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曾鞏,字子固,建昌南豐人。生而*敏,讀書數百言,脱口輒誦。年十二,試作《六論》,援筆...

來源:國語幫 3.29W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曾鞏,字子固,建昌南豐人。生而*敏,讀書數百言,脱口輒誦。年十二,試作《六論》,援筆...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曾鞏,字子固,建昌南豐人。生而*敏,讀書數百言,脱口輒誦。年十二,試作《六論》,援筆而成,辭甚偉。甫冠,名聞四方。歐陽修見其文,奇之。中嘉祐二年進士第。出通判越州歲飢度常平不足贍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諭告屬縣諷富人自實粟總十五萬石視常平價稍增以予民。民得從便受粟不出田裏,而食有餘,又貸之種糧,使隨秋賦以償,農事不乏。

齊州,其治以疾奸急盜為本。章丘民聚黨村落間,號“霸王社”,椎剽奪囚,無不如志。鞏配三十一人,又屬民為保伍,使幾察其出入,有盜則鳴鼓相援,每發輒得盜。有葛友者,自出首。鞏飲食冠裳之,假以騎從,輦所購金帛隨之,誇徇四境。盜聞,多出自首。自是,外户不閉。河北發民浚河,調及它路,齊當給夫二萬。縣初按籍三丁出夫一,鞏括其隱漏,至於九而取一,省費數倍。

知洪州,會*西大疫,鞏命縣鎮亭傳,悉儲*待求,*民不能自養者,來食息官舍,資其食飲衣衾之具,分醫視診,書其全失、多寡為殿最。師徵安南,所過州為萬人備。他吏暴誅亟斂,民不堪。鞏先期區處猝集,師去,市裏不知。加直龍圖*、知福州。南劍將樂盜廖恩既赦罪出降,餘眾潰複合,*相結附,旁連數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懾恐。鞏以計羅致之,繼自歸者二百輩。福多佛寺,僧利其富饒,爭欲為主守,賕請公行。鞏俾其徒相推擇,識諸籍,以次補之。授帖於府庭,卻其私謝,以絕徼求之弊。福州無職田,歲鬻園蔬收其直,自入常三四十萬。鞏日:“太守與民爭利,可乎?”罷之。後至者亦不復取也。徙明、亳、滄三州。鞏負才名,久外徙,世頗謂偃蹇不偶。一時後生輩鋒出,鞏視之泊如也。拜中書舍人。甫數月,丁母艱去。又數月而卒,年六十五。鞏為文章,上下馳騁,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經”,斟酌於司馬遷、韓愈,一時工作文詞者,鮮能過也。

(節選自《宋史》)

11.下列加點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又貸之種糧       貸:借

B.又屬民為保伍     屬:囑咐

C.鞏俾其徒相推擇   俾:使,讓

D.一時工作文詞者   工:巧妙、精巧

12.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出通判越州/歲飢/度常平不足贍/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諭告屬縣/諷富人自實粟/總十五萬石/視常平價稍增以予民

B.出通判越州/歲飢/度常平不足/贍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諭告屬縣/諷富人自實粟/總十五萬石/視常平價稍增以予民

C.出通判越州/歲飢/度常平不足/贍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諭告屬縣/諷富人自實粟/總十五萬石/視常平價稍增以予民

D.出通判越州/歲飢/度常平不足贍/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諭告屬縣/諷富人自實粟/總十五萬石/視常平價稍增以予民

1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曾鞏機敏強識,年少有才。數百字的文章,他讀完就能脱口成誦;十二歲試着寫成《六論》,剛到二十歲成年,聲名已傳播到四方。

B.曾鞏治理有方,善抓根本。掌管齊州時,以剷除奸盜作為根本任務,嚴懲自首的盜賊,讓其*示眾,以儆效尤,於是州內安定。

C.曾鞏愛護百姓,不謀私利。朝廷征伐安南時,他事先做好供應*隊的準備,不擾民;做福州知州時,他不許官府與民爭利。

D.曾鞏面對災情,處理得法。遇荒災時他估計倉儲不足救濟,勸富人就近賣糧給災民;*西大疫,他命縣鎮、驛站備*待需。

1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他吏暴誅亟斂,民不堪。鞏先期區處猝集,師去,市裏不知。

(2)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藉吏民,封府庫,而待將*,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回答】

11.D

12.D

13.B

14.

(1)其他的官吏(藉此機會)橫徵暴斂(急於斂財),百姓難以忍受。曾鞏則事先(提前)籌劃安排(分別處理)部隊突然聚集時的吃住問題,*隊離開,城鄉的百姓都不知道。(暴誅亟斂、堪、區處、市裏各1分,句意1分)

(2)我入關後,財物絲毫不敢據為己有,登記官吏、*,封閉了府庫,來等待項將*,派遣將領把手函谷關的原因是防備其他盜賊的進來與意外的事故。(秋毫、籍、所以、非常各1分,句意1分)

【解析】

試題分析:

11.本題考查文言實詞的意思和用法。D項,“一時工作文詞者”中的“工”如解釋為“巧妙、精巧”,就與後面的“作文詞者”不搭配;“作文詞者”意思是“寫文章的人”。故“工”應解釋為“擅長、善於”。

【考點定位】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名師點睛】理解文言實詞的意思,可以採取因文定義法:由於任何一個實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只可能有一個意義,因此可因文來定義,即根據具體的上下文語境來判斷某個實詞的具體意項。答題時要把實詞放回到原文語境中,結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比如本題的D項,因為“作文詞者”意思是“寫文章的人”。故“工”應解釋為“擅長、善於”。可採取代入原文法、課內回顧法、成語遷移法。比如本題就可以採取課內知識遷移法解決。可將詞義代入文中,結合上下文的語境來判斷對錯。結合語境,理解實詞含義,要注意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字、詞類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義。從字音相同推測通假字,通過語法特徵推斷出詞*,用互文見義對照解釋前後詞。聯繫上下文,前後照應,保持一致。要把對實詞的解釋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語言環境。

12.本題考查文言斷句。首先應將句子迴歸文本,結合語境理解大意,“出通判越州/歲飢/度常平不足贍/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諭告屬縣/諷富人自實粟/總十五萬石/視常平價稍增以予民”,這句話的大意是:出京擔任越州通判,當年收成不好,曾鞏估計常平倉的糧食不夠來救濟百姓,而分處四方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邑求得救濟。於是他告訴下屬各縣,勸説富人自行按實情報告糧食數目,共有十五萬石,讓他們按着比常平倉稍高一些的糧價賣給貧民。然後再根據句中的一些斷句標誌進行斷句,本句主要藉助句中的名詞(包括專有名詞)、動詞進行斷句,比如“通判越州”“歲”“常平”“田野之民”“城邑”“富人”“十五萬石”“民”,動詞“出”“飢”“度”“至”“諭告”“諷”“予”。斷完之後還要重新讀一遍,看有無講不通的地方或者違反情理的地方。

【考點定位】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名師點睛】對於文言斷句類型的題目,不要急於答題,應當先誦讀這個篇段,通過誦讀,力求對全文的內容有個大體的瞭解,憑語感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範圍,然後再集中精力分析難斷處,遵循先易後難的原則。找虛詞、察對話 、依總分 、據修辭 、對稱 、反覆、辨句式。抓虛詞看位置:①“夫、惟、蓋、凡、竊、請、敬”等發語詞和表敬副詞,經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語氣詞“其、蓋、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斷句,常用於句首的相對*的歎詞,如嗟夫、嗟乎、嗚呼等,前後都可斷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關聯詞,如“苟”“縱”“是故”“於是”“向使”“然而”“無論”“至若”“是以”“繼而”“縱使”“然則”等前面大多可以斷句;常在句首的時間詞,如“頃之”“向之”“未幾”“已而”“斯須”“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幫助斷句。②“乎、哉、也、矣、歟、焉”等語氣詞經常放在句尾;句末語氣詞“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後面可斷句。③“以、於、為、而、則”等連詞經常放在句中。(2)對話、引文標誌: 文言文的對話、引文常常用“曰”、“雲”為標誌,兩人對話,一般第一次對話出現人名,以後就用“曰”而省略主語。關於利用虛詞斷句,這裏有一個口訣,或許對同學們斷句會有些幫助:“曰”後冒(:),“哉”後歎(!),“夫”“蓋”大都在句前。 “於”“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後面畫圓圈(。)“耶”“乎”經常表疑問(?),“也”“者”作用要停頓。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記牢。本句主要藉助句中的名詞(包括專有名詞)、動詞進行斷句,比如“通判越州”“歲”“常平”“田野之民”“城邑”“富人”“十五萬石”“民”,動詞“出”“飢”“度”“至”“諭告”“諷”“予”。

13.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B項,“嚴懲自首的盜賊,讓其*示眾,以儆效尤”錯誤,選項對應的文字在文章第二段,文中是説“有葛友者,自出首。鞏飲食冠裳之,假以騎從,輦所購金帛隨之,誇徇四境。盜聞,多出自首。自是,外户不閉。”,可見應該是善待盜賊。

【考點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這道題目是概括歸納文章內容。解答此類題的方法是:①抓住題幹,讀全讀準。在閲讀題目時,須讀全、讀準題幹,切忌走馬觀花。所謂讀全,就是對題幹中的所有要求要一個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謂讀準,就是要準確地把握題幹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選對的還是選錯的,是概括內容還是分析觀點。只有對題幹作全面、準確的分析理解,才能準確地答題。②放回原文,查對正誤。特別是在時間、地點、官職,人物的行為、實效方面,應仔細查對原文的詞句,全面理解,綜合分析,兩者間的差別正是把握全文的關鍵所在。B“嚴懲自首的盜賊,讓其*示眾,以儆效尤”錯,應該是善待盜賊。

14.翻譯的時候,應先找名詞,再找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第一句中,“暴誅亟斂”, 橫徵暴斂(急於斂財);“堪”,忍受;“區處”,區別處理;“市裏”古今異義詞,城鄉的百姓。第二句中,“秋毫”,絲毫的財物;“籍”,名詞活用作動詞,登記;“所以”,……的原因;“非常”,古今異義詞,不同尋常的、意外的。同時要注意句中的人名、官職名等名詞,比如“他吏”“民”“鞏”“師”“市裏”“秋毫”“吏民”“府庫”“將*”。

【考點定位】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技巧點撥】本題首先要找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官職等;比如“他吏”“民”“鞏”“師”“市裏”“秋毫”“吏民”“府庫”“將*”。然後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後再確定關鍵字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市裏”古今異義詞,城鄉的百姓。“非常”,古今異義詞,不同尋常的、意外的。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於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

【參考譯文】

曾鞏字子固,是建昌南豐人。他從小就敏鋭聰明,數百字的文章他能脱口成誦。十二歲時,嘗試寫了《六論》,提筆就成,文辭很有氣魄。剛到二十歲成年,名聲已傳播到四方,歐陽修看到了他的文章,認為很是奇異。考中嘉祐二年進士。出京擔任越州通判,當年收成不好,曾鞏估計常平倉的糧食不夠來救濟百姓,而分處四方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邑求得救濟。於是他告訴下屬各縣,勸説富人自行按實情報告糧食數目,共有十五萬石,讓他們按着比常平倉稍高一些的糧價賣給貧民。百姓得以方便地買到糧食,又不出家鄉,而且糧食有餘。曾鞏又讓官府借給農民種子,讓他們隨秋季的賦税一起償還,使得農事沒有耽誤。

任齊州知州,他治理政務以痛恨邪惡、嚴打盜賊為根本。章邱有百姓在鄉村裏聚眾結夥,號稱“霸王社”,殺人劫財,劫奪囚徒,沒有一件不能如願的。曾鞏調配了31個人,囑咐交待百姓組成保伍,讓他們查看、偵察盜賊的行蹤,有盜賊就擊鼓傳遞消息,相互援助,每次出動都能將盜賊擒獲。有一個名叫葛友的人,他到官府自首。曾鞏就招待他吃喝,送給他衣帽,給他配備了車馬和隨從,載着賞給他的錢財,讓他四處誇耀。盜賊聽説了這件事,大多出來自首。從此,齊州的人們連院門都不用關閉就可以安睡了。河北發派百姓疏通黃河,從其他各路徵調民力,齊州應當出民夫兩萬人。各縣起初按照户籍,讓三個男丁出一個伕役,曾鞏蒐括了隱瞞和遺漏的户口,使之達到了九人派出一個,從而節省了好幾倍的費用。

調到洪州。適逢*西當年瘟疫大流行,曾鞏命令各縣鎮、驛站,都儲存*物以備需求,士兵和百姓生活困難不能養活自己的,就招來住在官舍,供應給他們飲食衣被等用品,分派醫生給他們治病,把他們醫治的效果記載下來,以多寡分出成績的優劣。朝廷的*隊征討安南,所經過的州要準備上萬人所需的物資。其他地方的官吏藉此機會橫徵暴斂,百姓難以忍受。曾鞏則事先(提前)分別處理(籌劃安排)部隊突然聚集時的吃住問題,*隊離開,城鄉的百姓都不知道。加直龍圖*、任福州知州。南劍州將樂地方的盜匪廖恩被赦免向官府投降,餘下的部屬潰散以後又糾合在一起,暗地裏結成團伙,遍及各個州,一個尤其兇殘暴虐的盜匪根本不聽招降,當地百姓非常恐懼。曾鞏設計謀抓住了他,接着相繼出來自首的有二百多人。福州佛寺很多,僧侶認為佛寺的富饒有利可圖,爭着想做寺院主持,行賄之事公然進行。曾鞏讓僧徒們共同推選主持,將推選的人記錄在冊,按次序補缺。在官府公開張貼文告,拒絕私下贈謝,來杜絕身邊人竊取賄賂的弊端。福州沒有職田,官府每年用賣園圃蔬菜來增加薪俸,太守自己收入常常三四十萬。曾鞏説:“太守與民爭利,怎麼可以?”就停止了這種做法,後來的官員也不再這樣獲取收入了。調任明州、亳州、滄州知州。曾鞏負有才名,長期任地方官,社會上不少人認為他命運不濟,時運不佳。這一時期,朝廷的一批後輩晚生出人頭地,曾鞏對此看得很淡泊。他被任命為中書舍人。幾個月以後,因母喪離職。又過了幾個月,曾鞏也去世了,終年六十五歲。曾鞏寫文章,引古論今,縱橫捭闔,而且越寫越好。他的寫作以“六經”為本,借鑑司馬遷、韓愈,當時善於寫文章的人,很少能超過他的。

知識點:人物傳記類

題型:文言文閲讀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