期武俠產生起,知恩必報就已成為俠的最堅定的信念之一。受人恩惠,無論多少,無論是精神上還是物質上,都要加倍回報,如果無以為報就要殺身成仁,以死來報答知遇之恩,這是俠最初產生之時所秉持的信條,後來這一信條廣泛地流傳於民間大眾,逐漸成為平民大眾的一條倫理道德。 

信——言出必行,一諾千金。“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已成為俠最根本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俠者忠於然諾,一言既出,捨命踐行,以為立於天地間的信條。 

勇——千里贍急,不吝其生。司馬遷在《史記〃遊俠列傳》中説:“趨人之急,甚己之私。”又説:“千里贍急,不吝其生。”輕生是武俠精神中至為壯烈、震撼人心的因素。這一生死觀一反樂生畏死的人之常情,洞達人世,視死如歸,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血*洋溢。  義——除暴安良,打抱不平。執義為武俠精神的核心。孔子解釋,“義者,宜也”。胡適解釋“宜就是應該,凡是應該如此做的,便是義”。俠與義往往組合成詞也説明義為俠之核心。遇見不平之事他們仗義執言,危難之際他們急公好義。他們行俠不為私利,不單為某一個人,而是為了伸張正義,除暴安良,所以路見不平,拔*相助。甘為公義而戰,甘為天道授命,凡義之所在,九死不悔。這一條武俠準則是對先前俠為人排憂解難傳統的繼承和發展。 

忠——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宋朝以後由於受到儒家理學的影響,產生了具有儒家觀念和倫理內容的“忠義”武俠觀,如兩宋時期武俠豪傑紛紛組織抗遼抗金團體,明朝時期沿海武俠組織抗擊倭寇入侵等。這類武俠組織均以反抗異族入侵、捍衞民族利益和榮譽為宗旨。由此,*武俠精神由單純的個人或集體恩怨上升到為國為民的民族大義上,武俠精神達到了最高境界——為國為民的大俠精神。 

俠之所以受歡迎,還有一點就是俠身上展現出的氣質:*不羈,自由放達。古代俠士,衣帶飄飄,倚劍長歌。他們不要名位,不要爵祿,也不想受到任何社會和他人的束縛,他們只想做自己想做的事。路見不平,拔*相助,將不平之事變成公平之事;輕財好施,賑窮救急,不分貧富貴賤,一視同仁,追求公平與自由。這種天馬行空、豪放肆意的氣度,很受文人的欣賞。 

正因為這樣,*的文人,或者説一直到現在的讀書人,或多或少都對俠的觀念、對寫俠的詩文、對武俠小説感興趣。雖然《史記》《漢書》以後的*史書,沒有再記載關於俠的故事,可是,我們從魏晉隋唐描寫遊俠的詩歌文章,從唐代宋代的豪俠小説,從元代及明代清代的遊俠雜劇傳奇,從明清的俠義小説,到20世紀的武俠小説,一直到現在*、*很流行的武俠電影,都可看到大俠的身影。           

俠作為一個特殊歷史階段的社會羣體雖已消失,但是武俠崇尚的“重義輕生”,“捨生取義”,追求道德完美和理想人格的傳統心態,早已積澱於中華民族倫理文化意識的深處,並深深地影響着中華民族文化心理的發展道路。 

4.下列各項中,不屬於人們喜歡俠的原因的一項是(     )

A.不管是身處亂世還是治世,遭遇不公的人們都在俠的身上寄託了被拯救的希望。

B.人們敬佩俠剷除不平、伸張正義,具有的恩、信、勇、義、忠等武俠精神。

C.俠的形象出“史”人“文”,被以詩、文、小説、戲曲等形式記載流傳下來。

D.人們欣賞俠不慕名利,只想做自己想做的事的*不羈、自由放達的氣質。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韓非子在《五蠹》中説:“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這表明他作為法家代表人物對戰國末期儒家和遊俠持批判態度。

B.司馬遷在褒揚遊俠“言必信,行必果”,識大體、明大義的同時,也指出他們“行有不軌於正義”,這表現了他“妍媸畢露”的實錄精神。

C.在封建社會,因為遊俠要憑藉自己的力量執掌正義,決定是非生殺,挑戰*的法律,所以會遭到*穩定的*的戕害。

D.老百姓在亂世被欺侮、無法把握自己的命運,在治世,遭受冤屈,無法通過*得到適當處理,這些是俠世世相傳的心理基礎。

6.根據原文內容,下列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在封建社會,社會有不公現象和老百姓希望被拯救的心理,是遊俠作為社會羣體存在的土壤。

B.因為漢景帝在鞏固*、穩定國家後就開始大量殺戮遊俠,所以,俠存在的空間主要是亂世。

C.魯智深雖和金氏父女素昧平生,但他“路見不平一聲吼”,拳打鎮關西,除暴安良,他是遊俠在文學作品中的身影。

D.“武俠精神”已積澱於中華民族倫理文化意識的深處,大俠的身影仍可能出現在今後的影視作品或小説中。

【回答】

4.C

5.D

6.B

【解析】

4.

試題分析:該題考核文本概括。C項,“俠的形象出“史”人“文”,被以詩、文、小説、戲曲等形式記載流傳下來”不是人們喜歡俠的原因,而是俠的形象的出處以及俠的表現形式。

【考點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技巧點撥】論述類文章中的重要詞語,往往不是一般的詞語,而是重要的社科概念,在文章裏含有特定的屬*,如本文中的“俠”。還有代詞的指代對象或內容的認定,多義詞的判斷,隱含信息比較豐富的詞語的推斷,都必須準確把握。在理解概念的含義時一定要將它還原到具體的文本中,做到“詞不離句,詞不離段,詞不離篇”。要在把握文章內容的基礎上,正確理解詞語的使用意義,特別是臨時意義,即理解詞語在語境中的具體意思。如題幹中的設題“喜歡俠的原因”,應回到原文具體分析判斷。主要集中在文中的3.4.5節。

5.

試題分析:D項中,“老百姓在亂世被欺侮、無法把握自己的命運,在治世,遭受冤屈,無法通過*得到適當處理,這些是俠世世相傳的心理基礎。”偷換概念,俠世世相傳的心理基礎是“能拯世濟難”

【考點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易錯*示】像這種題目,考生應先認真審題,要從題幹中審明答題的方向,比如本題中,“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那就要找出選項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地方。明確要求之後,應到文中找到選項對應的文字,然後進行比對辨析。找到這些內容的所在區域之後,一定要抓住關鍵的地方進行分析,比如D項中“老百姓在亂世被欺侮、無法把握自己的命運,在治世,遭受冤屈,無法通過*得到適當處理,這些是俠世世相傳的心理基礎。”,考生就要重點看一下原文第五段最後一句“即所謂拯世濟難。這就是俠能夠被接受或者代代相傳(薪火相傳)的心理基礎。”判斷分析。

6.

試題分析:解答此題,可將各選項表述同文本相關內容加以比照,題中B項,“因為漢景帝在鞏固*、穩定國家後就開始大量殺戮遊俠,所以,俠存在的空間主要是亂世。”強加因果

【考點定位】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技巧點撥】考點強調的是“根據原文內容,下列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所以在理解有關句子的表述時,一定要將它還原到具體的文本中,做到“詞不離句,詞不離段,詞不離篇”。要在把握文章內容的基礎上,正確理解使用意義,特別是臨時意義,即理解表述在語境中的具體意思。如“表述內容”。正確理解在語境中的內容。如 B選項中,“因為漢景帝在鞏固*、穩定國家後就開始大量殺戮遊俠,所以,俠存在的空間主要是亂世。”對照原文第二段“班固在《漢書》中作《遊俠傳》,從《後漢書》起,官修史書不再專門為遊俠立傳。此後史書對俠的記述便無以為繼(銷聲匿跡)。史家沒有記載的東西,就以詩、文、小説、戲曲等形式記載流傳下來,俠的形象由此出“史”入“文”。也就是説,*希望獨掌法律,不喜歡跟*唱對台戲的遊俠。而遊俠認為*有不公正的地方,所以要憑藉自己的力量執掌正義,決定是非和生殺。這一點是像*這種大一統帝國絕對不能允許的。因此,從漢景帝開始就大量殺戮遊俠,*歷代帝王,只要建立起*,國家穩定以後,一定殺遊俠。所以,俠存在的空間主要是亂世。”對比可見這種因果關係是不存在的。 

知識點:論述類文本閲讀

題型:選擇題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