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後回答問題。(8分)題西溪無相院張先積水涵虛上下清,幾家門靜岸痕平。浮萍破處見山影,小艇歸...

來源:國語幫 3.3W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後回答問題。(8分)題西溪無相院張先積水涵虛上下清,幾家門靜岸痕平。浮萍破處見山影,小艇歸...

閲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後回答問題。(8分)

題西溪無相院

張先

積水涵虛上下清,幾家門靜岸痕平。

浮萍破處見山影,小艇歸時聞草聲。

入郭僧尋塵裏去,過橋人似鑑中行。

已憑暫雨添秋*,莫方修蘆礙月生。

(1)這首詩多處寫到“影”,有的是明寫,有的是暗寫。請找出兩處暗寫“影”的詩句,並加以説明。(4分)

答:

(2)第二聯是怎樣寫景的?請簡要分析。(4分)

答:

【回答】

(1)①過橋人似鑑中行,暗寫人影(或橋影)。

②莫放修蘆礙月生,暗寫月影(或蘆影)。

(2)上句着眼於視覺,寫浮萍破處,山影在水中顯現出來,吩應了第一聯的“清”字。

下句則着墨於聽覺,以細微的草聲襯托出環境的寧靜,呼應了第一聯的“靜”字。

【解析】(1)要看準題目要求,找出“兩處”“暗寫”“影”的詩句,並進行“説明”。所謂“暗寫”就是沒有直接寫影子,但仔細分析詩句,卻能彷彿看到影子。“浮萍破處見山影”是明寫影子,不符合要求。過橋人似鑑中行,過橋的人好像在鏡子中行走,因為水面上倒映着人影、橋影,是暗寫人影(或橋影);莫放修蘆礙月生,不要讓修長的蘆葦阻礙月亮升起,表明作者的看月亮的視線被蘆葦擋住,處在蘆葦的影子中,暗寫月影(或蘆影)。(2)文中問怎樣寫景,應該從寫景(也就是描寫)的角度和文章的結構方面回答,聯繫描寫角度的相關知識——遠近大小、動靜明暗、視聽觸嗅、聲光*態,進行回答即可。注意一定要結合詩歌解釋分析。

【賞析】

張先(990─1078)北宋人,字子野,烏程(今浙*湖州)人。天聖八年(1030)進士。歷任宿州掾、吳*知縣、嘉禾(今浙*嘉興)判官。皇佑二年(1050),晏殊知永興*(今陝西西安),闢為通判。後以屯田員外郎知渝州,又知虢州。以嘗知安陸,故人稱張安陸。治平元年(1064)以尚書都官郎中致仕,元豐元年卒,年八十九。張先「能詩及樂府,至老不衰」(《石林詩話》卷下)。

其詞內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詩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對都市社會生活也有所反映。語言工巧。

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寫道:“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寫得豪邁壯闊,氣勢不凡。此詩首句即從孟詩來,但意在寫靜謐之景,且能與全篇構成一個*的整體,可見其善於借鑑。首句既點明水光天*都是一片清虛,下面則就水來寫,緊扣“西溪”二字。一切都是那樣的安靜,沒有人聲,甚至沒有一絲微風,所以溪面上波紋不起。頷聯寫得非常細緻。水面長滿浮萍,本無所見,而水底小蟲或游魚微動,使得浮萍綻開,隨意一瞥,竟映出山影;岸邊的草叢本和溪水一樣寧靜,但不經意間,仍能聽到蟲兒活動時的窸窸窣窣的聲響。這兩句,一寫目睹,一寫耳聞,極形大自然之靜,卻又顯示出生命力量的無所不在。頸聯照應題面“無相院”,以入郭之塵反襯禪院之清,以人行鑑中表現物我兩忘,是詩歌境界的進一步深化。末聯迴應“積水涵清”,以擔心蘆葦長高,影響觀賞溪中之月作結,使我們想起了“千*有水千*月”的禪典。寫禪意而無禪語,此詩的高明之處就在此。

張先在當時就有一個綽號,叫做“張三影”,意謂他在詞中寫過三句帶“影”的名句。其實並不止三句。如《天仙子》:“沙上並禽水上瞑,雲破月來花弄影。”《青門引》:“那堪更被明月,隔牆送過鞦韆影。”《歸朝歡》:“嬌柔懶起,簾押卷花影。”《剪牡丹》:“柳徑無人,墮飛絮無影。”《木蘭花》:“中庭月*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應該説,此詩“浮萍破處見山影”也一樣精*。看起來,這位作者在詞和詩上的追求是一致的。

知識點:未分類

題型:未分類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