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題。(19分)餘若水先生傳清·張岱餘若水先生,諱增遠,為明崇禎*未進士。兄餘武...

來源:國語幫 2.11W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題。(19分)餘若水先生傳清·張岱餘若水先生,諱增遠,為明崇禎*未進士。兄餘武...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題。(19分)

餘若水先生傳

清·張岱

餘若水先生,諱增遠,為明崇禎*未進士。兄餘武貞先生,諱煌。若水得淮安寶應知縣,時東平伯劉澤清駐匝淮安,強知縣行屬禮。若水不屈,蒞任甫一月,即掛冠歸。*戌清兵渡*武貞先生自沉死若水悼邦國之滅亡痛哲兄之先萎望水長號誓不再渡自是遂絕跡城市若水家甚貧,敝廬三楹,與風雨鳥鼠共之。率其家人躬耕自食,常至斷炊,妻孥晏如,亦無怨*。長吏多其義,因共就問之,亦罕見者,或拜門外以去。紹興守道沈靜瀾,其故同年友也,自恃交誼,殷勤造請,稱疾以辭。因直前託視疾,入門窺見若水卧繩牀上,牀上漏下穿。聞客入,欲起逾垣。靜瀾先已豫慮之,則要其同年四五人與俱往。客語及世事,俯若無聞。即間有問答,晴雨而已。日欲晡,辭客而退。明日具錢米往遺之,再三辭。以此,諸長吏皆重違其意,亦未敢數造焉。不入城市者三十六年。歲庚戌,無疾而終。身無長物,友人醵錢以殮。有遺命葬於原隱之丁鬥壟。外史【注】曰:人臣稱委質故主,回面而改向,非忠也。激憤而殉,以明節也。義衞志,智衞身,託農圃之棄跡,下可見故主,無辱先人,若餘若水者足矣。然其節概為人所難及者,兄死止水,弟不渡河,而安心農圃,扼腕終身。嗚呼!若水可以為難矣!

【注】外史,作者自稱。

13.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戌/清兵渡*/武貞先生自沉死/若水悼邦國之滅亡痛/哲兄之先萎/望水長號/誓不

再渡自是/遂絕跡城市/

B.       *戌/清兵渡*/武貞先生自沉死若水/悼邦國之滅亡/痛哲兄之先萎/望水長號/誓不

    再渡/自是遂絕跡城市/

C.       *戌/清兵渡*/武貞先生自沉死/若水悼邦國之滅亡/痛哲兄之先萎/望水長號/誓不

再渡/自是遂絕跡城市/

D.       *戌/清兵渡*/武貞先生自沉死/若水悼邦國之滅亡/痛哲兄之先萎/望水長號/誓不

再渡自是/遂絕跡城市/

14.下列有關文化常識的説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諱,古人一般不直接説出尊長的名字,而要在名字前面加一個諱字,以表示尊敬。

B.       掛冠,也叫“掛衣冠”,古代指奪冠登科;古時科舉考試正處在秋季,故稱之為掛冠。

C.       同年,古代科舉考試中同榜的進士互稱“同年”,後來泛指同榜或同一年考中的人。

D.       晡,古代用來表示每天午後到傍晚的一段時間,即申時,具體是指下午三點到五點。

15.下列關於這段文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3分)

A.       餘若水為官堅貞不屈。他在任淮安寶應知縣時,淮安東平伯劉澤清強行要求知縣對他行下屬之禮,他寧肯只任一月官職,也堅決不從。

B.       餘若水安貧守義。他全家生活艱*,仍能安於貧困,當地的縣級官吏都很推崇他的

這種骨氣,想去拜訪慰問他,但幾乎均被拒之門外。

C.       餘若水一生明節守志。他的哥哥自沉而死,他誓死不再渡*;故交沈靜瀾與幾位同

年一起探病,見了面,只談論天氣,閉口不談時事。

D.       餘若水忠心不貳,氣節極高。他用忠義和智慧來捍衞自己的志向,安心農圃,沒有

辱沒故主和先人的尊嚴,這種風節常人是難以做到的。

16.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率其家人躬耕自食,常至斷炊,妻孥晏如,亦無怨*。(5分)

(2)以此,諸長吏皆重違其意,亦未敢數造焉。(5分)

【回答】

13.(3分)C

14.(3分)B(掛冠,這裏指辭官)

15.(3分)A(“他寧肯只任一月官職,也堅決不從”邏輯關係與原文不符)

參考譯文:

餘若水先生,諱名增遠,是明朝崇禎*未年的進士。他的兄長餘武貞先生,諱名煌。餘若水得到淮安寶應知縣一職,當時東平伯劉澤清率兵駐守淮安,強令知縣向他行屬下之禮。若水沒屈從,到任才一個月,就辭職回家了。*戌年,清兵渡過長*,餘武貞先生跳*自殺。餘若水悲悼國家滅亡,痛惜兄長早逝,望着*水放聲哭泣,發誓不再北渡,從那時起,他棄絕世事,過上了隱居的生活。餘若水家中非常貧困,住在三間破舊的房子裏,房子不能遮擋風雨,鳥鼠不時出入。餘若水帶領家人親自耕種來養活家,經常到了斷糧的地步,但是,妻子兒女安然自樂,也沒有怨恨的神*。官吏們推崇他的節義,就一起去慰問他,也極少有人能見到他,有時只能在門外行禮後離開。紹興守道沈靜瀾,是他同年中進士的朋友,自己憑藉與餘若水的交情,情深意重地來拜訪,結果,餘若水卻借病推辭。沈靜瀾於是假託探病徑直入內,進了門就看到餘若水躺在一張繩牀上,繩牀破爛不堪,上面還漏着雨。聽到朋友進來,餘若水想起身跳牆逃走。沈靜瀾已經預先考慮到這點,於是邀請同年中進士的四五個人和他一起去的。朋友們談及當世之事,他低着頭好像什麼也沒有聽到一樣。即使偶爾有問答,也只是談論天氣罷了。傍晚吃飯時,婉辭了朋友,自己回家。第二天,朋友們準備了錢和米來送給他,他再三謝絕。因為這個原因,官吏們都不輕易違揹他的心意,也不敢經常去拜訪他。他不進城市有三十六年。庚戌年,沒有生病而死去。家中一貧如洗,朋友們湊錢為他下葬,按照他的遺願埋葬在他生前隱居的丁鬥壟。張岱説:為人之臣稱託身於舊主,卻改變自己的志向,喪失*守,這不是忠。激憤而死,來表明自己的氣節。用道義來捍衞自己的志節,用智慧來保全自己,託身於人跡罕至的鄉間,死後可以坦然地見舊主,不辱沒先人,像餘若水的做法已經足夠了。然而與他的節*相比,是其他人很難達到的,是兄長死在了止水,弟弟不再渡河,而一心隱居於鄉間,空懷抱負終了一生。唉!他可真是做了一件難事啊!

16.(10分)

(1)(5分)餘若水帶領家人親自耕種來養活家,經常到了斷糧的地步,但是,妻子兒女安然自樂,也沒有怨恨的神*。(句意2分,“率”“躬”“晏如”各1分。)

(2)(5分)因為這個原因,官吏們都不輕易違揹他的心意,也不敢經常去拜訪他。(句意2分,“以”“數”“造”各1分。)

知識點:人物傳記類

題型:文言文閲讀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