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題目。*元和十年,予左遷九*郡司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聞舟中夜*琵琶者。聽其音,錚...

來源:國語幫 1.78W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題目。*元和十年,予左遷九*郡司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聞舟中夜*琵琶者。聽其音,錚...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題目。

*

元和十年,予左遷九*郡司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聞舟中夜*琵琶者。聽其音,錚錚然有京都聲。問其人,本長安倡女,嘗學琵琶於穆、曹二善才。年長*衰,委身為賈人婦。遂命酒,使快*數曲,曲罷憫默。自敍少小時歡樂事,今漂淪憔悴,轉徙於*湖間。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因為長句,歌以贈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屈原既放,遊於*潭,行吟澤畔,顏*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

16.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凡六百一十六言             凡:總共

B.委身為賈人婦               委身:託身,這裏指女子出嫁

C.顏*憔悴,形容枯槁         顏*:膚*

D.受物之汶汶者乎             汶汶:玷辱

17.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轉徙於*湖間      聖人不凝滯於物

B.歌以贈之          是以見放

C.錚錚然有京都聲    恬然自安

D.漁父見而問之曰    漁父莞爾而笑

1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確的一項是

A.*文是《琵琶行》的序,用簡短的文字,交代了故事發生時間、地點、人物以及事件,為下文作鋪墊。

B.*文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説明了《琵琶行》的寫作動機,為全詩定下了悽切傷懷的感情基調。

C.乙文采用寓言對話體的形式,主要通過屈原和漁父的問答,表現了兩種對立的人生態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格。

D.乙文第一段通過屈原的心理和外貌描寫,活畫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形銷骨立的外在形象,為下文寫他的堅持理想、捨生取義作鋪墊。

1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①因為長句,歌以贈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②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回答】

16.C

17.C

18.D

19.(1)為此作了這首七言詩,作歌贈送給她,全詩共六百一十六字,命名為《琵琶行》。(2)屈原説:“全世上全都污濁(或人人都骯髒),只有我乾淨,個個都醉了,只有我清醒因此被流放。

【解析】

16.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文言實詞的意思和用法。C:“顏*”在文中是古今異義詞,解釋為“臉*”。

【考點定位】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名師點睛】詞彙的發展,體現在實詞上,最顯著的就是詞義的古今變化.古今詞義的差別,因其演變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幾種:1.詞義擴大如,“水由地中行,*、淮、河、漢是也”(《孟子》)中的“*”“河”與“淮”“漢”並列,指“長*”和“黃河”.“*”和“河”在古代是專有名詞,現在擴大為用於泛指的通名了.又如“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西門豹治鄴》)的“好”,專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而現在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質,對人、事、物都可以修飾限制.2.詞義縮小,如,“金就礪則利”(《荀子·勸學》)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屬,現在專指黃金.又如,“瓦”古代泛指一切陶製品,現代只把“一種鋪蓋屋頂的建築材料”稱為“瓦”.3.詞義轉移。有的詞古今詞義差別很大,詞義發生了轉移,即由表示*事物變為表示乙事物了.如,“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龜雖壽》)中的“烈士”,本指有*守有抱負的男子,現在則專指為*事業獻身的人;“哭泣無涕,中心不戚”(《莊子》)中的“涕”指眼淚,現轉移為“鼻涕”了;再如,“聞”,本指聽見,是聽覺,現一般指“嗅覺”.4.感**變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師表》)中的“卑”是指地位地下,“鄙”是指知識淺陋,並沒有貶義,現在的“卑鄙”則指品質惡劣,已變為貶義詞.5.名稱説法改變。文言中某些事物的稱呼,在現代漢語中已換成另一種説法.只在某些特定的場合或固定短語中還保留着.如成語“目不識丁”現在已改用“眼睛”一詞;“寡不敵眾”中的“寡”現在已改用“少”字.6.詞義弱化。如,“很”,古義是兇*,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現在表示的程度不怎麼高深.“怨”,古義表示仇恨、懷恨,現在表示埋怨、責備.7.詞義強化。如,“恨”,古代表示遺憾、不滿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懷恨.“誅”,最初只是責備之意,後來強化為“殺戮”的意思.8.古褒今貶。如,“爪牙”古時指武臣或得力助手,屬於褒義,如韓愈《與鳳翔邢尚書書》:“今*下為王爪牙,為國藩垣.”.而現代漢語中的“爪牙”則是“比喻壞人的黨羽和幫兇”,為貶義.9.古貶今褒。如,“乖”古時指偏執,不馴順,為貶義,如《林黛玉進賈府》:“行為偏僻*乖張.”而現代漢語中則用來形容人聽話,安順.

17.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文言虛詞的意思和用法。A項中“轉徙於*湖間”的“於”解釋為“在”,“聖人不凝滯於物”中“於”解釋為“被”;B項中“歌以贈之”中的“以”解釋為“用來”,“是以見放”中的“以”解釋為“因為”;C項中“然”解釋為“……樣子”;D項中“漁父見而問之曰”中的“而”表承接,“漁父莞爾而笑”中“而”表修飾。

【考點定位】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技巧點撥】掌握常見的文言虛詞是閲讀淺易文言文的基礎。推斷文言虛詞用法在各種考試中經常出現,這也説明:推斷虛詞在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和意義,是中學生必須具備的一項學習能力。由於在具體的使用中,虛詞的用法非常靈活而多變,因此理解起來困難較大,它不僅需要我們朗讀並背誦一定的文言文來形成語感,識記其基本用法來形成知識系統,還需要我們具備在具體情況下推斷其用法和意義的能力。下面介紹八種常用的推斷方法,供同學們學習和考試時參考。1.句意分析法。根據句子的大意推斷虛詞在文中的用法和意義,在學習和應試中常用。2.上下文推斷法。根據上下文的意思來推斷,也是在總體把握文句意義的基礎上來確定某個詞的用法和意義。3.代入篩選法。如果我們知道某個虛詞的基本用法和意義,在閲讀和解題時,就可將它的每個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選其中講得通的一項,從而獲得正確的*。例如C項4.交換理解法。如果給出兩個句子,讓我們判斷句中某個虛詞的用法是否相同,我們可以將其中能確定的一句中的虛詞用法和意義代入另一句來理解,看句子是否講得通,如果講得通,那用法和意義就是一樣的,如果講不通,意義和用法就不一樣。5.結構推斷法。一是可以根據句子的對稱關係來推斷。6.成語聯想法。成語是人們長期以來習用的、簡潔精闢的固定詞組或短句,成語絕大多數都來源於古詩文,故此,其中許多虛詞語的含義與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據這一特點,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語來推斷文言虛詞的含義,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好辦法。7.標誌確認法。有些虛詞是構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標誌詞,抓住這些標誌,我們就能迅速地確定虛詞的意義和用法了。如判斷句的標誌“者”“也”“乃”等,被動句的標誌“見”“於”“為所”等,賓語前置的標誌“是”“之”等,其詞*和意義是確定的,只要判斷出是那種標誌,就找到了它的用法和意義了。8.句例推斷法。作為“常見虛詞”,它們在課文中必定多次出現過。如果平時熟讀課文,能夠記住大量包含“常見虛詞”的例句,閲讀和考試時就可用課文中結構相同的句子來推斷有關虛詞的含義了。以上介紹的八種推斷方法最好能綜合運用,這樣從不同的角度進行理解,準確*更大,正確率更高。

18.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D項表述錯誤,第一段沒有屈原的心理描寫。

【考點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技巧點撥】這道題目是概括歸納文章內容。解答此類題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對正誤。特別是在時間、地點、官職,人物的行為、實效方面,應仔細查對原文的詞句,全面理解,綜合分析,兩者間的差別正是把握全文的關鍵所在。對似是而非處,要有借題解文的意識。比如本題,只要到文中找到原句,然後進行比較選項,即可發現是犯曲解文意的錯誤。

19.

試題分析:此題翻譯時需要注意的關鍵詞句有:①“因”“為”“以”“凡”;②“舉”“是以”“見”。文言文翻譯最主要是抓得分點,考生把兩句放到原文中,根據上下文意思,再結合句中得分點來翻譯句子。

【考點定位】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技巧點撥】本題首先要找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官職等;然後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後再確定關鍵字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於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 文言文閲讀翻譯四字訣:首覽全文,掌握大意。詞不離句,句不離詞。詞句難解,前後聯繫。跳躍句子,補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譯。省略倒裝,都有規律。常見虛詞,因句而異。實詞活用,領會語意。翻譯整句,句子流利。對照原文,務求直譯。字詞句篇,連成一氣。翻譯完畢,檢查仔細。

【參考譯文】

*

元和十年,我被貶到九*當司馬。第二年秋季的一個夜晚,到湓浦口送一個朋友,聽見船中有*琵琶,那聲音,錚錚縱縱,很有京城裏的韻味。問那個人,才知道她原來是長安歌伎,曾經跟曹、穆兩位名師學*琵琶,年紀漸大,姿*衰退,只好給一個商人當老婆。我便吩咐擺酒,讓她暢快地*幾隻曲子。她*奏完畢,十分憂傷。敍述了年輕時候的歡樂情景;可是如今呢,飄零憔悴,在*湖中間輾轉流離!我從京城裏貶出來,已有兩年,心情平靜,安於現狀。聽了她的話,這天晚上,才感覺到被貶謫的味道,因而作了這首長詩送給她,共計六百一十二字(實際上全詩是六百一十六字),叫做《琵琶行》。

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沅*邊上游蕩。他沿着*邊走邊唱,面容憔悴,模樣枯瘦。漁父見了向他問道:"您不是三閭大考夫麼,為什麼落到這步田地?"屈原説:"天下都是渾濁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污),世人都迷醉了唯獨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漁父説:"聖人不死板地對待事物,而能隨着世道一起變化。世上的人都骯髒,何不攪渾泥水揚起濁波,大家都迷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為什麼想得過深又自命清高,以至讓自己落了個放逐的下場?"

屈原説:"我聽説:剛洗過頭一定要**帽子,剛洗過澡一定要抖抖衣服。怎能讓清白的身體去接觸世俗塵埃的污染呢?我寧願跳到湘*裏,葬身在*魚腹中。怎麼能讓晶瑩剔透的純潔,蒙上世俗的塵埃呢?"

漁父聽了,微微一笑,搖起船槳動身離去。唱道:"滄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來洗我的帽纓;滄浪之水濁又濁啊,可以用來洗我的腳。" 便遠去了,不再同屈原説話。

知識點:散文類

題型:文言文閲讀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