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于成龍,字北溟,山西永寧人。順治*年,授廣西羅城知縣。羅城居萬山中,盛瘴癘,民...

來源:國語幫 1.95W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于成龍,字北溟,山西永寧人。順治*年,授廣西羅城知縣。羅城居萬山中,盛瘴癘,民...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于成龍,字北溟,山西永寧人。順治*年,授廣西羅城知縣。羅城居萬山中,盛瘴癘,民獷悍。方兵後,遍地榛莽,縣中居民僅六家,無城郭廨舍。成龍到官,召吏民拊循之,申明保*。盜發即時捕治,請於上官,讞實即處決,民安其居,盡力耕耘。與民相愛如家人父子。牒上官請寬徭役,建學宮,創設養濟院,凡所當興罷者,次第舉行,縣大治。總督盧興祖等薦卓異。

康熙六年,遷四川合州知州。四川大亂後,州中遺民裁百餘,而供役繁重。成龍請革宿弊,招民墾田,貸以牛種,期月户增至千。遷湖廣黃岡同知,駐岐亭,歧亭故多盜,白晝行劫,莫敢誰何。成龍撫其渠彭百齡,令捕盜自贖。嘗察知盜所在,偽為丐者,入其巢,與雜處十餘日,盡得其平時行劫狀。乃出呼役械諸盜,他盜皆遠竄。嘗微行村堡,周訪閭里情偽,遇盜及他疑獄,輒蹤跡得之,民驚服。

十三年,署武昌知府。吳三桂犯湖南,師方攻嶽州,檄成龍造浮橋濟師,甫成,山水發,橋圮,坐奪官。

十七年,遷福建按察使。有民以通海獲罪,株連數千人,獄成,當駢戮。成龍白康親王傑書,言所連引多平民,宜省釋。王素重成龍,悉從其請。未幾,遷*南*西總督。成龍至*南,自奉簡陋,日惟以粗糲蔬食自給。居數月,政化大行。勢家懼其不利,構蜚語。明珠乘政,尤與忤。

二十三年,命成龍兼攝兩巡撫事。未幾,卒於官。卒時,將*、都統及僚吏入視,惟笥中綈袍一襲、牀頭鹽豉數器而已。民罷市聚哭,家繪像祀之。賜祭葬,諡清端。

內*學士錫住勘海疆還,上詢成龍在官狀,錫住奏甚清廉,但因輕信,或為屬員欺罔。上曰于成龍督*南或言其變更素行及卒後始知其始終廉潔為百姓所稱殆因素*鯁直不肖挾仇讒害造為此言耳居官如成龍,能有幾耶?”

(節選自《清史稿·于成龍傳》)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于成龍督*南/或言其變更素行/及卒後始知/其始終廉潔/為百姓所稱/殆因素*鯁直/不肖挾仇讒害/造為此言耳/

B.于成龍督*南/或言其變更素行/及卒後/始知其始終廉潔/為百姓所稱/殆因素*鯁直/不肖挾仇讒害造為此言耳/

C.于成龍督*南/或言其變更素行/及卒後/始知其始終/廉潔為百姓所稱/殆因素*鯁直/不肖挾仇讒害/造為此言耳/

D.于成龍督*南/或言/其變更素行/及卒後始知其始終廉潔/為百姓所稱/殆因素*鯁直/不肖挾仇/讒害造為此言耳/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字,是古代男子的一種稱呼。男子出生取名,20歲加冠表示*,取字以示尊重,僅供同輩之間稱呼。名與字之間意義聯繫多樣:有同義互訓,如諸葛亮字孔明;有反義相對,如韓愈字退之;有相關聯想,北溟即此;有原名變化,如李白字太白。

B.保*制度是宋朝時期開始實行的一種帶有*事管理*質的户籍管理制度。*以“户”為單位,分設户長、*長、保長等,各保自己該管轄區域的社會治安等事務,既可加強管理,又可減輕*財政負擔。

C.卓異是清朝廷對官員考核的一個結論。按清制,吏部每三年對京外文職官員進行一次考核,稱為“大計”。“卓異”是“大計”的最高評價等級,只有“才守俱優者”,才能被推舉。

D.遷,調動官職,包括升級、降級、平級轉調三種情況。為易於區分,人們常在“遷”字的前後加一個字,升級叫遷升、遷授;降級叫遷削、遷謫、左遷;平級轉調叫轉遷、遷官、遷調,離職後調復原職叫遷復。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于成龍精明果敢,政績卓著。羅城民風粗獷兇悍,他嚴厲果斷打擊盜賊,黃岡時更不顧個人安危,深入賊穴,終將盜賊繩之以法,凡他所治之處,政績十分突出,甚至被評為卓異,深得皇上褒獎。

B.于成龍愛民如子,深得民心。四川亂後凋敝,他免除百姓繁重賦税徭役,助民耕種,福建百姓因通海獲罪,牽連甚廣,他請求康親王大加寬釋。

C.于成龍清正廉潔,不圖享受。為官期間,他從不攜帶家屬親眷,生前食用簡陋粗糲,死後家中清貧如洗,一無蓄資,百姓都為他罷市相聚,痛哭悼念,甚至為他立像祭祀。

D.于成龍不善識人,過於輕信。皇上詢問內*學士錫住于成龍為官情況,錫住上奏認為他雖然清廉,但因對下屬不辨忠奸,經常受到他們欺騙。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岐亭故多盜,白晝行劫,莫敢誰何。成龍撫其渠彭百齡,令捕盜自贖。

(2)師方攻嶽州,檄成龍造浮橋濟師,甫成,山水發,橋圮,坐奪官。

【回答】

1.B

2.A

3.D

4.⑴岐亭之前盜賊盛行,白天打劫,都沒有人敢盤查過問。于成龍招撫他們的首領彭百齡,讓他抓捕盜賊來為自己贖罪。⑵朝廷*隊正進攻嶽州時,有公文命令于成龍修造浮橋渡過*隊,浮橋剛修造好,山洪暴發,浮橋被沖塌了,于成龍獲罪被免除了官職。

【分析】

1.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斷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于成龍在*南作總督,有人説他改變了樸素之風,等他死後,才知道他始終很廉潔,被百姓稱讚。大概因為他一向秉*梗直,那些不肖之徒帶着私仇以讒言陷害他,才編造出這樣的話罷了。

“或”是“有的人”,做句子的主語,“言”是謂語,“其變更素行”是賓語,中間不能斷開; “及”字一般表示另提一件事,前面斷開;排除D項;“及卒後”是時間狀語,後面可以斷開;“其始終廉潔”是“知”的賓語,中間不能斷開,排除AC項。

故選B。

2.本題考核識記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

A項,“僅供同輩之間稱呼”錯。晚輩稱長輩有時也可以稱字。

故選A。

3.本題考查學生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D項,“于成龍不善識人,過於輕信”“對下屬不辨忠奸”錯。結合後文皇上的話“于成龍督*南,或言其變更素行。及卒後,始知其始終廉潔,為百姓所稱。殆因素*鯁直,不肖挾仇讒害,造為此言耳”可知,于成龍的輕信,被下屬欺騙,主要是表現其宅心仁厚,不能説是不善識人,更不是不辨忠奸。

故選D。

4.本題考查理解並翻譯文中句子的能力。

(1)“誰何”,盤查過問;“撫”,招撫;“自贖”,為自己贖罪。

(2)“檄”,用公文命令;“甫”,剛剛;“圮”,坍塌;“坐”,因……而犯罪。

【點睛】

文言文語句翻譯,首先要找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官職等;然後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後再確定關鍵字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翻譯為沒有查處;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於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

參考譯文:

于成龍,字北溟,山西永寧人。順治*年,被任命為廣西羅城知縣。羅城縣處在萬山之中,流行瘴氣瘟疫,民風粗獷兇悍。剛經歷戰亂,遍地荒草荊棘,縣城中僅有六家居民,縣城也沒有城牆和官署。于成龍到任以後召集官吏百姓安撫他們。明確保*制度,有強盜出現,就立即抓捕治理,向上級請示,審判清楚後就處決,百姓安居樂業,全力耕作土地。于成龍和百姓相親相愛如同家人和父子一樣。他向上級寫文書請求放寬徭役制度,又興建學舍,創立養濟院,凡是應當興辦和去除的事情,都按次序一件一件實行,全縣治理得很好。總督盧興祖等人以政績“卓異”為理由把他推薦給朝廷。

康熙六年,于成龍升任四川合州知州。四川在大亂之後,合州剩下的百姓只有一百多人,可是賦税和勞役卻很繁重。于成龍請求革除舊弊,招攬百姓開墾荒地,借給百姓耕牛和種子,滿一個月後,户口增加到上千。又升任湖廣黃岡的知州,官署設在岐亭。岐亭之前盜賊盛行,白天打劫,都沒有人敢盤查過問。于成龍招撫他們的首領彭百齡,讓他抓捕盜賊來為自己贖罪。他曾經察到盜賊的住地,偽裝成乞丐,進入到他們的巢穴,與他們混處了十多天,完全掌握了他們平時搶劫的情況。於是出來呼叫差役逮捕了這羣盜賊,其他的盜賊便都逃竄遠去。他曾經到村落中去微行私訪,遍*間隱情,遇到盜賊以及其他可疑案件,就循其蹤跡抓到案犯,百姓非常驚歎佩服。

康熙十三年,代理武昌知府。吳三桂進犯湖南,朝廷*隊正進攻嶽州時,有公文命令于成龍修造浮橋以便讓*隊渡過,浮橋剛修造好,山洪暴發,浮橋被沖塌了,于成龍獲罪被免除了官職。

康熙十七年,調任為福建按察使。有百姓因為與海外有來往而獲罪,株連了幾千人,案件審訊完畢,判處統統斬首。于成龍寫信告訴康親王傑,認為所株連的多是平民,應該查清以後釋放他們。康親王平素很敬重於成龍,就全部答應了他的請求。不久,升任*南*西總督。于成龍到了*南,自己衣食住行很簡陋,每天只吃糙米和蔬菜。在那裏幾個月後,政令教化使*南民風大改變。權勢之家擔心對自己不利,就編造出一些流言蜚語。明珠執政,尤其與他不和。

康熙二十三年,朝廷命令于成龍兼管*蘇、安徽兩地巡撫的政事。不久,在任上去世。他去世的時候,將*、都統以及幕僚屬吏入內檢點遺物,竹箱內只有一身絲綢棉袍,牀頭鹽制豆豉和一些日常用具罷了。百姓聽到噩耗,罷市,很多人聚在一起痛哭,家裏繪製他的畫像祭祀他。皇帝賞賜公祭安葬的禮遇,諡號為清端。

內*學士錫住勘察海疆回到京城,皇上詢問于成龍為官的情況,錫住回奏説他很清廉,只是因為輕信別人,有時候被下屬欺騙。皇上説:“于成龍在*南作總督,有人説他改變了樸素之風,等他死後,才知道他始終很廉潔,被百姓稱讚。大概因為他一向秉*梗直,那些不肖之徒帶着私仇以讒言陷害他,才編造出這樣的話罷了。當官像于成龍一樣的人,能有幾個呀?”

知識點:人物傳記類

題型:文言文閲讀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